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生态绿道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j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滨水环境中洪涝灾害、干旱缺水以及水质污染使得天然状态下水文机制和水文循环被不断破坏。海绵城市概念正是解决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城市滨水景观同样是影响城市生态体系改善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徐州吕梁风景区段黄河故道生态绿道滨水景觀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绿道;滨水景观;带状景观;雨洪管理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背景
  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上提出以弹性城市为核心展开研究,进行有序的区域性的规划建设。因此,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就纷纷开始在低影响开发雨水处理方面,积极探索高效的雨水利用发展模式。
  我国于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我国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从学界层面走向社会管理和应用经济层面。由此可见,“海绵城市”理念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应对我国水问题的突出背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提出的。
  黄河故道流经徐州已有600余年,为徐州境内主要水系之一,水系治理既关系着城市整体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体现着城市自身的生态建设水平和形象建设。因此做好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与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至关重要。
  (二)课题意义
  在本方案设计中,打破传统的滨水景观设计模式,将海绵城市理论渗透到黄河故道吕梁风景区段生态绿道滨水景观设计中,需以道路景观和滨水景观为载体,使之成为连接现代城市与自然景区的“生命纽带”“过渡空间”。
  黄河故道吕梁风景区段生态绿道滨水景观设计是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将道路景观、生态廊道与滨水景观、生态绿道三者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优美的视觉景观和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
  二、项目方案设计
  (一)设计主题
  “道可道,非常道”为本方案设计主题,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在方案中其主要包含以下三重含义:
  一是生态廊道,指徐州X307县道。旨在打造一条连接现代城市与自然景区的快速交通景观生态廊道。
  二是生态绿道,指黄河故道。旨在营造一条富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生态修复性、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生态绿道。
  三是制景之道,指解决场地现存问题的方法以及目标景观设计的方式。
  方案整体设计贯穿“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心思想,以道教思想为起源、以黄河孕育为背景、以徐州历史为延续、以生态建设为重任,运用时空位移叙事性的设计手法,营造一条有生命力的城市生态绿道滨水景观序列。
  (二)设计理念
  1.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本案突破传统的滨水景观设计,注重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本方案设计中,设计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生态滞留池,应用路面透水铺装等,使滨水景观不仅拥有良好的景观视觉性,同时保持其生态修复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低碳理念
  方案设计中引入“慢行系统”,同时渗透海绵城市理念。慢行系统道路采用透水沥青铺装,道路路面设有生态植物池,道路两侧设有植草沟,与周围雨水花园等形成对雨水的层级净化。慢行系统不仅承担着园区一级道路的角色,而且将园区四大节点及各种空间形态贯穿起来,是一条有生命力的生态绿道滨水景观序列的纽带。
  3.文化传承理念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的景观与当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将本土文化渗透到景观设计当中,能为景观文化载入更深层次的内涵与生命力。因此在本案设计中注重徐州地域文化的融入,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东汉丰县人,今徐州丰县)的道教思想、流经徐州数百年的故黄河文化及徐州历史文化脉络历程,以建筑、景观小品、道路铺装等形式融入到方案设计中,使人们在观赏景观的同时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三)设计过程
  1.现场调研及分析
  在确定选题后对徐州吕梁风景区段故黄河多方面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交通系统、水域系统两大问题。
  (1)交通系统问题
