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应对残酷挑战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tx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16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中国留学生高举国旗

  赴美留学生常处于文化交流最前沿,也常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留美多年后,很多人对母国和对象国的认知都出现巨大变化;也有不少人在中美差异中迷失,既未很好适应美国社会,也无法继续融入中国社会。
  近期,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效应对人文交流影响变大,中国留学生再度成为受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之一。即使特朗普政府并未直接宣称拒绝中国留学生,甚至不久前他还公开宣称“欢迎中国留学生”,但这无法掩盖中国留学生赴美签证在近期日趋困难的现实,而后者多少会影响留学生群体及家庭对美国社会的看法。

氛围的变与不变


  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接触期和蜜月期的友好亲密,到现在的“中国威胁论”“盗窃知识产权”“留学生是间谍”等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和遏制,着实变化巨大。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工作签证和留学签证较先前收紧,也的确影响了部分学生和相关专业。
  然而,美国社会(有别于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基调变化不大,对华裔种族歧视的依然种族歧视,几乎每位留学生都至少遇到过一次;对华友好的依然表现出“傻白甜”,比如犹太人整体对华相对友好;说留学生抢其工作的依然在失业,与中国进行生意往来的依然愿意全球化。
  从不同地区来看,大都市集中的美国东西两岸民众,对中国留学生态度更尖锐。联邦机构和名校林立的东北岸、金融和尖端科技聚集的西南岸,尤其如此。而在广大的中、西、南部,由于经济、宗教、民风、人种的影响,当地人整体对中国留学生态度平稳。
  反观中国留学生,2011年以来选择回国发展的越来越多。不少留学生感知到美国的相对衰落。如果说美国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信号基站、银行系统等仅是表象,那么这背后的两党扯皮导致的政策不连贯、效率低下,整个欧美弥漫的养尊处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态,就是其未来难以“重现伟大”的内因。
  欧洲虽然现状不佳,多数美国人还是会对欧洲留学生高看一眼,因为骨子里认为欧洲人就是祖先。调查显示,德国留学生、瑞士留学生、西班牙留学生,是受美国人尊重和认可的三甲。
  美国人看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也会受其对中国固有认知的影响。而中美两国战略利益差异、意识形态差异、文化差异、制度差异、民族性格差异,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留学生群体可能会产生情随境变,甚至应变无方、变态百出,但最好的选择是处变不惊、随机应变、通时达变,达到饱经世变、变危为安。

“光鲜”之下的艰辛


  虽然在当代中国,留学美国已经稀松平常,可在很多文化闭塞地区,孩子留学美国仍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媒体关于中国赴美留学生的报道,常常是“某某被哈佛录取”“某某学霸收到斯坦福、耶鲁及宾夕法尼亚等多所美国名校offer”等。可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而言,这些名校与其无缘,他们只能去非常边缘化的学校,其眼中的美国由于高校所处地域、地位的区别而不同。
美国对他们而言,并不意味着美好前景,更多是一个“光鲜美丽的沉重光环”。

  一位名叫黛西的记者,曾采访过俄亥俄大学(并非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后者坦言,赴美国前对美国的印象,基本都是类似纽约或旧金山那样的繁华大都市,到处充斥着浪漫的酒吧和昂贵的跑车。但来到俄大后才发现,印象中的美国和现实中的美国存在很大差距(俄亥俄大学位于一个很小的镇)。采访中一位英文名为克拉克的女孩告诉黛西,她来自中国西北地区,曾经热切期望能在美国找到“不一样的生活”,可最终她的希望落空。
  黛西在采访中发现,这里的中国留学生普遍比较迷茫。他们虽然身在美国,但仍需要借助课本去了解美国的一切,曾经期待的“灵活讨论课堂”也演变成枯燥的在线英语听力練习,以及无聊琐碎且和现实生活毫无瓜葛的情景短剧编排。
  对于这些留学生而言,美国的印象非常模糊,而留学生的身份反过来给他们带来许多压力。纵然最后顺利毕业,不少大学的文凭也不可能为他们带来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可家乡的亲戚仍对他们充满期望,父母也为他们付出巨大经济代价,而这些期望、代价与美国的现实,都转化为无限压力,让他们感到疲惫。
  黛西发现,多数“俄大”留学生表面上积极参与社交,实际上也只是在中国人的小圈子中活动,而且所参与的娱乐如打麻将、泡酒吧等,并非出于兴趣,仅仅是为了逃避巨大的精神压力。美国对他们而言,并不意味着美好前景,更多是一个“光鲜美丽的沉重光环”。

