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高职教育的目的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比其他教育类型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用性的教育,“职业岗位”完全可以作为判断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依据。(1)理论依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提供人力资源的服务行业,其价值的判定,理应取决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所能占据的职业岗位。(2)“职业岗位”:使高职目的更清晰。人才就是因职业岗位而生,所以二者可以做到一一对应,高度吻合。(3)“某些”:与高职发展同步。高职教育基本上为处于低端的职业岗位培养人才,这与我国当前经济整体上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现实相吻合。因此,“某些”特指低端职业岗位。但是不可否认高职教育具有为高端职业岗位提供人力资源的潜质。(4)“人力资源”:高职的本质产品。基于高职教育具有产业属性的角度,高职教育比任何其他教育更具有产业属性,更接近市场。(5)“优质”:高职的质量标准。“优质”是一种市场话语下的质量标准,可以表现为“高质量”、“高附加值”、“品牌”等等。(6)“促进个体身心发展”:高职目的的重要内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之一种,培养出优秀的社会公民是其固有的使命,也是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的重要标志,缺乏这种必备的底蕴,高职教育就很难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一种。
摘自《职教通讯》2012年第七期 陈霞《再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
高校去行政化当采取怎样的策略?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尽快理顺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具体职责,防止和纠正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等行政专制倾向。(2)明确校长定位和职责。将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固定化,明确规定各“级”大学校长的职责,突出大学校长在任期间必须履行的义务,完善对大学校长的问责制度,改变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大学校长应由政府聘任,而不是由政府任命。(3)赋予教授权力。“教授权力”是一所大学运转良好的重要因素。“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所产生的变化绝非外在形式上的放权,而是一种精神的转变。教授不可能治理大学的一切事务,但是学术方面的事务确实非教授治理不可。因此,大学应该成立教授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的学术事务。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六期 肖卫兵,陆娜《大学去行政化的意愿与策略》
关于委托代理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
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管理权逐步分离而产生的,并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以委托代理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及激励约束机制。把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推动现行高职院校制定变革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对高职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造,推动高职院校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董事会制,完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缩短委托代理链,减少信息失真,提高效能;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法》,进一步明确委托目标和代理人的责任;设立中立性监督组织,避免道德风险,消除逆向选择。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四期 孙卫平,董仁忠《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标举现代,又声称体系,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就必须是多元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断裂的;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人为敌的。由此可以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旨归。这四大特征以整合为逻辑主轴相互贯穿:开放性是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整合;多元性是在适应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对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求的整合;系统性是对教育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需要的整合;人本性是对教育功能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整合。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七期 张健《论整合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关于“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作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日益受到多方关注,学者提出了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与学说,主要有五种观点:(1)“双师型”教师具备“双”资格。具有“双”资格的涵義有二:一是具有“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二是具有“双职称”,即学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2)“双师型”教师具备“双”素质。“双”素质指具有科研能力和特定技术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3)“双师型”教师具有“双”资质。“双融合”论强调的是“双证+双能”,“双师型”教师要求得到资格与能力的“双”方面资质认可。(4)“双师型”教师具有“双”指称对象。“双师型”教师有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的指向含义。(5)“双师型”教师具有“双”来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一部分为来源于学校的“理论型”专任教师,其特点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另一部分为从企事业生产第一线聘任的兼职教师,其特点是专业实践经验丰富,属于“技能型”实用人才。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十五期 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
关于高职教育层次上移
高职教育层次上移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过程,在理论研究领域,已提出的高职层次上移宏观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路径是从建立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视角出发,认为可以通过高职院校办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来实现高职层次的上移;第二种路径在认同建立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基础上,从规避风险和节约高等教育资源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可以通过将现有的六百余所非研究型本科院校转型为本科职业技术院校来实现高职层次的上移;第三种路径则是否定建立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随着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专科学校会自然告别历史舞台,而目前只需依托现有本科高教资源,拓宽已有的高职学生升读本科的渠道。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八期 张宁东,蓝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现实与前瞻》
关于职业教育理想
职业教育理想可以分为“抽象的理想”和“具体的理想”。前者是永恒的守望,也可称为“缺席的理想”;后者接近具体的希望,是“在场的理想”。职业教育的理想就是心的向往和行动中追求的结合。
