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j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生态美学的发展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生态美学在湿地公园景观的建设与保护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出人们对湿地公园景观审美功能的重视度提高,为未来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此,文章从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出发,探讨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和表达原则,以便为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参考,营造自然、生态、野趣的整体景观风貌。
  关键词:生态美学;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創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蒙古族装饰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及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202010129002)阶段性成果。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两个学科交叉融合所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已经建立起对于环境的重视,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的生态意识也已觉醒。同时景观设计从最初的只强调自然到强调人的心理,最后转变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步步将生态美学与人为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了以自然生态平衡、低碳低污染、建设人文生态为美的设计思想。
  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动植物的重要基因库,被誉为“地球之肾”,拥有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2]。湿地公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的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既稳定了生态系统、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素养。
  一、生态美学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湿地公园景观需要将设计与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让这些元素孤立存在。自然过程被融入设计和美学中,可以使人们重新理解、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一)构建和谐自然的生态美学思想指导湿地公园自然景观设计
  生态美学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高的生态审美智慧与理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3]。而以它为指导思想,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出发,依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原则,体现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和自然风韵的内在要求,能达到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表现意境。
  (二)生态美学的可持续思想引导地方经济发展
  生态美学树立了新的审美理念,提高了人的审美境界,激起了人们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新思考。它是一种新的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促使湿地公园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综合开发创造多种经济效益渠道,改变湿地公园经济功能单一的产业模式,转变传统的“赖水为生”的产业或“资源消费型”的水域活动,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理念。首先要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适度开发的原则,其次要结合教育发展地方经济。生态建设不仅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利用生态美学思想构建湿地公园人文环境
  生态美学是以世界观、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生态理念来指导人类发展的人文主义。而湿地公园是体现一个地区美学意境与展示地域文化的活动场所,所以其景观设计要注重地域文化的继承,从历史中尽可能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特质保护的湿地文化,从而构建有文化内涵的湿地公园景观,同时要有选择地整治和利用现有的设施,并赋予其新的功能。通过创造有认同感、归属感和怀旧感的湿地公园景观,来延续当地的历史记忆。
  二、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中的表达
  (一)在植物中的表达
  植物分布与地理、气候条件紧密相关。而不同的植物,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能形成复杂多样的植物景观,彰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不同湿地公园可选择运用的植物种类不同,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不仅要考虑植物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保护,更加要注重植物本身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然后再进行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例如在盐碱地区的查干淖尔湖周围主要是小糠草、野大麦草甸,小叶锦鸡儿等天然灌木,以及金莲花、蒲公英、细灯心草等药用植物。多样的植物搭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体现了生态美学审美观。
  (二)在水体中的表达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水体是湿地公园景观中独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也是湿地公园景观网络的基本连接体。而实现水景设计,就要充分了解水的特性,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运用和发挥水的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打造亲和自然的亲水活动。同时引入人文生态的理念,充分利用地方环境特色,向人们展示当地历史和人文环境中的精神文化,使人们体验到舒适、野趣的自然环境,从而放松身心。
  (三)在景观小品中的表达
  景观小品是湿地公园景观的焦点,兼具使用功能与艺术欣赏的特性,在为人们休息、游览、娱乐等活动提供基本功能的同时也是湿地公园的造景要素。它与植物、水、石等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湿地公园内的景观,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使湿地公园内部的自然水景得到升华。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说过:“建筑的生命在于细部。”可见,景观的整体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部艺术加以体现的。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4]。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作为人工构筑于自然景观中的艺术品,景观小品的设计只有更完善,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三、基于生态美学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美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景观设计应从让景观具备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本地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同时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功能,强调场地使用与设计各要素的优势,并节约资源,促进相互交流,尽量使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5]。然后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进行美化,创造出舒适、和谐、优美、富有生态美学文化气息的修养环境。   (二)地域性原则
  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本土化和文化的地域化。植物的本土化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植物;文化的地域化是根据地区地域文化特征,对当地历史传说故事、民俗风情等多样文化进行提炼加工,然后融入环境中去,从而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备受本地居民喜欢的湿地公园景观。