  一是道路问题:徐州X307县道是本方案生态绿道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交通干道。该道路原始宽度为7米,是承载从徐州市区通往徐州吕梁风景区客流量的主要交通道路。经调研该道路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1:道路面路过窄,已无法满足现有交通流量。
  问题2:道路横向连接数条路段通往周围村庄,有较多的居民步行穿过此道,人车混行,十字路口处的信号灯设施不完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问题3:道路上方架设立的高架桥,以及与徐州X307县道横向连接的横跨黄河故道的跨河大桥,均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问题4:道路系统绿化率低,景观视觉效果差。
  问题5:道路铺装系统透水性差,对雨水控制灵敏度低。道路北侧紧邻黄河故道,冲刷路面的雨水不能经有效的净化而直接排入黄河故道,导致水域被污染。
  二是停车问题:徐州X307县道两侧散布有村落、采摘园及农家乐等,对停车需求量要求较高,停车系统优劣对本方案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调研该道路停车系统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1:道路两侧没有系统合理的停车规划,车辆随意停放,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及交通事故。
  问题2:停车系统基础设施简陋,绿化率低。
  问题3:景观视觉效果、生态性差。   (2)水域系统问题
  本案设计中吕梁风景区段黄河故道由于地形限制,水域呈狭长形带状,黄河故道周围有数个池塘、水库,但是水系功能单一,缺乏综合管理与利用,生态景观效果差。以水口水库为例,水口水库位于本方案中黄河故道南侧,通过暗渠与黄河故道联通。但由于长期缺乏维护以及暗渠连接口过小,无法良好地起到水域间联通、景观视域的作用,以及洪汛期、干旱期排洪抗旱作用,生态性、可持续性差。
  2.方案设计解决问题及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式应用
  (1)交通系统
  一是道路交通系统安全优化设计:在本方案设计中将原始宽度7米道路扩宽至26米,将原始的双向2车道向南扩宽至双向4车道,增设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在交通枢纽处完善信号灯设施,在人流密集、高频横跨马路点设立过街天桥。对现有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进行修复与重建,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能。
  在本案设计中分别在四大节点设置大型生态停车场,并在农家乐、采摘园等较密集区域规划设立生态停车场,用于满足本方案规划设计中黄河故道滨水景观的游客需求,以及周围居民和其他游客需求,从而解决停车系统紊乱问题。
  二是道路交通景观视域系统设计:道路交通景观优化不仅可以丰富道路系统的景观效果而且可以缓解道路行车行人的视觉疲劳,还有丰富城市天际线、改善区域小气候的作用。道路两侧行道树以及植物林横向上可以形成天然屏障,在冬季时可以为道路两侧村庄挡风阻沙;纵向上可形成狭长型“生态廊道”,夏季气流通过“生态廊道”的压缩,可为徐州市区输送凉爽气流,优化市区气候。因此在本案设计中增添道路綠化带系统以及道路两侧行道树和植物林。行道树中优选徐州市市树——银杏,以体现徐州地域特色。在植物搭配上采用乔灌草复层模式,大量选择本土植物以及耐活性、抗污染性强、净化空气及雨水指数高的植物。植物色彩上,乔木优选色叶树种,灌木选用秋季开花的树种,常绿灌木与落叶灌木搭配种植,以营造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道路景观。
  三是道路系统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设计: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交通道路系统中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小峰洪流量、降低雨水径流污染。海绵道路可以对雨水实现渗、蓄,雨水通过路面渗透到基层,经过路面、土壤及内部微生物吸收消化,层层过滤渗透,最终能实现对地下水的有效净化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首先是道路铺装措施。在本方案设计中道路交通车行路面及停车场地面铺装中以透水性沥青铺装、透水性混凝土铺装为主,人行路面铺装以透水砖铺装为主,与道路绿化系统中的生态植物池相结合,达到对雨洪的有效控制及对雨水的有效净化,涵养地下水资源。
  其次是植物绿化措施。在本方案设计中植物规划种植在不妨碍行车视线的基础上进行,以中分带以及道路一侧绿地的植物配置为主。为丰富植物多样性,在两车位之间以及车尾处空间着重进行绿化设计,以乡土植物、乔灌草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大量选用抗污染性强、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如榉树、银杏、广玉兰、栾树、国槐、洋槐等,提升停车空间生态化景观的可持续性。
  再次是雨水收集措施。在停车空间内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地下蓄水池等,可用于雨水净化与收集,水质经过处理可用于绿化浇灌与车辆清洗,提高节能环保性。
  (2)水系系统
  一是水系景观系统优化。在本案设计中扩大水库与黄河故道水域连接面积,将黄河故道与水口水库之间的暗渠改造设计成明渠,将人工痕迹明显的水库改造成较为自然的水库形态,重新规划水口水库旁的绿地,丰富其植物种类多样性,使之与绿道景观有机结合。这不仅完善了水域系统,又借水库宽阔水域景观弥补了黄河故道带状水域景观的单一性,起到了很好的借景作用,使防洪排水功能更加完善的同时又加强了景观效果。还应加固两水域之间的水坝,并在外显式连通水域上方设立景观桥保证交通的通达性,丰富绿道的横向景观视觉效果。
  二是海绵城市理念在河道水系生态治理中的应用。作为“大海绵”的城市河道水系是吸蓄雨水的重要载体,对城市的生态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方案设计中以保证河道对雨水发挥更好的“吸”“蓄”“渗”“净”作用为首要原则。