割裂的幻想与现实


  由于家庭背景及生活阅历等原因,留学生群体对美国的印象往往有着不小的认知差异。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人面对着同一个问题,即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正如先前所言,进入名校的留学生终究是少数,多数留学生还是只能前往中流甚至末流学校。他们中许多人对美国文化有着强烈认同,将美国简化为一个制度完美、普遍富裕、氛围融洽的“乌托邦”。可现实是,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熔炉,既有鼓励奋斗的社会价值观,也有大家族垄断的现实;既有提倡民主的“政治正确”,也有“富人俱乐部”的政治潜规则;既有豪车洋房,也不乏贫民窟和流浪汉。这些矛盾、复杂的现实,都给这些崇尚美国文化的留学生以强烈冲击。
  其中一部分理性者,开始选择重新认识美国,以批判性思维审视自己看到的一切,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规划—美国将不再是他们生命中的唯一或优选。但也有相当部分人,并不肯正视幻想的破灭,他们的选择是以极端思维强行忽视美国的种种负面问题,决定不惜代价融入当地。
  2016年曾有机构统计,在赴美留学生初到美国时,约有80%的人确定要回国发展。可经过一至两年的留学生涯后,仅剩13%的人确定要回国。而2015-2016学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达37万多人,可H-1B签证(多数留学生留在美国的工作签证)的通过量却一直稳定在7000~9000人。也正因此,国内经常形成一种偏见,即留美回国人员都是“混不下去的人”。所以对留学生来说,“强行热爱”美国不仅是面子上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卑微中前行


  对于家庭背景较好的留学生而言,其生活条件、学习环境及需要面对的社会氛围相对好,顶多是吐槽美国“好山好水好寂寞”;就算碰到一些问题,其求助渠道亦相对丰富。所以,他们眼中的美国没什么大的变化,即使“基础设施落后一些”,也仍称得上是“落寞的贵族”。
  对于广大家庭经济实力一般,甚至有些拮据的中国留学生,其眼中的美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一方面他们在这里留学,借助美国当地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当本土社会对他们不友好的时候,他们却无处申诉。在其眼中,美国比其他留学对象国更现实,也更残酷。
  2017年,脸书上一段视频曾引发争议。一名沈姓中国留学生和他的朋友到餐馆就餐,刚落座就遭到同桌一名美国老太太指责。她声称留学生们不是美国人,所以没资格坐在这里吃饭。当发现被录像时,老太太仍是非常激动地冲着镜头大喊:自己是美国人,所以有权利在这里用餐,那些不是美国人的家伙赶紧“挪屁股”。
  受到不公待遇或歧视的情况,包括社会常见的不公平现象或当地社会特有的歧视等,对家境一般的留学生而言乃家常便饭。即使据CNN报道,艾奥瓦大学每10个学生中就有一个中国人,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2015年CNN在艾奥瓦州的一次采访显示,受访留学生几乎都表示,曾经至少有一次被美国人大骂“滚回亚洲去”,即使他们非常渴望融入当地社会。
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派赴美留学的拒签率高达13.5%。由于签证过度苛刻,很多留学生被迫联合本校学生会向美国国务院发出请愿。

  此外,留学生群体利益经常受到政治影响,如特朗普总统或明或暗地将中国留学生比作“间谍”,导致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假期过后返美继续学业时,签证被拒。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派赴美留学的拒签率高达13.5%。由于签证过度苛刻,很多留学生被迫联合本校学生会向美国国务院发出请愿。

