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灰空间表达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ruime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灰空间的概念是日本设计师先提出来的,起初只适用于建筑空间,但其实灰空间也是园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很早以前就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精湛充分地应用了灰空间的相关技巧。在园林中,灰空间起到了过渡空间的作用,并且使园林空间更加生动富有活力。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者们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并在造园中精心营造布局灰空间,使古典园林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古典园林;灰空间
  一、灰空间概述及其表现形式
  (一)灰空间的相关概念
  在色彩中,灰是白与黑的过渡色。在空间表达中,灰空间也是一种过渡,它是两个不同形式空间的过渡。在建筑中,灰空间是建筑内空间与建筑外空间的过渡。在园林中,灰空间的界限更加宽泛,成为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过渡。总的来说,灰空间是封锁型空间与敞开型空间的媒介。
  灰空间具有不同于其他空间的意义。它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功能性,起到了提升空间层次的作用,并且它消除了封锁型空间与敞开型空间之间的隔阂,将封锁空间与敞开空间紧密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更完整统一的体验。在现代建筑及现代园林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灰空间的营造。
  (二)灰空间的由来与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最先提出了灰空间的观点,他在《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和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建筑界的关注,人们开始对这个“过渡空间”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其实,我国建筑师们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灰空间营造的探索。在我国古典园林、古代建筑中已经有很多典型的灰空间。例如大量使用的凉亭、前廊、回廊、半山亭、山墙上的各种漏窗等等。这些灰空间除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现代建筑和园林中,人们在发挥灰空间过渡作用的同时,赋予了灰空间更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用丰富的功能设施来吸引人们的互动,增强空间的活跃感。
  (三)灰空间的表现形式
  整体而言,空间可分为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内部空间为封锁型空间,其形式十分灵活。外部空间为自然空间,其范围十分广阔。作为两者之间的过渡空间,灰空间的表现形式就更为多样。我们可以根据灰空间的位置不同所造成不同的感官体验将灰空间大致分为四种形式:“内镶式”灰空间、“交织式”灰空间、“临近式”灰空间、“毗连式”灰空间。
  1.“内镶式”灰空间
  灰空间整体被建筑内部空间或建筑外部空间包含的这两种情况即是“内镶式”灰空间(图1)。一般这种灰空间的产生是由于内部空间中完全包含了外部空间,或者外部空间中完全包含了内部空间,这两种空间的交接处即是以“内镶式”灰空间的形式存在。
  2.“交织式”灰空间
  内部建筑空间与外部自然环境相互穿插,且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么处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交织融合处的过渡空间为“交织式”灰空间(图2)。“交织式”灰空间成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共有空间。
  3.“临近式”灰空间
  当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临近,并有确定的边界,这时处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灰空间为“临近式”灰空间(图3)。“临近式”灰空间处于内部空间的一侧或者处于外部空间的一侧。
  4.“毗连式”灰空间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连接这两个空间的灰空间为“毗连式”灰空间(图4)。该灰空间自为一体,与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相互独立。它起到了连接和划分空间的作用。
  二、推演颐和园中灰空间的表达
  (一)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属于大型皇家园林,它是乾隆皇帝于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为其母六十大寿而修建的一座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堪称经典之作。其造园手法十分讲究,景点和建筑的排布涉及到山水问题、风水问题,甚至关乎到佛教文化,最后呈现出的颐和园布局是古代造园人的艺术结晶。
  在颐和园中,山体水系属于自然空间,围绕山体水系造园人修建居住建筑等室内空间,又根据居住建筑修建大量的亭、廊道、桥等不同形式的灰空间用来过渡。这样使颐和园中的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灰空间三种空间达到完美相融。
  (二)颐和园中灰空间表达
  1.亭
  亭属于“内镶式”灰空间的一种。它具有特殊的建筑結构,四面敞开,顶部封闭,单独处于室外空间,自身又趋向于室内空间,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内镶式”灰空间。
  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常见,并且种类繁多。颐和园中各式各样的亭就有40多处之多。这些亭子巧妙地排布在颐和园的各个角落,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在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大到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廓如亭(图5),小到佛香阁旁高和宽都仅有一米的且仅能供人欣赏的小小亭。颐和园中的知春亭(图6)最为有名,它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立于亭中可以纵眺颐和园全园景色,成为颐和园中最佳的观赏地点之一。
  亭的优点有很多。第一,四面开敞不会阻隔人们的视野,给人提供观景和休息的场所。第二,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给人舒适感和安全感。第三,它的造型十分优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又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所以总的来说,亭以“内镶式”灰空间的形式处于园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廊道
