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古桥景观营造初探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运河沿线各地都在挖掘整合運河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凸显特色的运河文化带。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大运河苏州段吴江区安民桥为例,对大运河古桥文化特色分析与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想,以期为同类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丰富运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关键词:运河;安民桥;景观营造;水街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工程最大、建造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它是一条南北水运干线,与内陆河流相连,与中国东部的海港相连,是生机勃勃的历史遗产,历史长达2500年,兼具灌溉、防洪、排涝之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大运河上的古桥,特别是明代建造的大型石拱桥,雄伟壮观,坚固稳定,货船畅通无阻。古桥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性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财富。随着科技的发展推动,桥梁建造技术不断成熟,大批古桥梁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和钢梁取代,或倾塌或拆除,所剩无几,为保护古桥也为满足货物通航需求,部分河段已开辟新航道,大型船舶绕道而行。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运河文化复兴提出要求,政府及学界对其保护及发展投入大量关注,但目前众多专家学者主要对运河城市兴起进行研究,建言献策,对部分因运河疏通战略改道而减弱,甚至丧失原有漕运功能的地区关注较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本文结合大运河苏州段部分古桥的实地调研情况,分析总结文化特色设施情况,对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
  一、吴江区安民桥片区现状分析
  (一)安民桥概况
  安民桥,俗称北渡桥,位于平望北前街。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崇祯二年(1629年),由钮明达、孙谏臣重建。花岗岩石材单孔拱桥,连锁式砌筑,东西走向,横跨京杭大运河。宽4.6米,长36.7米。安民桥1986年7月1日,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存在问题
  由于片区街道建造年代久远,历史文化衰落,缺乏治理等,基础设施、房屋状况、水体情况等存在一定问题。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废物处理和其他环境基础设施有待改造升级,建筑平面和立面没有规划,房屋破败存在隐患,建筑墙体剥落严重待修缮,洗涤无序导致水质较差。
  (三)优势及机遇
  平望的历史可追溯到5200年前龙南村落良渚文化,古遗址、古建筑、古街道以及名人旧居散落在运河沿线,地理位置优越,文化遗产深厚,历史遗迹璀璨,人文内容丰富,自然景观众多。随着京杭大运河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与当地政府重视建设,给予支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也是中央和江苏省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运河文化,平望镇正积极布局“运河+”全域旅游新模式,致力于实现新时期运河价值的最大化。当地发展优势与潜力巨大,机遇众多。
  二、设计考量
  (一)实用空间景观营造
  景观营造需要呈现出最符合用户及观者理想的环境。尤其是对已经在改造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们来说,舒适的生活感受比合理的场景布置、优美的视觉效果来得都重要。正确的空间景观强调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实用性。设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一些景观元素组成的实体,另一部分是由实体组成的空间。实体直观可见,生动且易于理解,得到关注较多。而空间由于概念相对模糊,其形式、外延以及同各要素的联系相对容易被忽视,导致各种实物符号堆砌的景观设计方法的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法能有效地扩大空间,丰富景观视觉效果,提高整体艺术质量。
  (二)主题化开发
  由于运河流域内大部分古建元素一致,即使是放置在不同区位,各种景观所呈现的共性较多,自身特征所呈现的个性较少。因此建议实行主题化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城镇IP,突破“千城一面”的时弊,防止文化特质淡化。主题的确定在规划空间布局上起到的是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只有把握主题化设计的精髓思想,才能保证当设计应用在建筑、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时,能片面结合,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不至于陷入发展困境,丢失本地名片。并且由于共性不能抹杀和掩盖个性,或许,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增加共性的内涵。
  (三)保护文化
