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而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在小学中、高年级课程中“我们共同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有的涉及了世界地理,有的囊括了科技、环境、经济、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世界话题”的内容因为离学生的生活遥远,使学生缺乏感悟与体验,故成为品德教学中的难题。教这类课时,教师需要有较多的相关知识储备,借助课程资源这“一纲”极力去拉近学生与世界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地去体验与感悟。
一、源于生活,實现教学资源的生活性
来自生活的才是真实的。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几乎都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源于学生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课程资源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资源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以下将以 “放眼现代世界”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在这一课中,许多资源都是取材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聊一聊自己或家人去过哪些国家,以此反馈其他国家的著名景点和风土人情。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去放眼世界,走向世界,处处都体现着资源的生活性,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话题。看着或听着这些熟悉的“资源”,学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尊重事实,注重课程资源的真实性
只有真实可信的课程资源,才具有较强的教育感染力。不管是教材中的课程资源,还是新增或补充的课程资源,务必要求实现其真实性。纵观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无不体现着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缩影。在教材中,许多事例就是时事,许多图片就是直观呈现,许多案例就是学生亲身经历之事。真实的课程资源,让教师用得踏实、有底气,教得真情流露而不矫情,也让学生学得认真专注,感同身受。
如在“走出国门,让世界尊重”这一环节,教师可出示三张来自国外的图片。第一张是泰国皇宫的提示语“请便后冲水”,第二张是美国珍珠港的提示语“把垃圾扔入桶”,第三张是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提示语“不要大声喧哗”。三张用中文写的提示,是张贴在这几个国家的著名景点的。这几个国家为什么会在这些公共场合贴出用中文写的提示,其寓意是什么?让学生就此问题去探究、思考。这几张提示中,折射出了部分中国人在世界各国行为的缩影,要让学生去正视、思考、改变,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出国时,能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选材特殊,要求课程资源的典型性
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若要寻找课程资源,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令人眼花缭乱的素材就会呈现在眼前。特别是世界话题的课,教师可借助网络去寻找诸多资源。在众多相关的图片、数字、视频、报道中,真正能运用到实际课堂的往往只是“一瓢”。这就看教师如何取材,如何给自己的课堂配备资源,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在设计“走出国门,让世界赞叹”的教学时,教师经过审慎思考事例的代表性,最后选择了“学校足球队”这一典型资源,利用“嘉实走向世界”来介绍嘉兴实验小学的足球队在世界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足球是该校的特色项目,学生对此都比较了解,有话可说。这一典型资源的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快乐教学,寻求课程资源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当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十分感兴趣时,他们便会欣然接受,乐于参与。新课改后的教材资源,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及教材的图文设计等方面无不彰显着符合儿童年龄的特色。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游戏、情境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如在“放眼现代世界”中进行“走出国门,尊重各国习俗”教学之初,教师可用一个手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用OK的手势赞扬“嘉实足球队”为国争光。这既是对上一环节的小结,也自然过渡到了“尊重各国风俗”这一内容。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OK手势在法国和日本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当教师告诉他们在法国这个手势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钱”的意思时,学生们乐开了花。这小小的手势激起了学生了解各国风俗的兴趣,也为接下来探究各国风俗、理解并尊重各国风俗做了铺垫。
五、主动参与,遵循课程资源的自主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一种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在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与感悟中。
如在“放眼现代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教师可设计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把四张代表不同国家风俗的图片制作成游戏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猜测。把课程资源重组以别样方式呈现,特别是游戏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六、最近最新,实现课程资源的时效性
品德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其课程资源也应是与时俱进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最新最近的课程资源,能给予学生更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资源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热点时事中。
如在设计“放眼现代世界”时,从学生主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调查表有针对性地自主搜集资源,比如自己最感兴趣的外国某个著名景点的介绍、当地的奇特风俗等。只有近距离的,才有亲切感;只有新鲜出炉的,才有时效性。因为,只有关注当下,才能放眼未来。