摘自《职教通讯》2012年第七期 张兆松,杨文超《缺席与在场:对职业教育理想的哲学省思》(逸 公辑)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比其他教育类型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用性的教育,“职业岗位”完全可以作为判断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依据。(1)理论依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提供人力资源的服务行业,其价值的判定,理应取决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所能占据的职业岗位。(2)“职业岗位”:使高职目的更清晰。人才就是因职业岗位而生,所以二者可以做到一一对应,高度吻合。(3)“某些”:与高职发展同步。高职教育基本上为处于低端的职业岗位培养人才,这与我国当前经济整体上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现实相吻合。因此,“某些”特指低端职业岗位。但是不可否认高职教育具有为高端职业岗位提供人力资源的潜质。(4)“人力资源”:高职的本质产品。基于高职教育具有产业属性的角度,高职教育比任何其他教育更具有产业属性,更接近市场。(5)“优质”:高职的质量标准。“优质”是一种市场话语下的质量标准,可以表现为“高质量”、“高附加值”、“品牌”等等。(6)“促进个体身心发展”:高职目的的重要内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之一种,培养出优秀的社会公民是其固有的使命,也是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的重要标志,缺乏这种必备的底蕴,高职教育就很难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一种。
摘自《职教通讯》2012年第七期 陈霞《再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
高校去行政化当采取怎样的策略?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尽快理顺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具体职责,防止和纠正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等行政专制倾向。(2)明确校长定位和职责。将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固定化,明确规定各“级”大学校长的职责,突出大学校长在任期间必须履行的义务,完善对大学校长的问责制度,改变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大学校长应由政府聘任,而不是由政府任命。(3)赋予教授权力。“教授权力”是一所大学运转良好的重要因素。“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所产生的变化绝非外在形式上的放权,而是一种精神的转变。教授不可能治理大学的一切事务,但是学术方面的事务确实非教授治理不可。因此,大学应该成立教授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的学术事务。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六期 肖卫兵,陆娜《大学去行政化的意愿与策略》
关于委托代理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
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管理权逐步分离而产生的,并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以委托代理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及激励约束机制。把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推动现行高职院校制定变革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对高职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造,推动高职院校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董事会制,完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缩短委托代理链,减少信息失真,提高效能;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法》,进一步明确委托目标和代理人的责任;设立中立性监督组织,避免道德风险,消除逆向选择。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四期 孙卫平,董仁忠《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标举现代,又声称体系,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就必须是多元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断裂的;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人为敌的。由此可以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旨归。这四大特征以整合为逻辑主轴相互贯穿:开放性是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整合;多元性是在适应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对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求的整合;系统性是对教育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需要的整合;人本性是对教育功能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整合。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七期 张健《论整合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关于“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作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日益受到多方关注,学者提出了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与学说,主要有五种观点:(1)“双师型”教师具备“双”资格。具有“双”资格的涵義有二:一是具有“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二是具有“双职称”,即学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2)“双师型”教师具备“双”素质。“双”素质指具有科研能力和特定技术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3)“双师型”教师具有“双”资质。“双融合”论强调的是“双证+双能”,“双师型”教师要求得到资格与能力的“双”方面资质认可。(4)“双师型”教师具有“双”指称对象。“双师型”教师有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的指向含义。(5)“双师型”教师具有“双”来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一部分为来源于学校的“理论型”专任教师,其特点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另一部分为从企事业生产第一线聘任的兼职教师,其特点是专业实践经验丰富,属于“技能型”实用人才。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十五期 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
关于高职教育层次上移
高职教育层次上移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过程,在理论研究领域,已提出的高职层次上移宏观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路径是从建立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视角出发,认为可以通过高职院校办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来实现高职层次的上移;第二种路径在认同建立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基础上,从规避风险和节约高等教育资源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可以通过将现有的六百余所非研究型本科院校转型为本科职业技术院校来实现高职层次的上移;第三种路径则是否定建立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随着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专科学校会自然告别历史舞台,而目前只需依托现有本科高教资源,拓宽已有的高职学生升读本科的渠道。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十八期 张宁东,蓝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现实与前瞻》
关于职业教育理想
职业教育理想可以分为“抽象的理想”和“具体的理想”。前者是永恒的守望,也可称为“缺席的理想”;后者接近具体的希望,是“在场的理想”。职业教育的理想就是心的向往和行动中追求的结合。
摘自《职教通讯》2012年第七期 张兆松,杨文超《缺席与在场:对职业教育理想的哲学省思》(逸 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