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大跃进时代的我,用动乱岁月打发掉了我的童年时光。那时,除了“红宝书”外,其余的书籍都当做“四旧”收缴销毁了。但是,比较幸运的是我们所在的小学是一栋地主的老房子,很宽敞。除了一楼有几间辟作教室外,木板楼上就空着。被当时的“大队”作为放“四旧”物品的仓库。红卫兵从各家各户收缴的“四旧”物品就放在这里,其中就有一大堆书籍。虽然纸质不如今天的好,但是作为不知书为何物的农家子弟的我,无异于一堆珍宝。一有机会就偷偷拿一本,揣在衣服里带回家来看。就这样,我渐渐喜欢上了书。那时候,就喜欢看故事书,尤其是连环画。我至今还记得一本题目叫《找红军》的连环画里的许多画面。那些书后来不知怎么不见了,我的童年就再没找到好书读了。
再次遇到书是在从学校毕业,走上了三尺讲台后。这时,我的活动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就有条件,在民间搜寻那些躲过破“四旧”红色风暴的旧书。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好书。我的读书生活进入高峰期,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这时,国家从混沌中醒来,百废俱兴,文化事业更是先行一步,迅速进入“知识爆炸”的年代。以前被禁的各种书籍一版再版,那些书中精华,缤缤纷纷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时的我正好被高尔基一语言中:“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参加刊授大学,深化我的文学基础;参加自考取得大学文凭;坚持做摘录写随感,提高我的写作能力。那时,通讯没有现在发达,人们联系主要靠写信。我就充分利用写信来练笔。与亲人写,与朋友写,与看中的阿妹写。甚至,为了练笔,还与阿妹们建立“每周信箱”,成为妻子保留到今天的笑柄,就这样写着,一直把妻子写来和我花好月圆的那一天。以后,我便开始了为营造一个温馨的安乐窝奋斗。虽然时至今日我离温馨还相差甚远,但是,我的奋斗还是耗去了我许多青春。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时,我始终没放下我心爱的书!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妻子酣然入睡,我仍然斜躺被窝看书。后来,妻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于是,每当我把书一拿,她便强行息了灯。到了这时,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钻进被窝做别的……
到了新世纪,我读书也进了新的境界。现在,我读书不再是像青少年时代那样“饥不择食”式的,也不是盛年那种“追梦”的读法了。而是选择了带着“静静的思考”读书。我现在一般只读《论语》《庄子》《诗经》《尚书》这些古典精品,来提高准确认识和判断人生社会的能力;我还有选择地读几本文学精品如《沧浪之水》《白鹿原》《活着》《血色浪漫》等。有时,我也读几篇散文,如贾平凹的《壁画》,朱自清的《春》等。心境特别好时,我也学习品赏几首小诗,如余光中的、舒婷和徐志摩的、汪国真的。我读书从“饥不择食”到“囫囵吞枣”到“赏析”。这就是我的读书三部曲。
回忆过去读书的日子,我的体会是:读书促进了我良好的成长,使我能不断的发现、纠正行为中的错误,品格上的缺陷,逐步走向成熟。书籍不愧为“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心灵的鸡汤。是她消除了我童年的无知,在我人生最黯淡的时候,给我的生命注入生存的勇气。她抚平过我失恋的伤痕,慰藉过我相思的苦楚。她引导我走近写作的殿堂。书籍真正是人生最忠诚的“伴侣”。
在与朋友视频时,很多人见到我身后书架上摆的整整齐齐的书,都发出一声:“好多书啊!”而我总是调侃道:“我现在是穷得只剩下几本书了。”虽然我的藏书不是以装帧精美取胜,她们却是我的宝贝。我爱读书,也爱藏书。不仅我历年定的期刊保存着,就是我读过的课本也还保存着。历年订阅的报纸,也按时间整理好存放下来。我还喜欢收藏一些泛泛读者不一定重视的书。许多同事要找资料,往往往我这儿跑,每每都能满载而归。
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整理一次藏书,平时还喜欢站在书架前默默地审视我的藏书,回想哪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哪一本书是朋友送我的,哪一本书里某些章节是我不能忘怀的。这时,我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在默默地进行心灵交流。我和藏书友谊深厚。她们和我相处的时间,超过身边的任何一个朋友。
我此生最喜欢的几本书——
《诗经》《论语》《庄子》《老子》,她们是我哲学的博导;
《古文观止》《唐宋名家词选》《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她们是我文学的良师;
《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她们是我情爱的启蒙师;
《基督山伯爵》,他是我战胜困难的利剑;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她是我的政治《圣经》;
《红与黑》《悲惨世界》《沧浪之水》,是我剖析社会的手术刀;
《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是我全面了解文学发展史的高速列车。
