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转变为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本文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毕业生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转变为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因此,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课程设置不明确,专业知识面窄,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我国几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形成了错位,因此高职院校盲目地开设所谓 的“热门专业”, 到了学生毕业就业时变冷门专业,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加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却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有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这样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这给供需双方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二)毕业生就业理念滞后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指导就业理念中存在误区,在择业时喜欢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喜欢到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在心理定位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 很多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环境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就业政策一知半解,从而在择业时孤芳自赏,定位过高,在求职中这山看着那山高。部分毕业生面对择业还表现得欠主动。
(三)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乏。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不是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过分注重经验。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 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高职院校培养新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就业教育,设置的专业要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开设课程,知识结构中把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合理设置专业,调整知识结构。高职高专院校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将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并及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针对社会的发展,强化专业能力。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不仅要随时把高科技、新信息引进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再次,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也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条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长期合作,联合培养高职学生,不但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性,也解决了企业用人之需。
(二)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增强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把握正确的就业去向。其次,要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在大学期间高职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照就业岗位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高职生更应有意识的利用假期和平时课余时间来参加社会实践,这既可以对社会情况有所了解,了解职业,还学会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初步掌握在职场中生存的方法,又能够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争取在校期间获得一种或多种相应专业或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使自己在择业时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再次,高职学生还应该增强自信心,排除求职心理障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中的失败,理性的分析求职失利的原因,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
(三)用人单位确定科学的择才观
用人单位应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要过分关注文凭,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要看到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更应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不是盲目“攀高”。 因此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重要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四)政府建立创新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
1. 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2. 建立就业信息的畅通机制;
3. 拓展就业渠道;
4.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武华,周琳.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爱民.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毕业生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转变为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因此,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课程设置不明确,专业知识面窄,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我国几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形成了错位,因此高职院校盲目地开设所谓 的“热门专业”, 到了学生毕业就业时变冷门专业,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加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却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有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这样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这给供需双方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二)毕业生就业理念滞后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指导就业理念中存在误区,在择业时喜欢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喜欢到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在心理定位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 很多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环境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就业政策一知半解,从而在择业时孤芳自赏,定位过高,在求职中这山看着那山高。部分毕业生面对择业还表现得欠主动。
(三)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乏。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不是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过分注重经验。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 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高职院校培养新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就业教育,设置的专业要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开设课程,知识结构中把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合理设置专业,调整知识结构。高职高专院校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将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并及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针对社会的发展,强化专业能力。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不仅要随时把高科技、新信息引进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再次,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也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条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长期合作,联合培养高职学生,不但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性,也解决了企业用人之需。
(二)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增强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把握正确的就业去向。其次,要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在大学期间高职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照就业岗位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高职生更应有意识的利用假期和平时课余时间来参加社会实践,这既可以对社会情况有所了解,了解职业,还学会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初步掌握在职场中生存的方法,又能够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争取在校期间获得一种或多种相应专业或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使自己在择业时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再次,高职学生还应该增强自信心,排除求职心理障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中的失败,理性的分析求职失利的原因,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
(三)用人单位确定科学的择才观
用人单位应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要过分关注文凭,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要看到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更应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不是盲目“攀高”。 因此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重要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四)政府建立创新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
1. 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2. 建立就业信息的畅通机制;
3. 拓展就业渠道;
4.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武华,周琳.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爱民.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