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李寒谷(1914——1951)是纳西族的第一个白话小说家。原名李培阳,丽江石鼓人。从小聪明好学,中学读书时,常利用假期到丽江举人王竹淇处学古文,对古典文学颇有兴趣。丽江中学初中毕业后,便随兄到南京、北平读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1934年秋,他跟王西彦、余修等组织“绿州文艺社”,创办《文史》双月刊,随着抗日斗争的发展,“绿州文艺社”扩大改组成“文艺青年协会”。后经当时的“北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李寒谷(1914——1951)是纳西族的第一个白话小说家。原名李培阳,丽江石鼓人。从小聪明好学,中学读书时,常利用假期到丽江举人王竹淇处学古文,对古典文学颇有兴趣。丽江中学初中毕业后,便随兄到南京、北平读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1934年秋,他跟王西彦、余修等组织“绿州文艺社”,创办《文史》双月刊,随着抗日斗争的发展,“绿州文艺社”扩大改组成“文艺青年协会”。后经当时的“北方
其他文献
<正> 傣仂是云南省傣族中的一个较大支系,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专区的景董等地区,人口约二十五万。傣仂文学源远流长,是傣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傣仂文学既具有傣族文学的民族特点,又具有自身的地方特点。纵观傣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惊喜地看到:傣仂的古代文学辉煌璀灿,傣仂的当代文学正欣欣向荣。
<正> 关于流传在西藏高原上的故事,一直到前些年我们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除一些个别旧的或内容比较简单的小故事外,那些从现在起我们才渐渐了解的丰富的故事宝藏几乎尚未引起故事研究者们足够的注意。直到今天,如果说有人确实从这丰富多彩的神话题材中汲取了什么,那也只是些语言或民间文艺素材。因为一些双语故事集早已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然而对藏族
<正> 为振兴壮族文学的创作,由壮族作家促进会举办的首届壮族文学奖最近在南宁举行颁奖大会。这次获奖的作品,是从1987年6月15日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以来壮族作家所出版的几十部作品中评选出来的,计有长篇小说4部、长篇传记1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散文报告文学集5部、诗歌集6部。获奖作家
法理作为高于实在法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成果,其不仅是一套形式化的思维体系,更是一系列合理化的社会治理原则和实质性的理想价值追求,其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传统密切相关.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的理治思想,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最高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法理资源.理治具有治之理的多元一体性、治之道的内外合一性以及治之法的相辅相成性等多种重要特性.与法治相比,其在效力范围、运行机制、价值追求等方面的法理意蕴也更为丰富、立体、多元.深入挖掘理治中的法理,有利于补充形式法治与形式法理的不足.
<正> 古代彝族地区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昌炽之地,原始宗教祭坛提供了一块滋润萌长祭祀诗文学的沃土佳壤。彝族宗教祭司呗耄作为垄断文化的知识阶层掌握彝文字,他们以古彝文创作了大量用于祭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祀神诗、祭祖诗、送魂诗及招魂诗,大都包容在各类彝文经籍中。这些用于祭仪的诗歌在原始宗教外壳的包裹下,深藏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原始宗教仪式得以传播。本文旨在:通过祭祀诗文本特点的分析,始终把握传播——接受这一文学接受过程,从接受形态、接受背景、接受方式及接受心态四个方面来探讨彝经
<正> 赵藩的《仿元遗山论滇诗绝句六十首》,是他三十八岁时以绝句形式写的缩略云南诗史。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人,白族,字樾村,一字介菴,晚年自号石禅老人。他是民国初年一个由封建营垒走向民主主义革命的著名的政治家,曾在云南带头反对袁世凯称帝,任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军政府部的交通部长。一生著述甚丰,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十二卷,《向湖村舍诗二集》二十六卷(现存七卷,《仿元遗山论滇诗绝句六十首》即收于其中),《小鸥波馆
<正> 这是两部满族题材的中篇小说:《公主的女儿》(原载《花城》;另见同名小说集,花城出版社)、《紫墙》(《民族文学》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它们显然是一宏大系列篇章的先声,有必要统而观之。有无数怪圈现象在这里出现:《公主的女儿》中,三代公主的命运升迁起落,仿佛是走了一个大圆;与这个圆交叉重叠的是三代“驸马”的相似性圆心直线递进。其中,大红门——王爷府作为象征的喻体和历史怪圈
<正> 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困惑。中国文学界的困惑似乎更多些。例如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各种方法、各种主张的纷来沓至,就使中国作家们陷入困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经历了一个大发展阶段之后,作家们的心头也笼罩着困惑的云层。困惑是多方面的,本文想讨论的是文化撞击(文化冲突)给少数民族作家所带来的困惑以及困惑之后所做出的选择。
<正> 彝族古代诗学理论著作《彝族诗文论》经康健,王子尧、王冶新、何积全等同志的翻译整理,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汇集了彝族古代著名诗人举奢哲、阿买
<正> 在当代满族文苑里辛勤耕耘的青年作家中,很多人已经跃上文坛的高层次,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瞩目,这其中,辽宁的孙春平就是一位。自1981年发表短篇小说《一夫当关》(《青春》81年12期。后改为电影《犟小子》)崭露头角之后,他怀着庄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紧扣时代脉搏。绝无旁骛地抒写为大众所关心的主题,全方位、多侧面地勾描时代轮廓,塑造人物形象,写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他在杂花生树的文苑中高扬自己的旗帜。可以说。这位作家,也是个“犟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