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课堂还原历史真实的路径选择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真实,日常史,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58-06
  罗定是广东省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干旱山区县。解放前,地主、资本家的盘剥和旱涝灾害,使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1970年代大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段话,课文标题叫《罗定山河披新装》。这虽然是四十年前的课文,但直到今天,其中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仍然代表着主流对一段历史的认识。这段历史除了地主、资本家,还有军阀、列强、晚清政府、国民党、国民政府、蒋介石、宋美龄,等等。因为种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像宋美龄,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就得不到客观的评价,但是2004年上海的一道高考历史试题,给宋美龄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还原了其真实的一面。
  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族抗战……(汪道涵《致宋美龄亲属唁电》)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通过高考历史试题还原历史真实,这不是偶然,它代表的是一种方向。查阅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发现,开风气之先的是1992年全国卷的“杨贵妃”题,接下来比较典型的是1997年全国卷的“美国西进运动”题,1998年全国卷的“中国外交代表团”题;近十年来,上海、广东和其他一些省份的考卷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并相互呼应。这些题目让历史真相呼之欲出,引导着中学历史课堂关注历史真相,进而丰富历史课程改革的内涵。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通过适当的方式还原一些被固化和遮蔽的历史,大有作为和必要。本文以近年高考题目透露的信息为依据,探究历史课堂还原历史真实的路径和方法。
  历史对国民精神的养成影响巨大,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近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对中国史,尤其是现代史的考查,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这样能够比较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如2013年广东高考题: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提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对很多考生生而言,解决这道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理解“投机倒把”,因为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实近几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每年涉及中国现代史部分的题,其题干和选项都由那个时代的语言构成的,一些选项甚至直接引用了各个阶段的原话:
  (2010年广东卷)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不管是“投机倒把”,还是“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都是中国现代史不同阶段的日常生活语言。如果不熟悉那个时代,是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些题目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引导学生从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因为在泛政治化的年代,政治语言直接等同于日常语言,我们的父辈对此大多耳熟能详,可引导学生向长辈探访。不但如此,社会中的话语系统生动有趣,不乏机智幽默,有相当的吸引力。当前,部分学者倡导民间写史,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而从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法选择题材,收集史料。
  对历史的叙述,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宏大叙事,反映到教科书上就是“冷冰冰”的,‘大而化之’的”,没有细节的内容。这一点,又以中国现代史为甚。同时,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文字材料往往比较难:一是历史纷繁复杂,记录在历史文献中的“史实”,只是逝去历史的一小部分;另者,有些留存的文献与实际正好相反,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很多有价值的文献都不开放。事实上,近年一些有价值的作品,都是通过寻访当时人,通过当时人的讲述形成的,如反映1950年代末劳动教养制度的《大堡小劳教》等。所以把学生动员起来向周围的长辈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可行的,还可能了解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历史的真相。
  借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法从身边和日常生活学习历史,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教师特别提醒和引导:
  首先,设定中性谈话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同学们同长辈交谈。口述历史的受访者,多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这是我们最看重的,尽管其讲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大致了解历史教科书上提到的相关历史事件,但我认为交谈中更多的还是听长辈的叙述,不干预其思想,听某个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判断其基本的态度。在长辈的交谈中,自然就会叙述到那个时代,通过小叙事的叙事形态,以对大叙述的历史进行证实和证伪。因为历史是非常具体的,它在每个人那里都是私人记忆,通过当时人口述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可以比较容易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回到历史的现场。至于长辈叙述的主观性,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其他资料加以印证,就可能从中发现另外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   其次,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特定的人进行交谈。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内容和形式要有多样性,也要注意有针对性,那些作风正派、阅历丰富、思维缜密的长辈,我们可以多和他接触、交谈。持续不断的交谈和倾听,必有收获。
  我五爷爷曾经在“文革”中多次以“投机倒把”的罪名关进监狱,就是因为他在此期间曾经做过些小生意。因此要了解计划经济年代的地下经济、黑市和投机倒把一系列问题,他就是比较好的交谈对象。事实上,我对投机倒把和黑市的认识、关注,就是从倾听他的经历开始的。