谨慎乐观,因变制宜


  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限制,与其说开始于特朗普政府,不如说登峰造极于特朗普政府。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复交、蜜月之后,中美遇到过危机,都是单一事件或突发事件(如撞机事件、炸馆事件)引起的,解决较为容易。目前的危机是很多矛盾、冲突、紧张累积后的总爆发,特朗普当选触发了引爆器。
  “9·11”以前的美國非常自信,当时福山甚至写过“历史的终结”。但那之后,美国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美国百姓对两场战争怨声载道,厌烦美国承担世界警察角色,对美国承担义务感到厌恶,觉得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占美国便宜。特朗普利用了这种情绪,提出美国第一甚至美国唯一,美国外交变得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从非零和思维变成了零和游戏。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当前是中美关系的最低谷,但其实从2001年之后直到奥巴马时期,美国历届政府都对中国留学生收紧了某些政策。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收缩趋于极端化,中国国家公派赴美留学将收紧,赴美留学生留在美国的工作意愿与可能性会降低,中国父母将美国选择为留学目的地的比例将降低。
  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多数赴美中国留学生也只能坦然接受,即使其中不乏因签证被拒而中断学业者。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美国“残酷现实”的一部分,既然选择赴美留学,享受美国的“美好”自然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情,而接受美国的残酷也是留学生必须过的“一道坎”。
  中美过去是“构建性”合作,现在是“竞争性”合作。在这段艰困时期,我们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或能等到美国大选后对华政策的变化。作为两国之间重要的文化纽带,赴美中国留学生应能知机识变、相机观变,做到机变如神、因变制宜。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说:“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总理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要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  这是一个自由流动的时代,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的时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以前我们习惯了“从上往下想”,比如“国家—家—个人”、“单位—领导—员工”、“学校—老师—同学”等等,现在我们也许要习惯“从下往上想”了。  
博采众长    何家英先生曾这样评论他:“大导演阎正多才多艺,著书立说,收藏名人字画乃最大癖好,实为艺术家之良师益友。”从这里看出他是导演、作家、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王子武、王西京先生专门为他画像,朋友说他“是真才子自风流”。新闻记者说他是“忘我的人”,而他自己说,我是“吃百家饭的”。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更涉猎戏曲、影视、新闻、出版,是集艺术评论、鉴赏、收藏、书画等于一身的国艺大匠。   阎正1
2020年11月8日,第21个记者节。  记者是这样一份职业,选择了它,不是选择了可预期的安逸与平稳的未来,而是选择了不能停歇地奔波、思考与写作,把自己融入混沌世界,开放地接纳种种可能性。  见到过我的同事卧底工厂,与“三和大神”为伴,亲身体验近乎二十四小时无休的日结工作,写出一篇淌着血汗的报道,点赞最高的评论无关痛痒地说“写这样文章的人是做不了这种事的”;  见到过同行们死命追着一条线索不放,四
“5523”思路     2007年11月,铜川市与华能集团合作的为华能铜川电厂配套的年产120万吨西川煤矿项目竣工投产,作为加快对煤炭产业的改造提升的一项重要工程,加上对一批地方煤炭企业实施了技改扩建,到“十一五”全市煤炭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  铜川市因煤而兴,是西北重要的煤炭、建材基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简单的挖煤卖资源、采石烧水泥一直是铜川经济的主要支撑。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
5月13日,中央党校举行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進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讲话指出:  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组织进行了当前党政干部的阅读状况调查
2021年3月4日,台湾南投种植园,果农在采摘菠萝  台湾菠萝(又称“凤梨”)正开始进入量产季节,据“央视网快看”4月24日的报道,菠萝产地之一的台南关庙,4月下旬价格已经下跌到八九元新台币(1.8~2元人民币)一斤。而价格最好的时候,可以卖到30多元(七八元人民币)。  价格暴跌的原因是台湾菠萝上面附着有害生物,大陆方面今年3月起暂停其输入。  2020年,大陆方面向台湾方面书面通报了28批菠萝
2019年1月4日,浙江大学举行中外学生新年联欢晚会,非洲留学生的相声也说得有板有眼  外国留学生风波又起。 7月23日,北京某媒体报道了加纳籍留学生霸座被强行带离,并在标题打上“无关身份只关规则”。但真的无关身份吗?  从山东大学为外国留学生寻找“异性”学伴、招募25名中国学生志愿者轮流照顾住院留学生开始,外国留学生议题持续发酵。7月9日,一名外国留学生骑电动车违规载人并对警察推搡咆哮,仅考虑“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我国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环境管理体系,不仅使城乡环境及治理工作差距巨大,而且农村环境治理也远落后于其自身现代化发展需要。  今年3月,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召开的“2009年全国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李干杰副部长重点指出:当前农村环保工作具有“繁杂、分散、无序、薄弱”的特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工矿污染
雷墨资深主笔  上期的纵论里,我分析了特朗普的胜算可能会在哪里。简单地说,美国大选中的选举人制度,天然有利于那些没有绝对优势,但擅长于通过非常规手段险中求胜的候选人。  自从拜登宣布参选以来,他的全国民调几乎从来没有落后于特朗普。离大选投票仅30多天,虽然拜登的领先幅度在收窄,但领先的态势没有改变。拜登的这种优势,不会自然转换成选举的胜算,除了选举制度的因素,还有时代因素。如今美国所处的时代,明显
以前提到“云”,会给人一种虚无飘渺的感觉。如今,工业行业寻求转型,消费互联网持续延展,工业互联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  现代工业甚至各行各业都急需参透“人性化”,AI与它们的融合已经进入了快速、大规模应用的阶段。在一个如此庞大的综合性产业框架下,不同企业发生的故事截然不同,他们对于同类的设备、数据、软件和市场,所做出的反馈也是极富创造性的。  这其中的关键是,互联网有巨大的渗透力。掌握核心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