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号文件”铺路
2017年9月,一篇《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网文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以南京知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南京的人数太少举例,声称许多优秀年轻人正“逃离南京”。
就在当月,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对接座谈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主动提起这篇文章。他说,文中有些语言和数据不准确,但关于南京创业不容易的观点值得思考。制约南京留住人才的因素包括住房、子女教育、事业平台等,下一步南京要研究如何解决特殊人才的住房问题。
仅仅过去3个多月,南京市委就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创新十策”“十大工程”,发出大手笔招才引智“英雄帖”:
引进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或项目,南京“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资助额度上不封顶;
集聚“急需紧缺”人才,南京有“百名顶尖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
吸引青年大学生,实施大学生“宁聚计划”,每年要吸引20万以上大学生在南京创新创业;
培育“科技创业家”,推进“创业南京英才计划”……
“人才来得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看到每天有上千人申请落户的强烈势头,有职能部门担心“城市压力会不会太大了”,张敬华如此回答。
2019年1月2日,新年开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南京即在“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发布“一号文件”,在2018年10条措施沿用的基础上,再拿出了18条政策措施,这是南京市委一号文件连续第二年聚焦“创新名城”,对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支持力度越發加大,也更到位。
2019年6月,赖知秋刚从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即刻来到南京,希望在这里找一份教育、出版或公益行业的工作。之所以来到南京,是因为男友魏鹏的邀请。魏鹏就读于东南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也是今年夏季刚毕业,目前正在学习编程。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学历之外多掌握一项技能的重要。
魏鹏邀请赖知秋来南京的理由便是,南京这两年正在打造创新名城,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做了很多事情,有很多利好政策,是年轻人发展的一个好机会。
赖知秋来南京找工作,原本是自己承担的交通费用。后来魏鹏了解到,在“一号文件”对应的针对大学生推出的“宁聚计划”中,有大学生来面试就给1000元一次性补贴的规定。在所有抢人才的城市中,南京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如果是首次创业的大学生,领取了营业执照的,给予一次性2000元开业补贴)。此外还有租房补贴,博士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每人每月800元、学士每人每月600元。
赖知秋和魏鹏是应届毕业生,在南京没有自有住房,现在只待他们找到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一年或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就可以来申请这些补贴。这一申请也可以直接在“我的南京”手机APP上完成。
赖知秋还从南京的报纸上看到关于非南京户籍人员落户政策,原来要求“在本市合法稳定就业且近2年内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如今已由“2年内连续缴纳社保”变为“累计缴纳社保不少于24个月”,大大降低了积分落户门槛。
虽然还未开始在南京工作,但赖知秋已感觉到南京对大学生们释放的各种友好信息。刚来南京的几天,她主要做的事就是了解各种政策、工作信息,同时在男友的带领下游走南京,感受南京厚重的文化氛围。
“宁聚计划”发力
大三的时候,魏鹏参加过南京市委举办的“宁聚青春·大学生感知南京”活动,跟着同学们一起乘坐“万名大学生看南京”专线公交车,参观了溧水的美丽乡村,当时他就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对在宁大学生的重视。正是这次活动,坚定了魏鹏的决心。活动结束后他就联系了赖知秋,分享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想法,告诉她毕业后可能不回家乡了,并且邀请她一起来南京发展。
“宁聚青春·大学生感知南京”是“宁聚计划”中的一部分。2018年南京邀请了25万人次在宁大学生参加了系列活动,带领大学生了解南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创新企业和社区;还有“青年观察员”行动,组织学生走街串巷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南京城市发展变化。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和举措,全方位为在宁大学生定制贴心服务,让更多的年轻人感知南京、爱上南京、留在南京。
“宁聚计划”还通过专场招聘,让大学生们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下简称“三进”)实习,大学生们既可以在招聘现场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负责人面对面地交流寻找实习岗位,还可以通过“宁聚青春”APP扩大寻找范围,减轻他们来回奔波的辛苦,方便他们找到理想的实习和工作单位。
王雨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研一的学生,她打算毕业后报考公务员。2018年5月,她在学校团委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一则推文,说可以通过“宁聚青春”APP报名进入机关单位实习。她当即在手机上提交了申请,并参加了相关面试,最终获得了南京市政府办公厅综合文秘的实习岗位。这次到南京市一些具体的市级机关实习,是她平时找不到的机会。
通过参加这次实习,王雨对公务员的岗位更加熟悉和了解,对职业规划也有了更强的目标性。
2018年暑期,南京市有2368名大学生参加了“三进”岗位实习。2019年初,南京团市委联合20家相关单位,继续开展“三进实习”计划,通过“宁聚青春”APP发布了首批近万个实习岗位,全年计划服务10000名大学生实习上岗。
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南京团市委还聘请了“五四奖章”获得者、南京市杰出青年、青联委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青年代表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2019年3月23日下午,南京市暨栖霞区大学生“三进”2019年实习季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启动。活动现场,“包子哥”刘伯敏从自身创业经历讲起,在创业政策、学习规划等方面为现场大学生答疑解惑,“南京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只要你有想法,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刘伯敏说。 柳风风是南京师范大学金融数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一直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纠结毕业后是该选择工作还是去考研。在3月23日的活动现场,同很多业界大佬交流之后,她觉得非常有收获,不虚此行。
来自南京的一封“家书”
2019年5月21日,赖知秋还在学校里忙碌临毕业前的事儿,突然收到魏鹏发来的微信消息,是一张信笺图片,写着密密的字。开始,她以为是魏鹏补发的“520”特别礼物,点开来才发现是一封官方书信,或者说是人才召集令,信中写道:“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南京老乡,还是创业投资、工作学习生活在这座城市,或即将加盟这座城市的新南京人,只要情系古都、关爱家乡,都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宝贵的人脉,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南京永远是您最温馨的港湾!南京的C位永远属于你们!”