  当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准备些基本的问题和角度。比如讲到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时,教科书上基本持肯定态度,老师就可以叫学生回去了解一下,当时的人们对此普遍的真实态度是什么?这样,就给他们形成了问题。
  再次,要做个有心人,多思善问。我们不能要求长辈都具有历史学家一样的专业素养,要善于从记忆的复杂性以及伴随着讲述者的经历、阅历、出身、教育、社会阶级等变化的过程中,甄别、遴选和捕捉其真实的一面。
  在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当事人对所谈事情的基本态度。比如,和长辈聊到人民公社时代,大多数人就是持嘲笑、不屑和无奈的态度。而从长辈的讲述中,我真切感到了它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也认识到了人民公社时代农民的生存智慧,这些是教科书上没法看到的。雷颐的《日常生活的历史》和高王凌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都表达过相似的观点。长大后看书发现,一些口耳相传的东西比教科书更深刻,在这些讲述中,他们用特有的视角发表了对那个时代的看法。普通百姓的家族往事和个人亲历,往往记载着一个更为深邃、广阔而又细腻的真实中国。
  做个有心人,在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是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计划经济年代凭票供应,原来我只知道在物资供应紧张的时候,有票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前段时间和一位同事闲聊才知道,计划经济年代票证也打折,也就是当某一段时间物资供应充足的时候,凭票还可以多买东西,这让我进一步思考计划经济时代是否存在市场因素这个问题。
  在旁听或者访问的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最好发问或者查阅资料,这样可能更有意义。当然,能够引导学生把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最好。
  还原历史真实,还离不开对历史全貌的把握。历史课堂在这方面应该怎么操作,近年的高考历史题目告诉了我们方法。
  (2011年四川卷)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008年广东卷)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整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的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2009年广东卷)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我们通常讲的历史,一般包括史实和结论两部分,也就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所谓历史课堂要把握历史的全貌,一是指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全面,不能选择性的遗忘;二是指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要全面呈现,要把不同的观点、认识摆出来,供大家鉴别,让不同的观点平等竞争。2011年四川卷题目,通过材料把我们忽视了的一些历史呈现出来,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的历史;而2008年和2009年广东的两道题目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把历史上不同的政治集团或者学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摆出来,供考生鉴别,告诉考生,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我们教材上的只是一家之言。那种对事情有选择性的呈现或者遗忘只会让事情的真相被掩盖,在这方面,有的媒体就一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我们的教科书也做得不够。
  历史课堂一要尽可能的呈现历史的全貌,二要让同学们接触不同的观点,这样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和好奇心,大脑中会多几个为什么。
  今年是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涉及当时的中国、苏联、朝鲜、韩国、美国。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到最真实的朝鲜战争,就必须了解当时的几方是怎么说的,它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事情的后续发展怎么样。我们的教科书上讲朝鲜战争,就是从美军的仁川登陆讲起的,而之前的事情,就像没有发生过,这样我们就自然得出是美国侵略朝鲜的结论,而大量研究证明,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只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是科学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听完,就开始下结论了。所以,我们要在历史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的全貌呈现出来,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不偏颇,那种有选择性的呈现历史,很多历史的真相就被遮蔽了。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对有明显意识形态和感情色彩的一家之言,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盲从。像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政府、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我们可以尽量使用本身的或者中性定义,比如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朝鲜战争。
  历史的真实,首先在于客观,也就是不预设立场,而是呈现各方的立场。失去了客观,历史就很难变得真实。如最近的唐慧案,媒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唐慧,就是一幅弱者形象,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同情,但是2013年8月1日的《南方周末》对唐慧案做了重新审视,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中国近代史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却不讲给英法联军带路的是中国人”。也是鉴于2013年9月13日的《南方周末》以《龚橙是火烧圆明园的向导吗》为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证。当然,《南方周末》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它再次提醒我们,现代社会,信息鱼龙混杂,我们不能盲从任何一方的叙述和观点,而应该有两个以上的可靠的独立信息来源,否则就有可能被其绑架,而看不到历史的真相。   当然,这样还远远不够,我觉得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把这些方法带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进行实际操作。《微历史》是近年出现的畅销书,上面有很多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历史。我通常会安排一位同学课前准备一则材料,然后上历史课时进行解读,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我再进行点评。