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化学教材精心设置探究、实验等丰富的化学活动,教师可借助这些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思维、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的自然融合,对教学活动有效扩充,让教学活动顺序合理重组三个方面去开发活动中蕴含的思维因子,发展、拓宽、优化学生的化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关键词:教学活动;化学思维;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30-1
人教版教材上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辅助教学的顺利展开,诸如实验、探究、讨论、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等。而以活动为平台的课堂教学,更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教学活动,开发学习思维。
一、融合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实验探究性课堂中,以“提出问题—活动准备—运用与实践—优化思维—能力提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如在执教《水的组成》时,具体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物质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活动准备:
1.回顾《元素》中“讨论”所获取的结论,寻找化学理论依据;
2.阅读书本资料: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掌握涉及物质水、氢气、氧气的相关性质。
3.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维,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与实践:实施实验,使水通电分解;验证正负极气体,根据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优化思维:1.整理:学生总结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优化:选择分解反应或者化合反应对研究物质组成的优势。
能力提高: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反应情境中探究物质的组成。如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探究酒精的组成情况。
情景引入在引起学生兴趣上有优势,但是对于探究性课堂,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更具有科学探究的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者角色。“活动准备”是重要的思维启蒙的环节,老师预设的项目首先要对学生形成探究思维有很好的引导性,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可接受能力范围。
一个有内涵的教学活动,融合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促发,为其知识应运的思维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在《水的组成》这一堂课上,“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成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
二、扩充教学活动内容,拓宽学生思维水平
教材中所安排的活动,对知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知识如果变成生硬枯燥的数据、公式、结论的拼盘,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耗殆尽,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变革。对一些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扩充,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也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训练,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扩充了活动内容后,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纵向推理,而是动态的横向挖掘,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因子,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宽。
三、重组教材活动顺序,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只要是动态有效的课堂,都会生成一些无法预见到的细节,如果能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改变教学的策略,做出一些改动,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使化学思维得到优化。
如《质量守恒定律》安排了4个实验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依次是:①白磷的燃烧;②铁钉与硫酸铜反应;③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④镁带的燃烧。按照这流程进行教学,笔者发现在对第一个实验设计意图的分析时,学生处于“你说我记”的状态,直到讲完第三个实验回头再来理解第一个实验,学生才茅塞顿开。重复就代表前一次的无效,所以,笔者尝试对这4个实验的顺序作了一些改变。新的探究顺序和设计意图如下表:
关键词:教学活动;化学思维;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30-1
人教版教材上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辅助教学的顺利展开,诸如实验、探究、讨论、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等。而以活动为平台的课堂教学,更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教学活动,开发学习思维。
一、融合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实验探究性课堂中,以“提出问题—活动准备—运用与实践—优化思维—能力提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如在执教《水的组成》时,具体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物质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活动准备:
1.回顾《元素》中“讨论”所获取的结论,寻找化学理论依据;
2.阅读书本资料: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掌握涉及物质水、氢气、氧气的相关性质。
3.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维,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与实践:实施实验,使水通电分解;验证正负极气体,根据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优化思维:1.整理:学生总结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优化:选择分解反应或者化合反应对研究物质组成的优势。
能力提高: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反应情境中探究物质的组成。如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探究酒精的组成情况。
情景引入在引起学生兴趣上有优势,但是对于探究性课堂,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更具有科学探究的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者角色。“活动准备”是重要的思维启蒙的环节,老师预设的项目首先要对学生形成探究思维有很好的引导性,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可接受能力范围。
一个有内涵的教学活动,融合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促发,为其知识应运的思维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在《水的组成》这一堂课上,“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成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
二、扩充教学活动内容,拓宽学生思维水平
教材中所安排的活动,对知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知识如果变成生硬枯燥的数据、公式、结论的拼盘,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耗殆尽,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变革。对一些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扩充,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也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训练,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扩充了活动内容后,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纵向推理,而是动态的横向挖掘,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因子,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宽。
三、重组教材活动顺序,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只要是动态有效的课堂,都会生成一些无法预见到的细节,如果能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改变教学的策略,做出一些改动,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使化学思维得到优化。
如《质量守恒定律》安排了4个实验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依次是:①白磷的燃烧;②铁钉与硫酸铜反应;③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④镁带的燃烧。按照这流程进行教学,笔者发现在对第一个实验设计意图的分析时,学生处于“你说我记”的状态,直到讲完第三个实验回头再来理解第一个实验,学生才茅塞顿开。重复就代表前一次的无效,所以,笔者尝试对这4个实验的顺序作了一些改变。新的探究顺序和设计意图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