  廊是一种“毗连式”灰空间,它起到了连接和划分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作用。
  廊的种类很多,按横剖面区分可分为:双面空廊(图7)、单面空廊(图8)、复廊(图9)、双层廊(图10)等。双面空廊:屋顶用两排柱支撑,四面无墙无窗,通透,在廊的柱间常设坐凳,栏杆供游人休息。单面空廊:一边用柱支撑,另一边沿墙或附属于其他建筑物,形成半封闭的效果。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形成两侧单面空廊的形式。双层廊:廊分上下层。廊在园林中既是人们行走、休憩的通道,又是极佳的观景路线,还连接了各个空间,可以说廊是园林中的脉络。   在颐和园的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有着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双面空廊,全长728米,共273间,其间还夹着亭。它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在这个狭长的地带,它既循昆明湖岸,又循万寿山脚。这样的布局使山和水之间有了明确的界限,使湖山之间景色更加分明,并且将前山高低错落的建筑群疏密有序地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如此,长廊中间设计中布置了许多通道,可以穿越山水之间,这种处理手法典型地体现了中国造园的“围而不隔,隔而不断”的境界。
  3.檐下空間
  檐下空间是一种“交织式”灰空间。它是室内空间的延申,又属于室外空间。它是一种半明半暗、半内半外的空间。檐下空间连接了室内室外空间,起到了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
  檐的形式决定了“檐下”空间的功能,譬如日本建筑的缘侧空间(图11)更矮更阔,封闭性更强,所以更加趋向于室内,除了能够给人们遮雨蔽日,还承担了会客、接待等功能。而中国建筑中的檐下空间则与其不同,中国建筑比日本建筑更加高大,中国建筑中檐下空间更高更窄,开敞性更强,更加趋向于室外,所以我国古代建筑的檐下空间多是人们遮风挡雨的通道和短暂休息的地方。我国传统建筑檐下空间可分为三个层次:檐端、檐柱、檐顶(图12)。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它的金碧辉煌和帝王气派,在檐这个建筑结构上下了十足的功夫。以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楼来说,首先在檐端,德和园大戏楼使用了翘角三重檐,加上中国古代“榫卯”独特的结构方式,不仅巧妙而且十分有节奏感。檐角的形态和角度也十分讲究。并且在檐端通体彩绘,尽显了皇家建筑的华贵富丽。然后在檐柱上,德和园大戏楼的檐柱上除了绘制精美的彩绘图案,还加入了镂空屏帐,用通透灵巧的花式镂空使檐下空间和室外空间能够更和谐地过渡。最后在檐顶上,利用“榫卯”造成的建筑结构,形成对称的美观的天花造型,搭配高超的彩绘艺术,让人们从下往上望去,不禁惊叹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与造园人的超凡智慧。
  4.门洞与漏窗
  门洞与漏窗都是一种特殊的“临近式”灰空间。它们将两个外部空间打通,使园林中的景与景之间再无边界。
  门洞是中国园林充满诗意的点睛之笔,它仅有门框而没有门扇,起到使两个分隔的园景联系起来的妙用。在颐和园中门洞(图13)随处可见,常见的是圆洞门,即月亮门、月门洞,还有六角、八角、长方形、葫芦、蕉叶等不同形状的门洞。门洞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通道、沟通空间,而且其本身又可以成为园林中的装饰。通过门洞透视景物,可以形成焦点突出的框景。采取不同角度交错布置园墙、门洞,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在环环绕绕的园墙,择一处辟洞门,既是入口,不期然又成为一道风景。它能形成一种“框景”的美。洞门初开,美景净收眼底,漫步前行,又见转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漏窗形式与门洞有相通之处,但是不同于门洞一样通地,而是附于墙上,可以将它看作是连接两个外部空间的中介。漏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产生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有很大关系。中国造园人更加注重意境,注重情和景的关系,从而建造出如诗画般的环境氛围,而漏窗便是造园人借景的手法。漏窗就像一个画框,将另一边的风景作为画卷,人们站在漏窗外向内看,漏窗内的绿草碧树、花坛石峰、通幽曲径等犹如一幅幅精致、幽雅的图画,别是一种情调。颐和园多处沿抄手游廊的外墙上饰以漏窗,可以观赏周围景色。如乐寿堂前水木自亲殿南门两边(图14),北侧是游廊,南侧临湖是一道长长的白粉墙,墙上按游廊的间数,点缀着形状各异的漏窗。通过这些漏窗,院外昆明湖、知春岛、十七孔桥的旖旎风光便如一幅幅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门洞作“框景”,漏窗作“借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采用这样“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才使园林更加精致巧妙、生动有趣。在观览中,不断出现的幽趣小景,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其间的妙趣。
  颐和园中灰空间给人带来的感受研究
  灰空间作为颐和园中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连接和划分了各个空间,使各个空间之间更加协调,有节奏感,增强了园林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在视觉上,颐和园的灰空间注重堂皇壮丽的皇家气派。颐和园中的各种各样的亭、廊道、檐下都绘有图案精美的彩绘,还有做工精美的各种浮雕等等,让人置身于中,便能感受到它的富贵和雄伟。
  在心理上,颐和园的灰空间给人带来空间转换的过渡。大量使用“曲折的廊道”“门洞”“漏窗”,在引导人们通行的同时,人们身边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并且转折得恰到好处,让人们从一处景很自然地进入另一处景中。
  颐和园的灰空间还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互动体验。亭、檐、廊的设立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进行下棋、聊天、钓鱼等休闲活动,让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系。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被建筑森林所包围,人和建筑之间缺少了亲切感。我们应该去学习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营造方式,注重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协调。我们更要注重灰空间在园林中的营造,结合中国古典元素,使现代园林空间更加和谐统一、融于自然。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梁鸿文.日本的灰调子文化[J].世界建筑,1981(1).