因为决定要在南京就业、安家,魏鹏特别关注关于人才政策方面的信息,时时与赖知秋分享。
5月21日,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金陵故乡行”专场活动在江北新区举行,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向海内外南京儿女“寄”出了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蓝绍敏将南京这两年发生的改变概括成“一二三四五,南京迈大步”。除了多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1”以外,在今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美好生活城市榜单”中,南京人幸福感位居全国第“2”,南京也连续10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列全国第“3”,年度上市企业数达到全国第“4”,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第“5”……
从这一串串数字,可以感觉到南京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南京不断推出新的城市发展举措。
最吸引赖知秋和魏鹏关注的就是,蓝绍敏市长对人才的召唤。这让这对年轻的应届毕业生感觉到,随着城市的发展,“抢人大战”的绣球已经越来越多地向普通人抛出,每个人都有施展的平台,人人都是“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这个加速变化的世界里,更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积极拥抱时代变化,以期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6月中旬,赖知秋在网上搜索南京的一些公益机构信息,搜到了一家老人心灵呵护中心,主要为重症、临终老人提供心灵呵护服务。这两年,南京的养老服务工作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赖知秋希望自己可以加入这一行。
她搜索信息时又搜到了这家机构一位志愿者的个人公众号,就大着胆子给作者留言,表明自己想从事公益行业的愿望,希望得到帮助。那位作者姓吴,赖知秋称她为吴老师。没想到,吴老师真的联系了赖知秋,热情地帮她介绍了这份工作。
目前,赖知秋已经与这家公益机构的负责人面谈过,工作基本没问题了。虽然刚开始,工资不算太高,但她对未来仍然充满了信心。
南京创新周,吸引海外朋友圈
2019年6月26日至30日,由南京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南京创新周活动举行。活动通过举办系列高峰论坛,推动创新思想交汇碰撞,打造南京版的“创新发展达沃斯”;举办NJ TECH,展示世界级“黑科技”,打造升级版的VIVA TECH;举办产业发展系列峰会,打造南京版的CES(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升级版);举办系列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南京版的“双创奥斯卡”;广泛发动全市各区、各高校院所、各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打造南京版的“创新创业活动罗马广场”。
每年的创新周活动,南京希望以此为载体,汇聚全球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机构等各类资源,不断扩大南京国际科技合作的朋友圈,并以此为纽带,深化和巩固成果。同时,也将借助这个平台,对外展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形象,把南京的创新声音传出去。
秦淮区代表团于2019年5月26日至6月2日奔赴创新特色小国芬兰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对接活动。韩玮作为秦淮区创新周组委会工作人员之一,参与南京创新周芬兰嘉宾邀请和接待、“黑科技”展览和展示、芬兰代表团系列活动等方面的工作。目前,秦淮区已经邀请到部分芬兰政要、重量级企业家、科学家、行业领袖等重要嘉宾以及近10项芬兰“黑科技”参与南京创新周,并将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芬活动,进一步集聚芬兰创新资源,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做贡献。
南京创新周活动吸引了很多海外人才和机构的关注,它的磁场也吸引了海外留学生,愿意到南京来就业和创业。不仅如此,组委会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让本土精英和优秀青年参与到南京创新周的策划、组织、执行等工作中。
2019年5月5日揭晓的南京创新周形象标识,设计者便是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主任何方,南京人,出生于1978年,是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老师。何方介绍,标识中的“N”是“NANJING”首字母,也是“NEW”的首字母,代表各种新能源和创新周所链接的各种平台;“N”的多维造型借指能量体,寓意南京创新周蕴涵无限创造力和巨大能量。
在这里找到不一样的幸福感
翁玉是武汉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大学四年,工作已两年,对南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目前她供职于一家民营传媒公司,同事们都很年轻,工作氛围也很好。当他们对南京了解越多,就越发喜爱南京,体会到生活在南京与别处不一样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南师大学子,翁玉总喜欢带朋友到南师大随园校区逛一逛。随园校园有“东方最美的校园”之美誉,以民国建筑为主,青砖黛瓦,宫檐翘角,古树与民国建筑交相辉映,韵味悠长。
