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为哪段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文作品应保持其“原生态”真实面貌,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亦是对读者的信任。可是长时间以来,一些经典名篇,却被悄无声息动了“手术”。此即断章取义,为我所需。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指出;“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思,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且看多年来课本、话语中,已不觉有异例:
  《论语》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并非“优秀”而是“有余力”。大白话则是“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可是人们要批判孔儒。脱口而出即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何其荒谬!在“圣斗士”眼中,“优”曲解为“优秀”。一句完整而不偏颇的话。被撕裂了。
  《孟子》亦难逃肢解。《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可让出身尤为困苦的朱元璋反感,他认为应是“君为贵,民为轻”。“一阔脸就变”,彻底忘了本,有谁比其人过之!但又不能完全推倒《孟子》,好在封建帝王还是需要、利用孔孟的一些观点去制约庶民,于是下旨编了一本《孟子节本》,“民为贵”之类“不当言论”,一概“节”去,以免蛊惑人心。
  “发明之王”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勤奋加百分之十的灵感。”爱氏万没料及,“百分之十的灵感”遭到删削。大概认为“灵感”属“唯心主义”。会让人走火入魔。真的不存在吗?否!古今中外不少卓越人物重视“灵感”。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苏东坡的“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永难摹”,李清照的“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此乃大家体会,怎能不承认呢?许广平50年前写的《鲁迅回忆录)有的段落全删,“鲁迅虽然在上海。但每每说‘周作人的文章是可以读读的’。他的确是这样,不因为兄弟的不和睦,就连他的作品也抹杀。每逢周作人有新作品产生,出版了,他必定托人买来细读一遍,有时还通知我一同读”:鲁迅全面看人而不褊狭,心灵丰富而不局囿,在阶级斗争的声势中,尽给略去,这恐怕是先生未曾料及的“天窗”。
  《荷塘月色》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经典散文,不少先贤指出,中学课本必选。然而我们的教材上,至今仍顽固删除其中一句。第四自然段描绘“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浴的美人”。末句遮蔽。其实类似的写法。外国作品、古代诗人,并不鲜见,是否也要一一动手脚“屏障”呢?要讲诱惑、副作用,如今的影视、广告,少见吗?台湾的中语教材也有这一篇,但未动其一字,彼岸不怕,我们怕什么。真是没来由!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讲》(他哪知这是永诀的“最后”)。即席演讲,喷薄激越,情感挚烈,有精彩一段删除:“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这段文字在中语课本被无情删除,不见天日。尽管破除“凡是”有三十余年,实际操作起来,难矣!因为与《毛选》一篇文章观点大不一致。怎么办?以“凡是”为准呗!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语传统教材。朝鲜前线冰天雪地、炮火连天。后方的和平生活“当你和情侣散步时”,这么一句极富人情味的话,不知触动什么,也不准轻松“散步”!
  上述古今中外作品,虽誉之经典,仍难逃妙手的“斧正”,这其实是很不幸的。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列宁并不欣赏。然而这丝毫不影响诗人的创作自由,北宋前期的词人柳永,苏东坡称颂“不减唐人抄处”,可是皇上及当朝宰相很反感其词作,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天涯浪子”的声名、风韵!“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一位“天王”级巨星。作者的才华、环境的宽阔。才使这些诗人未被窒息,也让后人得以注目其天才诗作,“在自然科学以外的任何一个领域里。一个人都不能像在自然科学里那样仔细观察和思维。那样洞察感觉和知解力的错误,以及人物性格的弱点和优点”(《歌德谈话录》。缺少人文观念底蕴多了些杀伐之气,后果大有春冬之别!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倘若我们讲话、撰文,断章取义,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自圆其说,能让人信服吗?实施人格教育如此这般,流风所及,真不可思议!“解密”还原难道仍遥遥无期吗?
其他文献
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多是学生的愁眉苦脸,听到的多是学生的唉声叹气。的确,现在的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有同行戏说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尽管这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其中作文教学的问题最为突出。作文教学成了一块“鸡肋”,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但是作文又占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为一名一线
期刊
时节已由春入夏.但每当我从窗户中看那棵被烤焦一半的玉兰树时。心中总是会想到那个春天的夜晚。  后院的这棵玉兰,在我们刚搬过来时。就已经身受重伤了.正对着窗户的那一面.从树底到树枝全被烤焦。很是难看。  春天来了.整个小区的玉兰全部开花了。邻居们透过窗户望见的都是娇袭了一树的玉兰仙子,而从我家望去。看见的只是一张焦黑的树皮和几个枯枝而已。  我整日伤心。也更加讨厌这棵玉兰树,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拉
期刊
时光的栅栏  将日子档在了身后  将故事滤进了心头  不管是哭泣还是怅惘  不管是孤寂还是离愁  不懈不怠地跨过了  一道道时光的栅栏  汗水和泪水中淌出的  也有人生的欢笑  时光之手  会在春天来临时  捧出七色缤纷的花朵  心上的皱纹  当黑发演绎成白发,  又有谁的心头,  能不布满一道道皱纹?  尘世的景观,  全在心上了:  尘世的颠簸,  全在心上了:  尘世的幸与不幸,  全在心上
期刊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一首代表作。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词人流亡江南,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昔日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变为孤苦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仇、家恨、身世之痛、命运之悲,一时间像阴云一样笼罩在词人心头,难以排遣也无法除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词的首句连用七组叠词,极言词人内心之空虚。环境之冷清,心境之凄怆,营造了一个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
期刊
燕喜亭记  韩 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佳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辎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
期刊
提起北宋文坛,没有人不会说到苏轼;说起苏轼,没人会不说前后《赤壁赋》。而千年以来,人们尤其津津乐道的是东坡居士在前《赤壁赋》(以下称《赤壁赋》)中的出色的才情、深邃的思想。人们忘情于文章对赋这种文体的创新、对后人思想智慧的启迪和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手法的运用。但似乎很少有人论及文中具体的景物描写的意义。本文就想从文中所写的“江流”、“清风”、“明月”这三种景物人手,来细细咀嚼作者所独具的
期刊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一、承天寺记游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文思,堪称中国文人的典型之思。    1 闲游  见月有情,是因久无人情
期刊
台湾女诗人林明理新推出诗画集《夜樱》(台湾:春晖出版社2009年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汇合了诗与画互文映照的艺术感觉经验,传达了一位现代女性对自然世界幽微而敏锐的体悟。阅读着那些弥漫着诗情画意的作品,仿佛谛听到一片天籁清音,携带着一种浪漫色彩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文字和画面背后呈现的灵动风景和视觉语言,在不动声色中像月下的“夜樱”,为我们飘来了一支“幽玄”的小夜曲,让人在呼吸中陶醉于阅读之后的美
期刊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笔者认为,曹禺赋予周朴园丰富的内涵,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文化背景为立足点观照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形象。也许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朴园。    一、封建伦理型文化背景    据剧本推定,周朴园学成归国兴办实业正值中国甲午海战失败之际,因此周朴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应是生活在半
期刊
一、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1 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就业是中职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对课程的选择上。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专业课。在专业课中,又认为只要掌握职业技能就行,理论知识无须学习,将来就业靠的是技术,语文学习没有作用。2009年泰州市教育局职社处在对全市初三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41%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不必开设语文课,2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可作为等候课开设,只有17%的受调查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