  通过在景观营造中融入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的内涵,将文化性、民族性和历史性作为规划设计的评价体系,将关注更多倾向于发展处于弱势的民俗类文化以及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物象是民间信仰及乡土生活的实物见证,是居民集体无意识的传承,记录了人文的方方面面。民俗文化是人们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产活动中产生和遵循的习惯,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通过提炼的地域文化,可以用于民俗文化及景观营造的“再现”。要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之间寻求最佳合作点,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城镇的历史特色、街巷风貌及生活方式。
  三、规划构想及策略
  (一)改造、治理与生态修复
  考虑人流、车流、疏散等因素,为主体物安民桥制定通行准则,桥梁限重,禁止大型车辆通行。加固周边房屋建筑,拆除违规建筑及危房,增设灭火设备,提高住宅安全性能。维护基础设施,增加照明设施、公共休憩设施,规划水埠位置,完善地下处理网络。定期道路养护,路面采取防滑措施,铺路应用特色文化元素,道路标志指向明显,植物移植加强绿化,美化地表环境,涵养地下水。水域方面要求保持常态化河道治理,生态清淤,综合治理水体,禁止垃圾倾倒,岸边适宜栽植可清洁水体的亲水植物,并由硬质地面向水体延伸。
  (二)保留历史记忆、传统手艺
  对城镇的传统民居、历史街区及文物古迹,开展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摸清保护现状,建立用于动态管理的电子档案。对古桥等实物所承载的运河文化记忆可以用口述史的形式采集当地老人对运河不同时期的印象、生活体验、传奇故事,收集复制老照片,制作书籍绘画工艺品,建立声音博物馆等方法做保留及展示。政府应积极鼓励非遗传承,为手艺人授予荣誉,与其进行对话,征求其在传承方面的需求并酌情实现,建立小型民俗博物馆。对特色农产品、旅游工艺品鼓励售卖,为制作民族器具、纺织、打铁、制陶、缝纫等手工作业的居民提供帮助,看是否可以扩展成果形式,或者在旅游消费中增加销售及体验。   (三)开设旅游活动
  基于2018年已完成的黑臭河水体治理工作,平望可以学习借鉴扬州依托古运河开发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做法,结合安民桥周边景点开辟古运河水上游览线。游客可乘坐画舫在运河上探索自然风光。沿途可串联莺脰湖、莺湖园、安德桥、司前街、小九华寺、慈航普渡、玫瑰园、长漾自然生态区、太浦河、平望镇湿地公园、运浦生态廊道等景观。
  试运行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路线进行压缩或延伸,要做到这些需提前做好沿线站牌、码头等相关设施的安置。此外,游玩船只种类的选择具有多样性,条件允许可再现水上巴士航行,游客可选择乌篷船、敞篷观光船,游船可以在行驶过程中加入文化元素,例如平望扬歌、灯谜。渔船边上的水鸟鸬鹚也是运河一景。当这些活动开展得有一定经验了可以开发探索更多方式,例如是否可以通过采取水陆联动的方式对运河岸上景观进行梳理,打造陆上旅游。
  (四)水街景观营造
  水街是开放型水体与街道结合的城市商业空间,具有绿色生态特征,显示可持续发展特性。水体是水街的主题,沟通两岸,游船载体。构想中的安民桥水街类型按建筑设计形态应归为规划设计型,按商业经营模式分类应归为统一经营型。景观、建筑空间在基于原生态自然水体规划时,融入时代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筑以低层坡顶为主,新建房屋应吸收传统形式,与旧建筑相协调,高度以1~2层为佳。海滨景观可以布置为水體和商业之间的过渡空间。滨水区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增加了休闲娱乐的多样性。露天采用亲水绿化,采用天然草坡、叠石和石阶。邻水木平台、垂直护岸、栈桥等景观要素与滨水建筑相结合,构建多层次、软硬交错的护岸景观。
  水街景观可以设计戏台做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吴江一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昆曲、沪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在这里都有发展。这也是促进不同戏剧文化交流、加强保护的一种手段。
  此外,根据调查可得,平望当地人有早起喝茶的习惯,为捕鱼养成早起的习惯在不以捕鱼为生计的当下难以改掉,因此在水街中也可以增加一个茶馆方便当地居民。在对苏州部分古桥周边进行考察时,我们发现,相对大运河苏州段其他区域来说,安民桥周边民俗展示、非遗传承以及特产打造方面都相对比较薄弱,包括起源于隋唐时代的平望扬歌、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平望辣油辣酱酱菜、平望出名的糕团冰雪糕、平望鳝丝面、非遗灯谜都缺乏展示与打造,初步构想可以采用水街商铺的形式将上述文化景观与物质特产规划整合成旅游资源,在文化景观的物化形式与载体问题上进行构想设计。
  (五)其他
  加强地区间战略协作同周边省市展开合作,学习借鉴经验,总结本地发展旅游利弊,学习并改革方法。搞好实施战略宣传、营销,整合市场资源,延伸产业链,建立协调联络机制。共同突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落实策划营销发展情况,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保护。
  四、结语
  运河上的古桥景观是大运河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运河保护的基础上协调建设,既要发挥最初建造的交通功能,也要结合当地发展状况,讲究景观效应,让古桥焕发生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大运河沿线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本文希望通过对古桥文化景观提出一个初步构想,能推动形成适合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文化景观带规划模式,最终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柳邦坤.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与策略:以淮安市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张家春,潘子春,孙鑫贤.中国风:水街策划研究[J].华中建筑,2014(8).
