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四肢多处骨折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四肢多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进行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后,平均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标准,且X线片检查证实术后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四肢多处骨折患者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护理措施及准确的病情监测,是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四肢骨折 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25
四肢多发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例,是指在同一外力作用下,人体相继或同时发生2处以上解剖部位的骨折,多以交通事故伤及坠落伤为主。但如果治疗与护理不当,或病情观察不细,不仅会延误病情,而且还可致患者肢体发生缺血性坏死或感染,甚至造成终身残废。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做好患肢血液循环、伤口感染、骨折固定、患肢功能锻炼等观察尤为重要。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四肢多处骨折患者82例,通过有效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四肢多处骨折患者82例,男52例,女30例,年龄12~68岁。其中胫腓骨伴股骨骨折36例,尺桡骨伴肱骨骨折18例,股骨伴尺桡骨骨折12例,股骨伴跟骨骨折10例,桡骨伴胫骨骨折6例。有56例为开放性骨折,26例为闭合性骨折。
方法:全部患者行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行石膏外固定。内固定物以加压钢板、髓内针及锁定钢板为主。对病情严重者,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遵医嘱给予输液或输血等,及时控制感染,防治休克发生。同时做好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术后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变化,做好术后疼痛的处理,指导患者注意功能锻炼,补充营养,及时纠正并发症。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82例四肢多处骨折患者经正确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平均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标准,11个月取出内固定。经X线检查证实术后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所有患者全部存活,无关节僵直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也无死亡病例报告。
护 理
病情观察:由于骨折引起的骨髓组织被破坏,脂肪滴入破裂的静脉窦内,极易引起肺、脑等脂肪栓塞,故护理人员应制定严密的护理观察计划及护理方案,时刻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尿量、吸氧等生命体征和意识的变化,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昏迷、瞳孔变化、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则提示患者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脱水和降压治疗。
术前护理: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患者入院后首先建立2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和补血,以恢复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要全面系统地加强患者头颅、心胸及腹部症状的观察,排除脏器损伤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四肢多发性骨折患者若合并内脏器官失血,则会加重病情而出现休克、组织缺氧等症状,故应随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如出现口唇发绀、脉搏细弱、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应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并做好详细记录。当休克症状纠正后,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肿的发生[1]。
心理护理: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手术经费等因素,常表现有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等心理反应,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做好疾病的解释工作,避免其产生消极态度,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做到关心体贴,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骨牵引护理:通过骨牵引牵拉关节或骨骼,使脱位的关节或错位的骨折复位,防止肌肉挛缩,减少患者骨折部位的疼痛。正确的钉道周围皮肤护理是减少钉道并发症的关键[2]。本组患者行下肢骨牵引26例,每天用含有效碘0.2%安爾碘,由钉道针眼处自内而外擦试2次,并用灭菌干纱布包绕钉道周围,防止细菌入侵。对钉道处渗血的病例,要每天换药,并保留血痂,直至渗血停止。
术后护理:多处骨折术后的患者,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采取仰卧位为宜,使患肢不会产生内旋动作,而影响骨折复位的稳定度。由于四肢多处骨折患者手术范围广、损伤大、出血多等情况,所以术后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1次/小时,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尿量、尿色及性状,并做好记录,防止因大量失血而引起急性肾功能改变[3],尽量减少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要常规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变化。对前臂及小腿骨折的患者,要注意观察血液循环、感觉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肢疼痛麻木、手指或足趾不自觉屈曲状态等骨筋膜室综合征时,要立即松解肢体上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使动脉压增高,促使血流灌注到四肢,减轻组织缺血,并做好切开减压术的准备。本组病例无1例发生感染和压疮。
关键词 四肢骨折 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25
四肢多发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例,是指在同一外力作用下,人体相继或同时发生2处以上解剖部位的骨折,多以交通事故伤及坠落伤为主。但如果治疗与护理不当,或病情观察不细,不仅会延误病情,而且还可致患者肢体发生缺血性坏死或感染,甚至造成终身残废。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做好患肢血液循环、伤口感染、骨折固定、患肢功能锻炼等观察尤为重要。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四肢多处骨折患者82例,通过有效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四肢多处骨折患者82例,男52例,女30例,年龄12~68岁。其中胫腓骨伴股骨骨折36例,尺桡骨伴肱骨骨折18例,股骨伴尺桡骨骨折12例,股骨伴跟骨骨折10例,桡骨伴胫骨骨折6例。有56例为开放性骨折,26例为闭合性骨折。
方法:全部患者行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行石膏外固定。内固定物以加压钢板、髓内针及锁定钢板为主。对病情严重者,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遵医嘱给予输液或输血等,及时控制感染,防治休克发生。同时做好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术后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变化,做好术后疼痛的处理,指导患者注意功能锻炼,补充营养,及时纠正并发症。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82例四肢多处骨折患者经正确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平均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标准,11个月取出内固定。经X线检查证实术后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所有患者全部存活,无关节僵直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也无死亡病例报告。
护 理
病情观察:由于骨折引起的骨髓组织被破坏,脂肪滴入破裂的静脉窦内,极易引起肺、脑等脂肪栓塞,故护理人员应制定严密的护理观察计划及护理方案,时刻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尿量、吸氧等生命体征和意识的变化,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昏迷、瞳孔变化、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则提示患者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脱水和降压治疗。
术前护理: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患者入院后首先建立2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和补血,以恢复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要全面系统地加强患者头颅、心胸及腹部症状的观察,排除脏器损伤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四肢多发性骨折患者若合并内脏器官失血,则会加重病情而出现休克、组织缺氧等症状,故应随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如出现口唇发绀、脉搏细弱、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应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并做好详细记录。当休克症状纠正后,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肿的发生[1]。
心理护理: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手术经费等因素,常表现有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等心理反应,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做好疾病的解释工作,避免其产生消极态度,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做到关心体贴,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骨牵引护理:通过骨牵引牵拉关节或骨骼,使脱位的关节或错位的骨折复位,防止肌肉挛缩,减少患者骨折部位的疼痛。正确的钉道周围皮肤护理是减少钉道并发症的关键[2]。本组患者行下肢骨牵引26例,每天用含有效碘0.2%安爾碘,由钉道针眼处自内而外擦试2次,并用灭菌干纱布包绕钉道周围,防止细菌入侵。对钉道处渗血的病例,要每天换药,并保留血痂,直至渗血停止。
术后护理:多处骨折术后的患者,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采取仰卧位为宜,使患肢不会产生内旋动作,而影响骨折复位的稳定度。由于四肢多处骨折患者手术范围广、损伤大、出血多等情况,所以术后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1次/小时,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尿量、尿色及性状,并做好记录,防止因大量失血而引起急性肾功能改变[3],尽量减少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要常规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变化。对前臂及小腿骨折的患者,要注意观察血液循环、感觉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肢疼痛麻木、手指或足趾不自觉屈曲状态等骨筋膜室综合征时,要立即松解肢体上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使动脉压增高,促使血流灌注到四肢,减轻组织缺血,并做好切开减压术的准备。本组病例无1例发生感染和压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