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及建设作了简要探讨,尤其针对中学化学课开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实施以化学实验为主,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实验平台与合作交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42-01
前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提出要统筹各学段,统筹各学科,统筹各环节,统筹多方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1-2]。
一、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要使学生从知识的理解这一层次,过渡到知识的迁移,提升到知识的创新,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和学科思维。化学可以说是应用宏观与微观结合、思维与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实物材料(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安全服务,满足人类的实际需要以及有关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科学。既是人们对于(化学)物质组成、结构、反应和性质等基本问题的思维成果和系统认识,又包含着相应和有关的实践内容。因此,化学的核心是其基本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和实践,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若干基本观念、相应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态度与责任心。其中既包含具有化学专属性的内容,也包含跟化学有联系的、必备的一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内容。
要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就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迁移与知识创新。同时要实现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由实验现象推测实验结果,由物质结构推测性质,再通过设计化学实验验证推测;也可通过模型构建类推,亦或者是执果索因,对一个结果的多种原因进行过程性探究,创新性体验过程。化学概念和规律的产生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设恰单的问题情境、提出观察的问题,教师要提前设计和斟酌,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到创新。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就是要走出学科性知识教学的围栏,将实践性知识融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科性知識与实践性知识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揭示知识的现实背景或与该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另一方面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构建知识应用的真实场景,要建立学习共同体,营造相互合作、交流、协商的学习环境。学科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相结合,是实现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的必经途径。
二、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之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教育学中,学习共同体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展开建设。构建学习共同体最核心的本质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充分发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加强共同体内成员相互之间的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教师共同处在一个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比较容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很自然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为小组内不同层次成员搭建交流的平台,形成一种互助和互动的模式,在学习共同体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家们研究物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与合作等精神。使学生能在不断地学习和沟通交流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化学学科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需要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面对微观模型和结构还需要很多抽象的理解和换位的思考。学习化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学生不断地研究和进取,不断地探索。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小组互助,把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学习的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让化学学习变得有意义和充满乐趣。如何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融入到化学学习之中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醛》一课为例,进行分析和理解。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各种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中心环节,也是后面学习羧酸、糖类知识的基础。醛是全新的一类烃的含氧衍生物,在这之前学生只知道乙醇催化氧化可以得到乙醛,仅仅了解了乙醛的结构简式和结构式。乙醛是醛类的代表物,但乙醛有什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却还全然不知。所以这节课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新鲜度,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开展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核心素养作整体考虑,具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并完成本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各学科要为整体的核心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学科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提升素养和发展,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提升素养整体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各学科还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增长。同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生化学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显得更加有效,同时更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地加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鸥,张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课程·教材·教法,2016,39(9):13-19.
[2]卢强.学习共同体内涵重审:课程教学的视域[J].远程教育杂志,2013(3):44-50.
作者简介:蒋梦兰,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化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本文为201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观照下中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应用性研究”(GS[2017]MSZX14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42-01
前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提出要统筹各学段,统筹各学科,统筹各环节,统筹多方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1-2]。
一、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要使学生从知识的理解这一层次,过渡到知识的迁移,提升到知识的创新,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和学科思维。化学可以说是应用宏观与微观结合、思维与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实物材料(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安全服务,满足人类的实际需要以及有关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科学。既是人们对于(化学)物质组成、结构、反应和性质等基本问题的思维成果和系统认识,又包含着相应和有关的实践内容。因此,化学的核心是其基本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和实践,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若干基本观念、相应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态度与责任心。其中既包含具有化学专属性的内容,也包含跟化学有联系的、必备的一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内容。
要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就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迁移与知识创新。同时要实现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由实验现象推测实验结果,由物质结构推测性质,再通过设计化学实验验证推测;也可通过模型构建类推,亦或者是执果索因,对一个结果的多种原因进行过程性探究,创新性体验过程。化学概念和规律的产生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设恰单的问题情境、提出观察的问题,教师要提前设计和斟酌,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到创新。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就是要走出学科性知识教学的围栏,将实践性知识融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科性知識与实践性知识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揭示知识的现实背景或与该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另一方面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构建知识应用的真实场景,要建立学习共同体,营造相互合作、交流、协商的学习环境。学科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相结合,是实现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的必经途径。
二、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之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教育学中,学习共同体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展开建设。构建学习共同体最核心的本质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充分发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加强共同体内成员相互之间的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教师共同处在一个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比较容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很自然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为小组内不同层次成员搭建交流的平台,形成一种互助和互动的模式,在学习共同体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家们研究物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与合作等精神。使学生能在不断地学习和沟通交流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化学学科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需要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面对微观模型和结构还需要很多抽象的理解和换位的思考。学习化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学生不断地研究和进取,不断地探索。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小组互助,把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学习的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让化学学习变得有意义和充满乐趣。如何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融入到化学学习之中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醛》一课为例,进行分析和理解。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各种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中心环节,也是后面学习羧酸、糖类知识的基础。醛是全新的一类烃的含氧衍生物,在这之前学生只知道乙醇催化氧化可以得到乙醛,仅仅了解了乙醛的结构简式和结构式。乙醛是醛类的代表物,但乙醛有什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却还全然不知。所以这节课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新鲜度,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开展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核心素养作整体考虑,具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并完成本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各学科要为整体的核心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学科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提升素养和发展,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提升素养整体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各学科还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增长。同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生化学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显得更加有效,同时更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地加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鸥,张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课程·教材·教法,2016,39(9):13-19.
[2]卢强.学习共同体内涵重审:课程教学的视域[J].远程教育杂志,2013(3):44-50.
作者简介:蒋梦兰,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化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本文为201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观照下中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应用性研究”(GS[2017]MSZX14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