  [3]黄开晶,孟祥彬.景观规划视角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香河县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2).
其他文献
摘 要:雕塑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上。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所呈现给观者的陈展上来看,它既不是简单的文物展示也不是简单的图片记录、文字说明,它是一种既能体现“三线建设”思想精髓又能让观者“过目不忘”且印象深刻的特殊展示方式。  关键词:雕塑;博物馆;陈列展览;应用研究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除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
期刊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元。园林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以一种“有形”和“无形”的状态存在。研究将侧重点放在传统文化的“有形”传承方面,以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为例,研究其中的文化传承策略,丰富园林建筑设计理念,拓展园林建筑研究领域,从而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理论内涵;文化传承  一、引言  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具备丰富的文化
期刊
摘 要:在餐饮娱乐空间的设计中,餐厅色彩的设计、灯光的设置安排都是构成这一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客户的整体消费及印象有很大的影响。过去的餐饮娱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今人们不仅仅看重的是饭菜食物的好坏,更多考虑的是就餐的环境。因此,餐厅在具体的设计中要达到自然舒适又充满趣味且让人身心愉悦的目的,就要有好的空间设计及规划。  关键词:餐饮;娱乐空间;建筑特色  一、概述  餐饮空间是指专门为人们
期刊
摘 要: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生活区的纽带,另外它还是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展示着城市的活力,代表着城市的形象。文章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安远路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人性化的解决方式。首先通过对上海市安远路街道概况及周边居民需求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以人的需求为主,并结合人性化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对研究得出相
期刊
摘 要:传统村落在演化中积淀了许多历史文脉、乡土风俗和营造技术,同时构筑了人居聚落的生态模式。文章从太行山麓林州市南丰村的空间形态入手,剖析隐含于村落布局、合院民居的空间形态、建筑装饰以及营造技术中的生态思想,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营造智慧,探索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生态营造;南丰村  存在着多元性价值的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片沃土。对自然环
期刊
摘 要: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明,其政治、宗教、经济、文化错综复杂,建筑作为物质实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印度早期的建筑受宗教影响,它的发展不同于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古典主义建筑,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在印度北部生根发芽后,在后几个世紀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伊斯兰艺术在摧毁印度本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手法以及城市建造布局的新理念,与印度传
期刊
摘 要: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网络高新技术的引导下,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新技术和模式的辅助是智慧课堂推出的強大支撑,同时也使教育教学的改革得以促进,提升了教研教学的效果,为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结合智慧课堂的教学特征,构建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和考试的四大环节进行阐述,并根据太原市尖草坪一中的智慧课堂案例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
期刊
摘 要:乡村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乡村传统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同时也对引导传统农业产业的创新、开拓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创造乡村产业的新业态、优化乡村产业的结构等方方面面都有显著的帮助。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发展资金短缺、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解决乡村剩余人口的再就业等一系列的发展困境。河南省许昌市中原·老家田园综合体在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
期刊
摘 要:清代统治者在首都北京修建了诸多皇家园林,其格局和景观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最高成就和审美理想。此时朝鲜王朝派往中国的很多燕行使臣都曾观光游览过这些园林,并且它们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及造园艺术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中国园林的这些印象体现了近世东亚士人共同的园林艺术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当时的中朝关系给使臣对中国园林的认知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艺术;东亚士人;审美观;清代;朝鲜;燕行活动
期刊
摘 要:文章以西宁市K社区为例,在说明样本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生活在该社区的各民族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目的是探究居民受教育现状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两个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多民族社区;受教育水平;民族团结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关系进入一个更加强调团结的历史时期,“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实践路径。总结各地区民族交往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