  [2]宋光伟.江浙地区居民的研究及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丁梦月.拙政园与颐和园匾额楹联的命名文化对比[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26).
  [4]彭鹏,李焰.中日传统建筑檐下空间别裁[J].中外建筑,2007(1).
  [5]尚子力.由香山饭店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J].科技信息,2010(2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餐饮娱乐空间的设计中,餐厅色彩的设计、灯光的设置安排都是构成这一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客户的整体消费及印象有很大的影响。过去的餐饮娱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今人们不仅仅看重的是饭菜食物的好坏,更多考虑的是就餐的环境。因此,餐厅在具体的设计中要达到自然舒适又充满趣味且让人身心愉悦的目的,就要有好的空间设计及规划。  关键词:餐饮;娱乐空间;建筑特色  一、概述  餐饮空间是指专门为人们
期刊
摘 要: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生活区的纽带,另外它还是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展示着城市的活力,代表着城市的形象。文章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安远路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人性化的解决方式。首先通过对上海市安远路街道概况及周边居民需求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以人的需求为主,并结合人性化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对研究得出相
期刊
摘 要:传统村落在演化中积淀了许多历史文脉、乡土风俗和营造技术,同时构筑了人居聚落的生态模式。文章从太行山麓林州市南丰村的空间形态入手,剖析隐含于村落布局、合院民居的空间形态、建筑装饰以及营造技术中的生态思想,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营造智慧,探索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生态营造;南丰村  存在着多元性价值的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片沃土。对自然环
期刊
摘 要: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明,其政治、宗教、经济、文化错综复杂,建筑作为物质实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印度早期的建筑受宗教影响,它的发展不同于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古典主义建筑,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在印度北部生根发芽后,在后几个世紀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伊斯兰艺术在摧毁印度本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手法以及城市建造布局的新理念,与印度传
期刊
摘 要: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网络高新技术的引导下,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新技术和模式的辅助是智慧课堂推出的強大支撑,同时也使教育教学的改革得以促进,提升了教研教学的效果,为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结合智慧课堂的教学特征,构建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和考试的四大环节进行阐述,并根据太原市尖草坪一中的智慧课堂案例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
期刊
摘 要:乡村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乡村传统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同时也对引导传统农业产业的创新、开拓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创造乡村产业的新业态、优化乡村产业的结构等方方面面都有显著的帮助。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发展资金短缺、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解决乡村剩余人口的再就业等一系列的发展困境。河南省许昌市中原·老家田园综合体在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
期刊
摘 要:清代统治者在首都北京修建了诸多皇家园林,其格局和景观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最高成就和审美理想。此时朝鲜王朝派往中国的很多燕行使臣都曾观光游览过这些园林,并且它们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及造园艺术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中国园林的这些印象体现了近世东亚士人共同的园林艺术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当时的中朝关系给使臣对中国园林的认知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艺术;东亚士人;审美观;清代;朝鲜;燕行活动
期刊
摘 要:文章以西宁市K社区为例,在说明样本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生活在该社区的各民族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目的是探究居民受教育现状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两个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多民族社区;受教育水平;民族团结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关系进入一个更加强调团结的历史时期,“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实践路径。总结各地区民族交往交流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运河沿线各地都在挖掘整合運河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凸显特色的运河文化带。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大运河苏州段吴江区安民桥为例,对大运河古桥文化特色分析与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想,以期为同类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丰富运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关键词:运河;安民桥;景观营造;水街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
期刊
摘 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体现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代表了那段时期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然而盲目追求經济发展导致了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出现偏差,文章以宁波老外滩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宁波;建筑保护;近代建筑  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中国港口城市的重要代表,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近代建筑风格,本文以宁波老外滩为例,从城市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