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产业如火如荼。文章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景观现状的调研,从文旅景观塑造的视角,分析乡村旅游景观塑造与乡村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探讨彰显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旅产业视角下黄河三角洲乡村景观设计”(S201910449046)研究成果。
一、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现状
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这里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创造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依附于黄河沿岸和黄河入海口乡村自然地理和浓郁的乡土文化风情基础上的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产业迅速发展。笔者经过走访和调查了解到该区域目前的乡村旅游仍然处在粗放开发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开发建设多,长期规划少;短期利益多,长效责任少;项目开发多,特色挖掘少;等等。尤其是“多村一面”的问题是下一步建设的关键“堵点”,需从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上着力破解。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乡村旅游景观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笔者考察了黄河下游沿岸诸多已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多是就乡村局部进行粗放型的改造,开辟出一个类似于农家乐的区域,并没有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纳入规划范围,更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方案。来旅游的城市游客多是来品尝农家美食,很少有参观和体验乡村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场所,而这些才是乡村文化最根本的吸引点。旅游景观规划不能仅仅是打造乡村内的某一条街道、某一个景点,这不仅不会带动乡村振兴,有时候还会给乡民带来一些困扰。比如,笔者考察到一处乡村,在和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在没有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前,村子里的旧庙一直是村民们随时祭拜和供奉的场所,香火很旺。旧庙成为乡村旅游景点后,作为文化遗产有了严格的管制,为了保护文化景观,村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进出,乡村生活原本应有的样子不复存在。再有就是一些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缺乏综合考虑,或多或少地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这在黄河沿岸村庄尤为明显。因此,乡村旅游景觀的塑造应该是全面的统筹规划,以乡村文化传承和产业振兴为依托展开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乡村文旅景观设计缺乏特色。由于受到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很多乡村文旅景观设计出现了照抄照搬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展现不足,文创开发浮于表面;另一方面表现为很多现代化城市景观元素和奇形怪状的建筑植入与乡村景象格格不入,严重破坏了乡村意境。考察中笔者发现很多物质文化景观都被“圈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景观也多被“照下来”在墙上展示。很少见乡村文化遗产的场景展现和体验,缺乏特色的旅游景观无法打动旅游消费者。
最后,乡村旅游的管理相对混乱,配套景观设施建设滞后。黄河三角洲乡村旅游的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多是村民自发组织。景观配套设施不完善,简陋、混乱等现象很常见,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原则
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具有华北地域人文特色的典型区域之一,其乡村环境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形成了融合齐鲁文化、黄河文化和移民文化等多样态文化汇集的地域特征。当下乡村文旅景观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景观特色和内涵缺失,文化景观失忆。通过考察研究,笔者认为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存在问题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其中,乡村历史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客观构建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但是为了追逐某种利益,乡村文旅景观照抄照搬、粗放发展,由此导致很多历史悠久、富有浓厚乡土文化特质的优秀乡村文化遭受到破坏,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乡村文旅景观的塑造是对地域文化记忆的一种重构,更是构建于现代乡村生活生产基础上的再生产。乡村景观形态是沉淀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呈现,是优秀文化的延续和优化。因此,文旅产业视角下乡村文旅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深入挖掘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特征,塑造独特乡村文旅景观。要大力发展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产业,必须走创新的特色道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从地脉和文脉的客观出发,提炼出乡村旅游的“精、气、神”。黄河三角洲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村落大多都是因聚族而居形成,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断融合了移民文化的特征,但鲁北特色依然鲜明,沿黄和黄河入海口等地区水文特征显著。同时,这片区域是民间戏曲吕剧的发祥地,而且鼓子秧歌、芯子舞蹈等文化特色鲜明,泥塑、剪纸、清河镇木版年画、粗布纺织、芦苇编织等民间工艺异彩纷呈,董永孝文化、大禹治水等文化遗产丰厚,这些是构筑最能体现本土特色乡村文旅景观的基础。
从乡村环境整体着手,注重景观营建的生态性。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大多紧邻黄河滩涂,生态环境良好,因此,乡村旅游景观的塑造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有效保护培育的基础上实施适度开发。在规划建设中,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的原生性,反映乡土的实体建筑、植被、材料及民间工艺,保持景观资源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景观塑造要联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旅游作为引擎,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以旅游促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乡村建设进程,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风景旅游的关系,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
三、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
——以滨州杨庄村为例
(一)景观现状
杨庄村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市,村落沿黄河自然分布,连接着蒲湖与南海风景区。从旅游发展环境来看,杨庄村地处滨州,在黄河大坝以内,周边不缺旅游资源,不缺旅游客源,但目前多为一些农业风景观光、自然景观观光、农家乐休闲等传统观光类型,村子中的民俗活动和地方手工技艺分布零散,文化资源有待深入开发。同时旅游景观空间不成体系,特色旅游景观开发少。因此,杨庄村旅游景观规划以黄河文化塑造为方向,以完善的旅游休闲配套景观设施为建设重点,力争打造区域特色乡村文旅景观。 (二)规划目标