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会和书相伴到老!在此,作诗一首自慰:
此身无长物,唯把书当粮,携手至终生,我心自飞扬!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学校 )
再次遇到书是在从学校毕业,走上了三尺讲台后。这时,我的活动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就有条件,在民间搜寻那些躲过破“四旧”红色风暴的旧书。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好书。我的读书生活进入高峰期,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这时,国家从混沌中醒来,百废俱兴,文化事业更是先行一步,迅速进入“知识爆炸”的年代。以前被禁的各种书籍一版再版,那些书中精华,缤缤纷纷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时的我正好被高尔基一语言中:“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参加刊授大学,深化我的文学基础;参加自考取得大学文凭;坚持做摘录写随感,提高我的写作能力。那时,通讯没有现在发达,人们联系主要靠写信。我就充分利用写信来练笔。与亲人写,与朋友写,与看中的阿妹写。甚至,为了练笔,还与阿妹们建立“每周信箱”,成为妻子保留到今天的笑柄,就这样写着,一直把妻子写来和我花好月圆的那一天。以后,我便开始了为营造一个温馨的安乐窝奋斗。虽然时至今日我离温馨还相差甚远,但是,我的奋斗还是耗去了我许多青春。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时,我始终没放下我心爱的书!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妻子酣然入睡,我仍然斜躺被窝看书。后来,妻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于是,每当我把书一拿,她便强行息了灯。到了这时,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钻进被窝做别的……
到了新世纪,我读书也进了新的境界。现在,我读书不再是像青少年时代那样“饥不择食”式的,也不是盛年那种“追梦”的读法了。而是选择了带着“静静的思考”读书。我现在一般只读《论语》《庄子》《诗经》《尚书》这些古典精品,来提高准确认识和判断人生社会的能力;我还有选择地读几本文学精品如《沧浪之水》《白鹿原》《活着》《血色浪漫》等。有时,我也读几篇散文,如贾平凹的《壁画》,朱自清的《春》等。心境特别好时,我也学习品赏几首小诗,如余光中的、舒婷和徐志摩的、汪国真的。我读书从“饥不择食”到“囫囵吞枣”到“赏析”。这就是我的读书三部曲。
回忆过去读书的日子,我的体会是:读书促进了我良好的成长,使我能不断的发现、纠正行为中的错误,品格上的缺陷,逐步走向成熟。书籍不愧为“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心灵的鸡汤。是她消除了我童年的无知,在我人生最黯淡的时候,给我的生命注入生存的勇气。她抚平过我失恋的伤痕,慰藉过我相思的苦楚。她引导我走近写作的殿堂。书籍真正是人生最忠诚的“伴侣”。
在与朋友视频时,很多人见到我身后书架上摆的整整齐齐的书,都发出一声:“好多书啊!”而我总是调侃道:“我现在是穷得只剩下几本书了。”虽然我的藏书不是以装帧精美取胜,她们却是我的宝贝。我爱读书,也爱藏书。不仅我历年定的期刊保存着,就是我读过的课本也还保存着。历年订阅的报纸,也按时间整理好存放下来。我还喜欢收藏一些泛泛读者不一定重视的书。许多同事要找资料,往往往我这儿跑,每每都能满载而归。
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整理一次藏书,平时还喜欢站在书架前默默地审视我的藏书,回想哪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哪一本书是朋友送我的,哪一本书里某些章节是我不能忘怀的。这时,我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在默默地进行心灵交流。我和藏书友谊深厚。她们和我相处的时间,超过身边的任何一个朋友。
我此生最喜欢的几本书——
《诗经》《论语》《庄子》《老子》,她们是我哲学的博导;
《古文观止》《唐宋名家词选》《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她们是我文学的良师;
《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她们是我情爱的启蒙师;
《基督山伯爵》,他是我战胜困难的利剑;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她是我的政治《圣经》;
《红与黑》《悲惨世界》《沧浪之水》,是我剖析社会的手术刀;
《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是我全面了解文学发展史的高速列车。
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会和书相伴到老!在此,作诗一首自慰:
此身无长物,唯把书当粮,携手至终生,我心自飞扬!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