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孩提时,我总是为语文书中的配图所倾倒。那时的课本除了封面是彩色的以外,文中配图全是黑白的,但我们仍然是那样的爱不释手。我已为人师多年,手中的教材早已更新换代,课本日趋精美,文中的配图更是美不胜收。罗杰斯积极倡导老师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努力让学生达到“我要学”的状态。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配图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于是我在教学中经常自我反省:作为教师,我将配图资源充分利用了吗?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近几年,我一直从教低年级,越发感觉课文配图对于低年级教学来说,仍是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也必须充分使用教材中演绎文意的配图,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一、将课文配图作为预习的资源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预习其实就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文本,理清文脉,发现疑难点,是从有疑到无疑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课文配图其实也是学生预习的良好资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指路标。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老师问个不停,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乐府民歌,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课文预习,则效果甚乎其微。我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将课文配图作为重点预习资源。1.通读课文,欣赏配图。2.根据配图,思考问题:人们在忙着干什么?图中的莲叶长的什么样子?(帮助理解“田田”的意思)鱼儿在水中是如何游戏的?欣赏了图中的江南,你有什么感受?(一个字形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预习提示和文中配图有机结合,非常轻松而完美地结束了这篇课文。
二、让课文配图成为导读的工具
灵活使用课文配图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开掘新的学习资源。新课标指出: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学习的重头戏。通常我们的识字课文都是以词组合成韵文,课文配图正是诠释这一个个词组的形象载体。我们在教授学文之初,可以将配图作为学生学习课文导读的工具。
在学习苏教版第一册《识字2》这篇课文时,我给它起了个温馨的课题——《其乐融融的早晨》。我先出示配图“太阳公公的笑脸、卡通闹钟、自由飞翔的小鸟”引出第一组词,然后出示配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大家在这其乐融融的早晨,都干什么呢?引出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可以说,韵文配图是词组的形象理解的生动诠释,配图在识字课文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注释导向作用。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课文配图,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低年级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是不少课文包含着一定的思维训练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训练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利用课文中的配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思维障碍,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创新思维的经典故事。学生们在学文之前,对这篇课文并不陌生。如何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呢?课文总共有两个自然段,同时配有两幅插图,这两幅图正分别演绎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让学生看图说话,解读本图,深度开掘。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我寻找文本与配图影像的契合点,合理切入,循图阐述。
四、让课文配图成为想象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配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练习《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配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配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古诗教学中,配图的启发作用更明显。教师可以通过配图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如教《村居》这首诗时,教师请学生仔细观看配图,再依据“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想象情境。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不但很好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而且从中进行了有益的创造性思考,同时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再如,《我叫“神舟号”》将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和现代科技的产物——神舟号,利用合理的想象结合到了一起,展现了一段古今对话。文末,我们可以根据顺利降落的神舟号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嫦娥姐姐乘坐神州号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想象是创造之母”,利用好课文的配图,合理想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创造思维发展水平。
五、让课文配图成为背诵的帮手
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说话、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每位老师总是希望孩子们背得轻松。因此,各种背诵方法应运而生。如:按提纲背诵、填空式背诵,等等。无可非议,这些背诵方法效果确实显著。其实课文配图也可以成为背诵的帮手。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一幅幅鲜活的、有生命动感的配图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把抽象变为直观,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看图背文,当需要背诵时,脑中浮现出图画,图文结合的线联通后,相应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雨点》这首儿童诗的课文配图生动地演绎了诗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配图想象雨点分别落进了哪些地方,在那里干什么?以图想文忆意,孩子们毫不费劲地背诵了课文。再如,课文《小池塘》的第二自然段的美丽的倒影,课文配图也是背诵的好帮手,学生看图背诵,融情入境,让感情再度升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适时、合理地运用教材上有关课文配图,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把配图和课本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将课文配图作为预习的资源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预习其实就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文本,理清文脉,发现疑难点,是从有疑到无疑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课文配图其实也是学生预习的良好资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指路标。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老师问个不停,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乐府民歌,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课文预习,则效果甚乎其微。我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将课文配图作为重点预习资源。1.通读课文,欣赏配图。2.根据配图,思考问题:人们在忙着干什么?图中的莲叶长的什么样子?(帮助理解“田田”的意思)鱼儿在水中是如何游戏的?欣赏了图中的江南,你有什么感受?(一个字形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预习提示和文中配图有机结合,非常轻松而完美地结束了这篇课文。
二、让课文配图成为导读的工具
灵活使用课文配图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开掘新的学习资源。新课标指出: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学习的重头戏。通常我们的识字课文都是以词组合成韵文,课文配图正是诠释这一个个词组的形象载体。我们在教授学文之初,可以将配图作为学生学习课文导读的工具。
在学习苏教版第一册《识字2》这篇课文时,我给它起了个温馨的课题——《其乐融融的早晨》。我先出示配图“太阳公公的笑脸、卡通闹钟、自由飞翔的小鸟”引出第一组词,然后出示配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大家在这其乐融融的早晨,都干什么呢?引出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可以说,韵文配图是词组的形象理解的生动诠释,配图在识字课文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注释导向作用。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课文配图,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低年级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是不少课文包含着一定的思维训练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训练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利用课文中的配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思维障碍,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创新思维的经典故事。学生们在学文之前,对这篇课文并不陌生。如何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呢?课文总共有两个自然段,同时配有两幅插图,这两幅图正分别演绎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让学生看图说话,解读本图,深度开掘。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我寻找文本与配图影像的契合点,合理切入,循图阐述。
四、让课文配图成为想象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配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练习《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配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配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古诗教学中,配图的启发作用更明显。教师可以通过配图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如教《村居》这首诗时,教师请学生仔细观看配图,再依据“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想象情境。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不但很好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而且从中进行了有益的创造性思考,同时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再如,《我叫“神舟号”》将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和现代科技的产物——神舟号,利用合理的想象结合到了一起,展现了一段古今对话。文末,我们可以根据顺利降落的神舟号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嫦娥姐姐乘坐神州号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想象是创造之母”,利用好课文的配图,合理想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创造思维发展水平。
五、让课文配图成为背诵的帮手
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说话、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每位老师总是希望孩子们背得轻松。因此,各种背诵方法应运而生。如:按提纲背诵、填空式背诵,等等。无可非议,这些背诵方法效果确实显著。其实课文配图也可以成为背诵的帮手。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一幅幅鲜活的、有生命动感的配图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把抽象变为直观,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看图背文,当需要背诵时,脑中浮现出图画,图文结合的线联通后,相应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雨点》这首儿童诗的课文配图生动地演绎了诗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配图想象雨点分别落进了哪些地方,在那里干什么?以图想文忆意,孩子们毫不费劲地背诵了课文。再如,课文《小池塘》的第二自然段的美丽的倒影,课文配图也是背诵的好帮手,学生看图背诵,融情入境,让感情再度升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适时、合理地运用教材上有关课文配图,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把配图和课本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