杨庄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抓住国民休闲时代及乡村振兴和生态黄河建设的战略机遇,力图打造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本的城郊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立足服务周边,面向更广的市场,讲好黄河风情故事,建设本土特色鲜明、休闲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功能设施完善的独具魅力和文化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策略
杨庄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将旅游联动文化创意,秉持文化创意先行理念,以乡村观光旅游为出发点,结合黄河三角洲特色乡村民宿等吸引消费群体。以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优先,充分利用黄河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针对不同需求,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生活、康体健身、教育科研等景观区。景观规划设计尊重自然,尊重地貌肌理,力争看得见黄河,记得住乡愁。设计结合杨庄村村庄水域现状,优化植物种植层次体系,打造特色旅游区的同时,提高乡村整体宜居环境。杨庄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村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村民群众的意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生态和文化经济。结合村庄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的农耕、人居文化,在开发中保护培育,在保护中建设传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乡村特色旅游景观,打造乡村旅游的最佳目的地。第二,坚持生态优先发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第三,坚持整合力量发展乡村旅游,将村民生活空间改造、地域文化弘扬、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乡村旅游以点带面,全面统筹。
杨庄村依黄河而建,所以黄河是村庄的灵气所在,在景观设计中原有水系经过梳理形成观光的水域,利用滩涂、绿道、文化活动场所将村庄连接成为一个旅游空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和文化的无限魅力。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营造出空间上多层次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旅游感受丰富多彩,乐趣无穷。运用邻里中心规划组团概念规整村庄绿化,植物配置中多配以鄉土的树种,注重乔木和灌木、地被的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搭配,加强花灌组团式绿化设计,使得植物季相与色相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旅游景观设施设计利用地域文化,将其符号化,突出地域特色。乡村建筑外立面以白色涂料为主,丰富道路绿地及山墙绿化,形成层次丰富的街道景观。村周边绿化种植结合活动场地,以当地郊野乡土绿化为主。在村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的村口空地设置停车场,规划休闲小游园,供村民和游客休闲、散步,为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游客之间提供交流空间。
四、结语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但是乡村文旅能否真正带动乡村振兴?这就对乡村文旅景观的塑造提出了挑战。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近两年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考察,围绕地域文化记忆、生产农业景观、乡村生活意象等方面探讨了文旅产业视角下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与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杨朝霞.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新解[J].环境保护,2014(4):50-52.
作者简介:
韩衍志,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刘珊珊,硕士,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旅产业视角下黄河三角洲乡村景观设计”(S201910449046)研究成果。
一、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现状
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这里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创造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依附于黄河沿岸和黄河入海口乡村自然地理和浓郁的乡土文化风情基础上的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产业迅速发展。笔者经过走访和调查了解到该区域目前的乡村旅游仍然处在粗放开发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开发建设多,长期规划少;短期利益多,长效责任少;项目开发多,特色挖掘少;等等。尤其是“多村一面”的问题是下一步建设的关键“堵点”,需从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上着力破解。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乡村旅游景观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笔者考察了黄河下游沿岸诸多已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多是就乡村局部进行粗放型的改造,开辟出一个类似于农家乐的区域,并没有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纳入规划范围,更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方案。来旅游的城市游客多是来品尝农家美食,很少有参观和体验乡村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场所,而这些才是乡村文化最根本的吸引点。旅游景观规划不能仅仅是打造乡村内的某一条街道、某一个景点,这不仅不会带动乡村振兴,有时候还会给乡民带来一些困扰。比如,笔者考察到一处乡村,在和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在没有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前,村子里的旧庙一直是村民们随时祭拜和供奉的场所,香火很旺。旧庙成为乡村旅游景点后,作为文化遗产有了严格的管制,为了保护文化景观,村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进出,乡村生活原本应有的样子不复存在。再有就是一些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缺乏综合考虑,或多或少地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这在黄河沿岸村庄尤为明显。因此,乡村旅游景觀的塑造应该是全面的统筹规划,以乡村文化传承和产业振兴为依托展开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乡村文旅景观设计缺乏特色。由于受到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很多乡村文旅景观设计出现了照抄照搬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展现不足,文创开发浮于表面;另一方面表现为很多现代化城市景观元素和奇形怪状的建筑植入与乡村景象格格不入,严重破坏了乡村意境。考察中笔者发现很多物质文化景观都被“圈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景观也多被“照下来”在墙上展示。很少见乡村文化遗产的场景展现和体验,缺乏特色的旅游景观无法打动旅游消费者。
最后,乡村旅游的管理相对混乱,配套景观设施建设滞后。黄河三角洲乡村旅游的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多是村民自发组织。景观配套设施不完善,简陋、混乱等现象很常见,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原则