同学们的解读,有的或许很稚嫩,但是总归有自己的思考。我把同学们的解读集中在一个笔记本上,叫《微历史读书笔记》。相应的,我还给同学们推荐了《非常道》《民国那些人》《禅机——1840—1949中国人的另类脸谱》等书。我经常告诉同学们,教科书和其他书籍上的观点不一定对。我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接触不同的观点,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对不同的声音要包容,对一家之言更不能盲从,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长思想、了解历史的真相,也能够培养同学们包容不同的甚至对立观点的品质,不会把持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敌人和反动。胡适说得好,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和方法、智慧相比较,今日历史课堂上更缺良知和勇气。这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还原历史真相方面,展现了巨大的良知和勇气。除了前面提到的宋美龄题目,还有另外两道非常典型的题目在这方面做了探索和引导:
  (2008年广东卷)“尽管他衣着简要,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2009年广东理科基础)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由于传统的观点多强调斗争,忽视合作、妥协,因此,一些重要的史实或被忽略、或被歪曲。革命史观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将历史简单地分成好人和坏人、正面与反面、革命与反革命的对立,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灌输造成了很多历史的偏见,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难免会囿于传统,习惯于旧的东西。蒋介石、宋美龄一度被描绘成“人民公敌”,而这两道题目的最大亮点在于命题者借《时代周刊》之口,引导学生对其做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还原历史的良知和勇气。在某地的一次命题中,有组员曾出题,称农业合作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结果。但是有几位教师认为这个现象被捧得过高,“全国人民都吃不饱,长期处于一个低迷状态,这样的题不符合实际”。一再坚持下,题目最终没通过。①什么是良知、勇气,这就是良知、勇气。
  高考历史试题已经释放了这么明确的信号,如果我们仍无动于衷,那就是失职。记得2004年的那道宋美龄题目出来以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我从中捕捉到一些信息,看到命题专家的思路。由此我得到启发,在平时教学中大胆地用各种方法大胆帮助同学们了解历史的真相:
  首先,良知和勇气,概括说来,就是敢于实事求是,敢于用事实、真相让大家冷静和理性。教科书中的内容,有些是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那种对历史不加分析,不分青红皂白的照本宣科,知道历史真相不说和不敢说的,都是没有良知和勇气的表现。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发生的原因,我们教科书上讲是因为缺乏经验,是失误。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就这么简单,我们是否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更深刻的分析?同样,公平主义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但是今天包括很多影视作品在内,大多数将其简单异化为杀富济贫,为此,我们要敢于帮同学们分析其问题所在,不能继续被这样的观点所左右。
  学习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我们经常教给学生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个观点肯定有它的道理,不过纵观近200年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基于某种事实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这当然与专业素养有关,但更离不开历史教师的良知和勇气。正如任世江先生说:“那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作为知识继续向青少年灌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当然,它一定是建立在对历史有扎实和充分的认识基础上的。那些取得共识的史学研究成果,或许与教科书有出入,但我们可以大胆讲。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死抓住一些书上的结论不放,把其奉为真理,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有任何提高。每年高考结束,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惊呼历史是白复习了。其实,只是我们的复习的方向错了。
  其次,良知和勇气,就是对不符合常识、常情、常理的东西要大胆质疑;善于从常识、常情、常理出发,去寻找历史的真相。今天历史教育已经异化,常识在我们的教育中消失了。
  一群高考命题的理想主义者试图改良试题,注入更加贴近实际与符合学科进步方向的理念与价值观,让高考更贴近现实与常识,从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
  谈到让高考更贴近现实与常识的问题,上海的高考历史命题专家李宏图,曾在高考试题中提供两则史料,提及诸多英国工人阶级形成初期工人不够职业的情况,请考生评价工人阶级的状态;几乎所有学生都众口一词,做出了与史料相悖的回答:受压迫。其实李宏图是希望考生能从现实和常识出发得出结论,打破教学中不假思索的东西,引入多样性的思维,更新一些陈旧的观点和认识,但定式思维的力量太强大了。正如他在试题评价会上问教师们,如果你们是私营企业家,会允许工人们这样怠工、偷懒吗?①确实,从现实逻辑和常识思考,也不至于做出这样的回答吧?但是长期的剩余价值观点的影响,让我们的考生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已经固化下来了。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也有不符合常识的地方,它只是鼓吹阶级对立的工具。很简单,资本家投资了资金、技术、管理,而且还承担了很多风险,当然要收回投资。正是这样,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动力。
  其实很多历史问题,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我们的很多认识都是违背常识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教科书上讲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遭受到西方侵略。看起来中国好象吃了亏,但是根据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如果近代中国不卷入世界市场,不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的循环中去,中国更吃亏。1949年到1978年这近30年的时间,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没有参与到国际经济体中去,没有参加到竞争中去,所以中国工农业生产的效率更低。非洲是当代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究其原因,美国学者吉尔平认为是非洲许多国家未能比较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有数据显示,非洲大约只占世界贸易额的1%。