逛完南师大,再走几步路,就到了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大鼓楼校区有几只猫特别有名,常常出现在网上。秋天时,来看校园变黄的银杏树叶,灿烂如金,非常美丽。
走出南大,沿着广州路再向前走几步,就到了传说中的先锋书店。先锋书店早已成为了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来这里看书的年轻人特别多,看完书在书店很有特色的门口留张影,也是必然的动作。 逛完先锋书店,还可以再去相距不远的颐和路逛一逛。这条街是民国建筑集中地,一座座民国公馆都飘着浓浓的风情。道路两边都是有年头的法国梧桐,夏天,枝枝叶叶连接在一起,浓荫遮地。这里是年轻人拍婚纱照和拍微电影的完美基地。春天的时候,颐和路的一面墙都开满了蔷薇花,成为春日南京必打卡之地。
仅一个鼓楼区,就常常让翁玉流连忘返。南京的风景区还有中山陵、总统府、牛首山、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数不胜数,过去有“金陵48景”,现在有“新金陵48景”,且有得逛呢。
翁玉还喜欢南京的各色小吃,桂花糯米藕、赤豆酒酿元宵、蟹黄汤包、牛肉锅贴、臭豆腐等,她尤其喜欢鸭血粉丝汤。在老字号店里要一碗鸭血粉丝汤,加点醋,加点辣油,热热地吃下去,满满的幸福感。作为武汉人,武汉知名的小吃也不少,但她的胃似乎更钟爱南京小吃,这一点也是蛮令翁玉哭笑不得的。
南京不止一次成功入选“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7年又荣登“全球城市竞争力百强榜”。2019年3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根据国家统计局设计的抽样方案,对我国100多个城市、300多个县的10万个家庭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南京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位居全国第二。
在南京生活的便利,翁玉的感受越来越深。地铁线路丰富,连去郊区如六合、高淳等地都有了地铁;地铁所有站点都能自助充值,支付宝也可以买地铁票;公积金可在支付宝APP上“刷脸”查;去医院可在“我的南京”APP上预约挂号,拿药也有了“发药机器人”,免除了排队之苦。
翁玉感触最深的还有一条,南京是一座非常具有安全感的城市。大学期间,她到别的城市旅游,总听导游叮嘱,太晚了不要一个人出门。但在南京,半夜饿了,下楼找个烧烤摊,呼朋唤友吃上几串,从不担心。
南京人不排外,对外地人不歧视、不抵触,不管你是来自北上广大城市,还是三四五线小城市,南京人都一视同仁,从不“另眼相待”。
南京人还爱说,“多大事啊”“烦不了”,骨子里透着一股子淡定。明朝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说:“南都(南京)風尚,最为醇厚。”
成长路上有保障
倪玲是南京邮电大学的毕业生,专业也是目前尚不被大众熟知的社会工作,毕业后找到的出路不多,工资待遇也并不理想。因为急于经济独立,不愿再花爸妈的钱,倪玲只好忍痛舍弃了社工方向的深造,选择了就业。
刚开始,倪玲选择进入教育机构,原因很简单,就是工资高,基本工资加上课时提成,每月少说也有六七千元。但在接下来三个月的实习期间,她发现自己柔软的性格并不适合“雷厉风行”的教育模式,于是她又相继找了销售、新媒体行业等工作,但都因为性格不合或者专业能力不扎实而放弃。
整整一年,倪玲游走于各种职业,完全找不准自己的就业方向。求职被拒的经历,一度让她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甚至认为大学白读了。没有经济收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她不敢再买零食或水果,实在坚持不下去就向好朋友借一些钱。她根本不敢向父母要钱,觉得太丢人,不想被贴上“啃老”的标签。
就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她打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江苏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凡是离校1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灵活就业后将得到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倪玲发现,像她这样毕业就失业的学生不在少数,南京鼓励他们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动态信息系统这个平台上登记信息,然后就可以得到见习机会,为他们及时矫正就业方向。
于是,倪玲从朋友那里借了些钱,每月按时缴纳社保,申请了这笔补贴。在政府的安排下,她还得到了一个本校提供的管培生见习机会。虽然从事的是与她的专业不相关的软件工作,但是她不排斥这个行业,并且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提升得很快,更令她开心的是,每月还有2500元的工资收入。
有人觉得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领补贴丢人。但倪玲并不觉得丢人:“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冷门专业就是入职的第一道坎。我有一位武汉毕业的同学,因为学的是考古专业,毕业后跑了好多招聘会,但适合的机会仍然太少了,面试了十几个单位都没成功。一毕业就失业,让他感觉非常焦虑,到现在,他一直待在武汉,一次都没回过家,就是觉得丢人。”倪玲认为,他们焦虑、觉得丢脸,除了能力,还跟大环境、行业,甚至一点点运气有关。在这种低落的状态下,无论钱多钱少,只要是来自政府的补助,都让他们感到被关爱,被鼓励。另一方面,一年内未就业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保,如果他们可以缴,就业后还可以拿到补助,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心里都会有慰藉。与同龄就业人员相比,也不至于在心理上产生极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