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具有华北地域人文特色的典型区域之一,其乡村环境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形成了融合齐鲁文化、黄河文化和移民文化等多样态文化汇集的地域特征。当下乡村文旅景观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景观特色和内涵缺失,文化景观失忆。通过考察研究,笔者认为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存在问题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其中,乡村历史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客观构建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但是为了追逐某种利益,乡村文旅景观照抄照搬、粗放发展,由此导致很多历史悠久、富有浓厚乡土文化特质的优秀乡村文化遭受到破坏,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乡村文旅景观的塑造是对地域文化记忆的一种重构,更是构建于现代乡村生活生产基础上的再生产。乡村景观形态是沉淀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呈现,是优秀文化的延续和优化。因此,文旅产业视角下乡村文旅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深入挖掘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特征,塑造独特乡村文旅景观。要大力发展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产业,必须走创新的特色道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从地脉和文脉的客观出发,提炼出乡村旅游的“精、气、神”。黄河三角洲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村落大多都是因聚族而居形成,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断融合了移民文化的特征,但鲁北特色依然鲜明,沿黄和黄河入海口等地区水文特征显著。同时,这片区域是民间戏曲吕剧的发祥地,而且鼓子秧歌、芯子舞蹈等文化特色鲜明,泥塑、剪纸、清河镇木版年画、粗布纺织、芦苇编织等民间工艺异彩纷呈,董永孝文化、大禹治水等文化遗产丰厚,这些是构筑最能体现本土特色乡村文旅景观的基础。
从乡村环境整体着手,注重景观营建的生态性。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大多紧邻黄河滩涂,生态环境良好,因此,乡村旅游景观的塑造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有效保护培育的基础上实施适度开发。在规划建设中,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的原生性,反映乡土的实体建筑、植被、材料及民间工艺,保持景观资源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景观塑造要联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旅游作为引擎,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以旅游促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乡村建设进程,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风景旅游的关系,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
三、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
——以滨州杨庄村为例
(一)景观现状
杨庄村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市,村落沿黄河自然分布,连接着蒲湖与南海风景区。从旅游发展环境来看,杨庄村地处滨州,在黄河大坝以内,周边不缺旅游资源,不缺旅游客源,但目前多为一些农业风景观光、自然景观观光、农家乐休闲等传统观光类型,村子中的民俗活动和地方手工技艺分布零散,文化资源有待深入开发。同时旅游景观空间不成体系,特色旅游景观开发少。因此,杨庄村旅游景观规划以黄河文化塑造为方向,以完善的旅游休闲配套景观设施为建设重点,力争打造区域特色乡村文旅景观。 (二)规划目标
杨庄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抓住国民休闲时代及乡村振兴和生态黄河建设的战略机遇,力图打造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本的城郊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立足服务周边,面向更广的市场,讲好黄河风情故事,建设本土特色鲜明、休闲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功能设施完善的独具魅力和文化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策略
杨庄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将旅游联动文化创意,秉持文化创意先行理念,以乡村观光旅游为出发点,结合黄河三角洲特色乡村民宿等吸引消费群体。以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优先,充分利用黄河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针对不同需求,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生活、康体健身、教育科研等景观区。景观规划设计尊重自然,尊重地貌肌理,力争看得见黄河,记得住乡愁。设计结合杨庄村村庄水域现状,优化植物种植层次体系,打造特色旅游区的同时,提高乡村整体宜居环境。杨庄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村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村民群众的意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生态和文化经济。结合村庄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的农耕、人居文化,在开发中保护培育,在保护中建设传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乡村特色旅游景观,打造乡村旅游的最佳目的地。第二,坚持生态优先发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第三,坚持整合力量发展乡村旅游,将村民生活空间改造、地域文化弘扬、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乡村旅游以点带面,全面统筹。
杨庄村依黄河而建,所以黄河是村庄的灵气所在,在景观设计中原有水系经过梳理形成观光的水域,利用滩涂、绿道、文化活动场所将村庄连接成为一个旅游空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和文化的无限魅力。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营造出空间上多层次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旅游感受丰富多彩,乐趣无穷。运用邻里中心规划组团概念规整村庄绿化,植物配置中多配以鄉土的树种,注重乔木和灌木、地被的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搭配,加强花灌组团式绿化设计,使得植物季相与色相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旅游景观设施设计利用地域文化,将其符号化,突出地域特色。乡村建筑外立面以白色涂料为主,丰富道路绿地及山墙绿化,形成层次丰富的街道景观。村周边绿化种植结合活动场地,以当地郊野乡土绿化为主。在村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的村口空地设置停车场,规划休闲小游园,供村民和游客休闲、散步,为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游客之间提供交流空间。
四、结语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但是乡村文旅能否真正带动乡村振兴?这就对乡村文旅景观的塑造提出了挑战。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近两年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考察,围绕地域文化记忆、生产农业景观、乡村生活意象等方面探讨了文旅产业视角下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与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杨朝霞.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新解[J].环境保护,2014(4):50-52.
作者简介:
韩衍志,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刘珊珊,硕士,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