  首先,完善河网水系系统建设,加强水系沟通。将紧邻吕梁风景区段黄河故道周围大小河道水系与黄河故道加强水系联系,扩大水域面积,保持河道通畅,使水体活化,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并为河道排洪除涝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河道生态驳岸建设,设计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多种生态驳岸。为满足河流水体与河岸土体之间的水体自动调节和水体交换作用,驳岸设计以可渗透性的天然河岸基底和自然河岸的蜿蜒岸线为主。
  为保持河流及周边环境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就生态驳岸结构设计而言,生态护岸多采用卵石、圆木等天然材料,借鉴国内外新型技术,如固土植物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岸、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等。该生态驳岸结构设计不仅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而且可以积蓄一定雨水以及保护河道生态系统。
  再次,加强水、陆植物群落及生物物种多样性建设。陆域植物群落配置遵循本土物种优先原则,在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以提高陆域植物净化水体功能,从而改善河道水系生态景观效果。
  陆域植物:在平面配置设计上利用不同植物物种在时空上的差异特征进行搭配组合,形成乔灌草复层模式及季节分明的植物配置。陆域植物在立面配置上根据植物自身生态习性构建适水梯度变化的植物搭配,以达到层级净化雨水的效果,有利于河道水系的生态保护。
  水域植物:水域植物按生态习性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将其搭配种植,如芦苇、香蒲、睡莲、铜钱草、金鱼藻、苦草、黑藻等搭配,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水生植物群落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从而保持水系的生态性。
  水、陆植物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不仅能净化水体,还能为生物物种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与生活环境。优质良好的水体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生物的繁衍和生存,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能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能形成一条有机的生态链条,从而提升滨水景观的生态修复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3.项目方案调整及深化项目方案整体空间规划
  本案设计注重对整体空间的全局把握,整合空间,着眼大局。确定四大节点分布后,运用植物造景、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生态建设构建一条秩序与变化共生的生态绿道滨水景观序列。局部景观采用区域文化符号演变、提取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滨水景观设计中则注重通过植物围合体现“听水-闻水-观水-亲水”的景观序列。
  项目方案细节深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节点一:溯流求源,追寻事物本源。道家思想为我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张道陵信奉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徐州作为张道陵的家乡,在今天的文化传承中,景观设计的任务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该规划区段采用“提取-抽象-具体”的手法,将太极、五行八卦等道教文化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细节之中。
  节点二:钟灵毓秀,寓意孕育。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滋养孕育了华夏子孙,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徐州段故黄河作为黄河支流孕育着历史悠久的徐州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徐州人,是徐州的母亲河。该区段的规划重在提取水、黄河等要素,将黄河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
  节点三:发荣滋长,寓意成长。这所指的成长是徐州历史文化发展历程。该规划区段以建筑设计为主,植物、滨水景观为辅,将两汉文化、彭祖文化融入到建筑、景观雕塑、道路铺装以及景观细节设计之中。
  节点四:慈乌反哺,寓意回报。人类文明在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地遭到破坏,时至今日,我们一直向大自然索取。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应懂得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该区域以生态景观为主,治理黄河故道水域状况。
  四大节点设计手法新颖独特,打破只注重亲水性、景观视觉效果、景观体验感的传统滨水景观设计。“起源-孕育-成长-回报”像一条生命轴线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之中。本方案以道教思想为起源,以黄河文化为背景,以徐州历史为脉络、以生态建设为重任,打造出一条有生命力的生态绿道景观序列。
  参考文献:
  [1]卞俊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6(11).
