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重难点例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j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化的多样性
  例1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同时又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的风情”是跨境旅游两个主要目的。领略“异国的风情”,实际上就是在感受和体验(   )
  A.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B.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C. 世界文化的趋同性
  D. 不同文化的排它性
  解析 “异国的风情”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B项符合题意。中国人跨境旅游领略“异国的风情”,不是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某些“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其他民族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不同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排除C项。
  答案 B
  点拨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传播
  例2  公元7~11世纪,大批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移民到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材料体现了(   )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古代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解析  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得到传播,这正是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
  答案 B
  点拨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是文化传播。商贸活动、文化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3  “儒家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它深刻而顽固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这表明(   )
  A. 传统文化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 儒家思想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D. 传统文化不存在历史局限性
  解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而又存在于现实中的,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和主导思想。今天,社会的主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所以C项是错误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形成,都会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这说明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故选B项。
  答案 B
  点拨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例4  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韩非子推崇法治思想,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如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其实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故②③正确。法治在不同时代的实质不同,说明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故④正确。①材料未体现,舍去。
  答案 D
  点拨 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五、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5 “给力”的词义与湖北恩施方言的“使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B、C项表述有误。“给力”成为热语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选D项。
  答案  D
  点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创新是在变革对象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创新,社会发展为文化创新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六、文化创新的途径
  例6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青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从材料对“传统文盲”的分析,显然是持反对的观点的,指出现代人出现“传统文盲”是令人痛心的,①③符合题意。②是“守旧主义”或“封闭主义”,必须反对。④表述错误。
  答案 B
  点拨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或“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要发挥人们群众的主体作用。
  
  1.2012年8月25日至29日第三届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暨2012恩施女儿会在恩施举行,女儿会上相互爱慕的男女青年通过对歌表达爱意。而每年的2月14日,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节,情人互送巧克力和鲜花,用以表达爱意。这表明( )
  A.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民族差异
  B.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C.东西方文化无法真正融合
  D.文化的相对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2.伦敦奥运会会徽以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意图表达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理念——“伦敦2012年奥运会将是所有人的奥运会、所有人的2012。” 由此可见(   )
  A.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
  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C.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D.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
  3.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走向世界与各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开设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湖北恩施州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开展一系列“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州所有中小学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些专家认为笼统地提倡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是值得商榷的。专家的观点表明(   )
  ①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赵本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的小品形象,执导、主演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走红。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他始终对农村、对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从黑土地上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精华。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来自于文化创作者的灵感
  D.物质条件差的地方也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1~5 BCCBA
其他文献
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文化领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滥觞于希腊的智者运动,复兴于文艺复兴,成熟于启蒙运动。人文精神不仅在当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在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的今天,这一知识点也成为新高考常考常新的热点,因此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领会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也是我们历史学习的应有之义。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考点和同学们在训练过程中的易错
期刊
任何一件作品总会留下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生境遇的烙印。无可否认,鉴赏诗歌必须从诗歌本身入手,从语言文字入手,从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分析,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绪或诗旨。但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诗风的变化跟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密切关系。《醉花阴》与《声声慢》即为如此。二词虽同出李清照之手,却是作者不同时期思想变化的深刻体现。  初读《醉花阴》,有种迷蒙清丽之感。虽说这首词
期刊
一、 “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希腊先哲  例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 解答本
期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跌宕起伏的情节“摇摆”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林冲形象,于层层紧“逼”中彰显人物性格发展过程,有力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情节的“摇摆”体现了林冲性格演变的复杂过程。他乡遇旧知是情节的开端。旧知李小二曾得到过林冲的救助,而此时的林冲却担心拖累李小二夫妻俩,其善良秉性可见一斑; “我因恶了高太尉……未知久后如何”,可见他此时的忍受屈辱、软弱动摇。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高俅对林冲步
期刊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以其丰富而广博的学识背景,似乎在漫不经心间,为我们梳理着古往今来关于“木叶”的种种意象。沿着他的指引,我们轻易地走进了“木叶”的殿堂。于是,我们看到了:  屈原,站在湘水之滨吟唱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低吟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失意的湘君,久盼女神而不见,与之擦肩而过的怅惘。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微波荡漾,那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恰似愁绪四溢,心事茫然的心波。黯然神伤的凄
期刊
一、折线图(或曲线图)判读  人口折线图反映人口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它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人口数量。  判读此类图,要“三看”:一看横坐标的时间尺度,二看纵坐标的人口数量,三看折线(或曲线)起伏,根据折线的形态划分人口增长阶段,总结归纳人口增长特点(人口数量多少,增长速度快慢——看折线斜率大小),分析推导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并且能够进行图图(或图文、或图表)转换。
期刊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的地形及地势特征,理解他们对该区域河流、人口、城市的影响是必须的。本文将通过对区域图的分析以及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东南亚地区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文艺学论文文本理解在2011年高考中有5套试卷均有涉及,内容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里,我们通过例题就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问题讲解。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
期刊
Kjerstin Gruys, a 29-year-old PhD student in sociology, has mastered the art of avoiding her own reflection. For months, her daily schedule began with the typical teeth brushing, but a curtain covered
期刊
A bus company is warning drivers not to call passengers “babe” in a bid to avoid lawsuits from offended women.  Brighton&Hove Buses posted warnings to drivers in its head offices after a complaint fr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