总之,只有发现课程资源特性,教师才能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拓展现有的课程资源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必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变,实现“举一纲而万目张”。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一、源于生活,實现教学资源的生活性
来自生活的才是真实的。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几乎都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源于学生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课程资源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资源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以下将以 “放眼现代世界”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在这一课中,许多资源都是取材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聊一聊自己或家人去过哪些国家,以此反馈其他国家的著名景点和风土人情。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去放眼世界,走向世界,处处都体现着资源的生活性,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话题。看着或听着这些熟悉的“资源”,学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尊重事实,注重课程资源的真实性
只有真实可信的课程资源,才具有较强的教育感染力。不管是教材中的课程资源,还是新增或补充的课程资源,务必要求实现其真实性。纵观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无不体现着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缩影。在教材中,许多事例就是时事,许多图片就是直观呈现,许多案例就是学生亲身经历之事。真实的课程资源,让教师用得踏实、有底气,教得真情流露而不矫情,也让学生学得认真专注,感同身受。
如在“走出国门,让世界尊重”这一环节,教师可出示三张来自国外的图片。第一张是泰国皇宫的提示语“请便后冲水”,第二张是美国珍珠港的提示语“把垃圾扔入桶”,第三张是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提示语“不要大声喧哗”。三张用中文写的提示,是张贴在这几个国家的著名景点的。这几个国家为什么会在这些公共场合贴出用中文写的提示,其寓意是什么?让学生就此问题去探究、思考。这几张提示中,折射出了部分中国人在世界各国行为的缩影,要让学生去正视、思考、改变,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出国时,能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选材特殊,要求课程资源的典型性
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若要寻找课程资源,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令人眼花缭乱的素材就会呈现在眼前。特别是世界话题的课,教师可借助网络去寻找诸多资源。在众多相关的图片、数字、视频、报道中,真正能运用到实际课堂的往往只是“一瓢”。这就看教师如何取材,如何给自己的课堂配备资源,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在设计“走出国门,让世界赞叹”的教学时,教师经过审慎思考事例的代表性,最后选择了“学校足球队”这一典型资源,利用“嘉实走向世界”来介绍嘉兴实验小学的足球队在世界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足球是该校的特色项目,学生对此都比较了解,有话可说。这一典型资源的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快乐教学,寻求课程资源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当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十分感兴趣时,他们便会欣然接受,乐于参与。新课改后的教材资源,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及教材的图文设计等方面无不彰显着符合儿童年龄的特色。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游戏、情境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如在“放眼现代世界”中进行“走出国门,尊重各国习俗”教学之初,教师可用一个手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用OK的手势赞扬“嘉实足球队”为国争光。这既是对上一环节的小结,也自然过渡到了“尊重各国风俗”这一内容。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OK手势在法国和日本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当教师告诉他们在法国这个手势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钱”的意思时,学生们乐开了花。这小小的手势激起了学生了解各国风俗的兴趣,也为接下来探究各国风俗、理解并尊重各国风俗做了铺垫。
五、主动参与,遵循课程资源的自主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一种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在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与感悟中。
如在“放眼现代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教师可设计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把四张代表不同国家风俗的图片制作成游戏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猜测。把课程资源重组以别样方式呈现,特别是游戏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六、最近最新,实现课程资源的时效性
品德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其课程资源也应是与时俱进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最新最近的课程资源,能给予学生更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资源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热点时事中。
如在设计“放眼现代世界”时,从学生主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调查表有针对性地自主搜集资源,比如自己最感兴趣的外国某个著名景点的介绍、当地的奇特风俗等。只有近距离的,才有亲切感;只有新鲜出炉的,才有时效性。因为,只有关注当下,才能放眼未来。
总之,只有发现课程资源特性,教师才能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拓展现有的课程资源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必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变,实现“举一纲而万目张”。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