  有的人习惯用别人的观点来武装自己,却不知道只有在独立思考中才能获得扎实的力量。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此外,还要能讲真话、敢讲真相,对不符合常识的东西大胆质疑,敢于说不。
  中学历史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求真这一主线,它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根本要义;同时,中学历史课堂与历史研究在求真方面又有区别,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属性决定的。因此,以高考历史试题为依据,寻找中学历史课堂还原历史真实的路径和方法,是比较可行的,这样能够坚守历史教学的底线,不至于让历史课堂偏离基本的方向。
  【作者简介】李翰,男,1980年生,四川仁寿县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广东省罗定中学,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陈勰,女,1980年生,四川达州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广西来宾实验高级中 学,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魏鉴,男,1981年生,河南罗山县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徐东,男,1982年生,山东泰安人,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广西钦州市教育局,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中学历史教研工作。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宅男剩女为摆脱单身,大多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走上相亲或者被相亲这条路。相亲总容易给人局促和被逼无奈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相亲成功之后还特别容易闪婚。  结婚两三个月,开始出现矛盾,男人怪女人不够善解人意,女人怪男人不够通情达理。于是,印证了“婚姻是坟墓”这句话,想想还不如被剩着呢!  不要怪爱情来得太快,怪自己一时被蒙蔽了眼睛。感情的发生虽然不可以被控制,但发展的速度可以由自己来控制。总有人在跟别人交往之
[关键词]传统历法,天文观测,材料引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41-03  2013年海南高考历史卷第26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历法和天象观测的知识,试题以古代历法和天象观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第(1)问要求“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谁重视?主要是政府重视,其实是考查政治对历法和天象观测的正面影响;第(2)问则要求说明“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9-0003-04   李帆,男,1961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委员等。德国海德堡大学、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著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在关于唐朝节度使内容的课文下面配置了《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见下图)。  在讲解这幅图时,大多数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在进行思考后得出以下结论:这幅图表明唐朝节度使:①政治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权;②经济上控制着财权;③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进而得出结论:安史之乱后唐代节度使拥兵自重,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于是,这幅图
婆媳亲,全家和,家和万事兴。  常听人说:“提起闺女笑盈盈,提起媳妇牙根疼。”婆媳关系在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算得上是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了。又有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说明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处好婆媳关系,不修炼几招“和谐大法”不成。  难题大盘点  两个女人的“争夺战”  婆婆和媳妇的矛盾,实质上是两个女人对家庭地位、话语权以及一个男人的争夺。碰撞常常表现在以下五
摘要 明代丁银有两大源头:徭役与户口食盐钞。明前期有徭役无丁银,明中期各地开展赋役制度改革,徭役折算为银,一部分派入地亩,另一部分按丁派征,始出现丁银。有的地方以田地折丁,导致“余丁”的出现,而“半丁”则是出于对某些人丁的减半征银。各地既有多等则编审丁银者,也有单一等则征收丁银者,明末清初出现了由多等则转为单一等则编丁的趋势。户口食盐钞始于明初,“一条鞭法”推行后各种按丁计征的税赋合一征收。户口食
关键词 科技史,青铜冶铸,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3-0045-07   在阐述整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说明科技史的内涵与意义:科技史,即科学与技术的历史,其中“科学”探究的是内在的原理,而“技术”则是以生产为目标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多数情况下它们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矿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企业在工伤赔偿问题上陷入困境:一方面是普通法原则下的工伤赔偿已愈来愈对企业界不利;另一方面是企业现有的自愿赔偿计划难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工伤赔偿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明智的大企业雇主选择与联邦政府及改革者合作,通过支持工伤赔偿立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结果证明,工伤赔偿法的通过不但缓解了工人的处境,同时,企业利益在新颁布的工伤赔偿法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关键词 大企
朋友谢玲说,她一踏进美利坚的国土,听到的头一条指令是“要引起男士的注意”。过去所受严苛呆板的家教是,做女人要收敛、安静、安分……特别是对男人要提高警惕。中学的时候,每次出门,母亲总是紧张地告诉她:“外面都是流氓,路上小心点!”  所以,什么“花枝招展”、“像只蝴蝶”等词句,基本与她绝缘。  其实,我们也强调过,女为悦己者容,要迎合“自己男人”的口味,满足他的审美情趣。但是,这种观念仍然太狭隘了,女
关键词 北京人,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05-0069-03    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1-2期上看到梁爰如老师的文章《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初探》(以下简称“梁文”),文中多以初中历史七年级《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为例,说明不同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设计的差异及其知识结构的整合。这节课是学生进人历史课程的第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