  (三)持续性原则
  生态美学考虑自然界的承载力,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倡构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使用,以及功能分区、植物配置、景观小品、建筑使用等方面的长期性、环保性与人文延续性。
  (四)健康性原则
  创建一个具有健康、娱乐和养生功能的以人为本的湿地公园,就要基于生态美学提供人文关怀,并将“人”作为景观设计的第一要旨和最后要点。
  (五)美学设计原则
  从美学视角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景观形式美的要素,如形態、色彩、结构和肌理等,并遵循一定的形式美(设计学)法则,从而使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的审美期望。
  一是变化和统一。这是形式美法则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目标。变化是指事物的多样性,统一是指事物的协调性。也就是说,在湿地公园中,变化是指景观内部各要素的差异性,统一是指景观整体的和谐性。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
  二是对比与调和。对比指事物的差异性,调和指事物在差异中趋于一致。对比的形式多种多样,最终经调和达成一致。在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除了遵循环境优先,还应该利用对比与调和的美学设计原则,做到因地制宜,防止出现设计与当地文化、审美情趣不符的情况。
  三是节奏与韵律。节奏指事物的重复规律,韵律指事物重复规律的变化形式[6]。相关人员在设计湿地公园景观时,不能忽视文化、艺术的内涵和表达,同时也要积极运用规则式园林思维,以秩序、规则、几何形为美,充分把握设计的节奏与韵律。
  四、结语
  生态美学涉及许多因素,不仅是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而且是景观设计学与美学新时代发展的标志,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对人的心理需要、审美形成等方面有着指导意义,并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景观各构成要素、设计原则与人形成了动态的和谐与平衡,打造了自然、生态、可持续、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参考文献:
  [1]章琪.绿色接受:生态美学接受维度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8.
  [2]王明.湿地建设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保护策略[J].中国绿色画报,2018(9):150.
  [3]王全权.中国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52.
  [4]陈琳,周甜甜.具有嘉兴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研究[J].大众文艺,2014(14):86.
  [5]信乃琪.试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0):3923.
  [6]张鸿博,明兰.平面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
  通讯作者:
   薛文峰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古代文人雅士对于绘画作品的创作和点评都非常看重气韵,特别是山水画,尤其注重表现山水风景的磅礴大气和气势恢宏。古代山水画家和现代山水画家都希望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能够展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独特之美。因此,文章对气韵生动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气韵生动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气韵生动;中国山水画;绘画创作  韵主要指文学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或文章
区域资源是一个地域赖以生存与成长的所有优势与劣势条件的总和,其中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区域资源是区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辉县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产业如火如荼。文章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景观现状的调研,从文旅景观塑造的视角,分析乡村旅游景观塑造与乡村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探讨彰显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旅产业视角下黄河三角洲乡村景观设计”(S201910449046)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载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城市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然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出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公共艺术设计放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同大众产生文化互动,从而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和公众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会使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的人文情调也是一种升华。文章分析了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发展问题、分类价值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雕塑  城市公共空间
摘 要:在一定程度上,图画在内容上比话语更为丰富。在北大荒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有关北大荒的绘画作品不断问世,这些绘画作品以一种图像叙事的方式存在于北大荒的文化系统中。其中,北大荒中国画不仅彰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还表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更是作为图像符号的基本表意载体再现了北大荒浓厚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北大荒;中国画;图像叙事  一、概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图像就是“画成、摄制或印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周易》美学研究”(15BZX118)研究成果之一。   张乾元,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瑞典卡拉斯考咖人民大学世界语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學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被中国文联
与曲线柔软、优美、富有弹性的特性不同,折线具有简洁的特点,具有现代感又极具韵律.对于作品来说,折线的恰当运用会产生现代、立体、丰富的感觉,因此折线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广
摘 要:黑龙江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地域性表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黑龙江土地上,壮阔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多样的生命形态都为北大荒花鸟画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北大荒花鸟画独特的叙事方式,分析了北大荒花鸟画所蕴含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关键词:北大荒;花鸟画;图像叙事  当下,人们对图像叙事的关注大多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视觉文化的兴起,使“图像
摘 要:当代城市发展迅猛,随着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广场建设的推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相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动态雕塑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静止的状态,引入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趣味性。同时动态雕塑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渐完善。文章从动态雕塑的概念出发,明确了动态雕塑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创新的必要性,指明了它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