  [2]李文婕.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吉林市温德河景观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以中山岐江公園为例[J].中国园林.2002(1).
  [4]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5).
  [5]汪辉.2015园林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6]伍业钢.2015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7]唐田.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8]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张海洋,吴佳玲.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规划与设计,2018
  [10]邱岚.城市滨水绿道空间特色营造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11]赵斌.2011园林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过秀成.2010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3]崔彦权.寒地城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哈尔滨三家湾为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4]罗萍嘉,潘燕,邓思洋.绿道概念下徐州市黄河故道滨水区生态空间构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6(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运河沿线各地都在挖掘整合運河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凸显特色的运河文化带。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大运河苏州段吴江区安民桥为例,对大运河古桥文化特色分析与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想,以期为同类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丰富运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关键词:运河;安民桥;景观营造;水街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
期刊
摘 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体现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代表了那段时期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然而盲目追求經济发展导致了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出现偏差,文章以宁波老外滩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宁波;建筑保护;近代建筑  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中国港口城市的重要代表,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近代建筑风格,本文以宁波老外滩为例,从城市建
期刊
摘 要:灰空间的概念是日本设计师先提出来的,起初只适用于建筑空间,但其实灰空间也是园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很早以前就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精湛充分地应用了灰空间的相关技巧。在园林中,灰空间起到了过渡空间的作用,并且使园林空间更加生动富有活力。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者们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并在造园中精心营造布局灰空间,使古典园林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古典园林;灰空间  一、灰空间概述及其
期刊
摘 要:城市滨海景观带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营造、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亲水性设计原则是城市滨海景观的核心和重点,城市滨水景设计观在尊崇亲水性原则下,通过对滨水景观带的道路、驳岸、亲水节点及植物配置的合理设计组合,形成更具有亲水研究性的滨海景观带。但现如今城市滨海景观的亲水性设计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型城市中,发展依然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与完善。  关键词:景观设
期刊
摘 要:201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 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特色小镇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全新发展模式。由此,全国的特色小镇建设迅猛推进。文章将对珠海市金湾区特色小镇建设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以糖文化创意园规划设计为例,结合金湾区的特点,探究糖文化创意园建设的有效建议和策略,为金湾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建议。  关
期刊
摘 要:都市菜市场随着时代的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当下许多菜市场面临被拆除的危机,因为传统脏乱差的菜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要求和城市复兴的发展。在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复兴中,公共艺术持续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在恢复空间活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消费文化和公共艺术介入的研究,探讨生活方式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并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总结出公共艺术的介入如何在空间体验、文化表征等层面推进新的生活方
期刊
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富有活力的场所之一,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探讨了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问题,以巢湖市为例,对其滨水生态观光区项目进行分析,从项目概况和所存在的规划问题出发,提出针对巢湖市滨水区规划的发展策略,为今后巢湖滨水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最终促进巢湖市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城市经济效益。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巢湖;规划设计  从古至今,水一直是人们不可缺
期刊
摘 要: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旅游开发成为许多传统村落的选择。文章通过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石洞沟村发展之路进行探究,挖掘石洞沟村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开发资源,分析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探索保护传统建筑、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为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随
期刊
摘 要:高校的新媒体运营使校园文化的品牌化成为必然,但当前的新媒体宣传仍然不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通过分析高校建设文化品牌的优势和思路,将视觉营销作为创新突破点,全方位体现高校的元素和特色,能够提高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知名度。  关键词:视觉营销;文化品牌;信息传播;新媒体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互联网宣传变得更为简单,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上升到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的兴起,城市工业遗址中遗留的景观资源及改造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保护、改良、创新的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理念。  关键字:工业遗址;景观设计;保护;改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信息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到来,许多在特定历史阶段中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已然不再满足时代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工业遗址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