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与构造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ing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子写诗,从刘义的书页中,在东莞的某隅。他偏好故土人物、逸事,大概跟江西袁州有关的古今诗人,都要梳理一遍。没去过他的书屋,应该比一般人多。痴是必须的,据说每年购书至少万元。袁州人文和风俗,绝对是个传承的线头。这些都不表,今天只聊他的诗。第一印象是,刘义的诗歌特重视语言,扑面而来,像满树繁花缠绕或精钢构件一样,他的情绪和想法融入了语言的最小单位。由于繁花般的编织,有时候会让人忘记他在诗歌中的想法。可是不久,又回过神来将读者从语言的墙砖拉扯出来。所以,若不平心静气,坐下来,聆听他诗歌中的声音,会非常晕眩,中了语言的迷药一般迷糊。我个人觉得这还不是迷宫,而是语言的花环。他在处理一首诗时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非常见的有感而发。这就涉及了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有很多诗人讨论过一首诗如何开头,说法各有千秋,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个人倾向于刘义的做法,尽可能多思考,多去揣摩语义的线头。毕竟,汉语的表达是多向的,即使是同一个语义,用不同语言表达出来也会有天壤之别,况且,自古就有雅言与俗语之分。因此,我觉得,诗歌中恰当地使用雅言,是本分之守。刘义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反复琢磨,甚至是反复修改而成的。这不同受雇于灵感写作的抒情诗人,诸多可能性完全交付于未知的写作的过程,我想这是诗人成熟的标记之一。
  如果要概括刘义的诗歌的特点,我倾向于用“智性、思考、精心构造和醉心于技巧”这样的词,这也是我崇尚的一个形象。尤其,他诗歌中的静谧—类似于沉默的氛围,是我们多数诗人缺乏的。犹如一位处子在等待汉语的舞蹈,而最终,如愿等来了梦寐以求的那个人。
  他的许多篇目是令人着迷的,如《火包石》与《教我手艺的一位师父》。这些都是有出处和生活的诗篇。我偏爱有出处的诗篇。不光有个人经历与经验,还有思考和追问。
  刘义的身份是烧水的锅炉工,且一干就是十多年,工闲时有时间可以看书。他写过很多自己边烧锅炉边看书的诗篇。《火包石》是其中一首,这显然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火包石是什么?我猜是没烧透且烧不透的煤矸石,也就是说类似于煤但又不是煤,是煤炭中的谎言者与欺骗者,是愚石。但是它又能烧着,在煤的强大火力下被烧着烧透,火红得像金属。而刘义和他的工友们的工作就是剔除这样的冒牌货。这多么像写诗。刘义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将火包石当成一个隐喻又不全是隐喻。火包石是人,是命运,是性格,又不全是。在叙述中铺陈、想象,却克制,不浮夸,不去故意反衬和提升什么。健康的诗人并不总是在诉苦,更不是热情洋溢无底线地欢庆;健康的诗人应坦诚、真挚,无保留地说出,说出诗人的遇见、所感和立场。套用新晋诺贝尔奖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话:“我甚至爱过几次,以我厌恶的人类方式。”这句话有逼问自己的意思,也回答了为什么不能像他人一样简单地无条件地热爱。或者在今天的社会里,要说一句“爱世界,爱这里的一切”并不容易,如果有人那么说很可能是虚妄的。刘义和露易丝·格丽克这样想是诚实的,也是大多数当下社会人的想法。
  顺着这个思路,去描摹和回应世间的一切,阐释和发现生活中呈现与毁灭,而不是仅仅诋毁所谓万恶的人性。诗人(作家)并不是要享受人神共愤、人人讨伐人性之恶的快乐—那固然是很多艺术家最喜欢做的事,但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其实也凸现了艺术家的另一种恶。
  这样的艺术之恶,狂欢了几百年。所以,如何在作品中平衡思考我们的现实世界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换句话说,我们对与世界、与现实、与社会、与生活、与人生……与我们一切能感受到的,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我想刘义的《孤雁》系列作品,应是这方面有益的探讨。以我的理解,雁是群居动物,通常来说雁阵也是很美的,有无数诗人表达过这样的情境之美。孤雁,是否意味着某种独行?在诗歌上的独行、生活上的独行甚至是诗友中的独行?兼而有之的可能性大。由他的想法,大概在袁州某水域,他感受到某种渺小与孤独,于是细细描写了一方情景:“菱形的波澜过后,是方形的波澜。”对环境的处理就是对主体的处理,是孤雁这一形象所需要的。雁可以看作是他自己。波德莱尔和里尔克在处理环境时很直接,他们将自己看作腐朽环境的发现者和揭露者。当下的诗人,大概没人敢这么振聋发聩,可能介于这两者之间,沉入它或从时代而出。“你再度偏离枝柯虚捕的岸/幽灵般闪烁的翅膀,遮蔽拱桥倒塌的半圆/延迟多年的白雾浸透着羽毛的影子。”个人的生存环境永远是狭小的、逼仄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刻画我们身边最小的颤抖。我们不可能受教于每一位先知,或者先知对我们遗忘才需要我们去唤醒。“但每上一级,无穷的真理在前方都若即若离。/又经过故人以灯芯草束做的衣冠冢,/时间的转弯像真理的烟盒露出丝状的闪电/当告密者与受难者一起进入熔炉,/毁灭与摧残被赋予同一的火焰。”不知这样的引用有没有夸大?不会像火包石吧?
  回到《火包石》。就火包石而言,以我的个人经验,这是一次从容的抒写。也就是说,写这首诗之前,作者内心是笃定的,基本想法与内容已然成形。因为这是他的生活。前五行为实景描写,风格上像元诗的写法,没有任何修饰与夸大,这样的语言显然是他近十年训练的果实。“同事老潘告诉他,这是火包石/他拿起一块比较脆,硬度也不是很高/但很接近火焰快要熄灭时的颜色/仿佛火焰的骨骼,渐渐冷却/进入晚秋的况味。”这里像歌曲进入高亢的节奏,发现火包石像火焰的骨骼,这应是拒绝了想象的事实描写。事实即道德,事实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权威。我们很多诗人一直分不清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人伦之道。道德应是这个世界普适的原则/真理,就像仰面躺倒大地上的纯真、正直。道德是一種舒张、博大的存在。当诗歌有了这样的成分,句子中就不会有让人滞塞的尴尬之气,诗人也不会使用那些粉饰的句子。“秋天的冲击钻随着他的学习/准确地对准凝固的时间旋转,钻头转动的速度/搅动着光线产生一阵阵新的韵律感/这是九月中旬一个快要消逝的间山的早晨。”这几句应该涉及一首诗的结尾。结尾既有话语逻辑的讲究,也有使得诗句充分饱满的要求。也就是说,“这是九月中旬一个快要消逝的间山的早晨”,这样一个补充语实际上有将诗句的砖缝抹上石灰的严实效果。
  刘义呈现的是一位安静的写者的形象,带着自我向万物敞开心扉,像一位圣徒走向万物深处,携带着信使的语言和笔。由于他足够勤奋,敢于向各种流派的诗歌学习,使得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假以时日,他将给我们编织出更多更加精美的诗歌花环与语言构件。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传媒集团)
其他文献
“我们是新鲜!”眼前浮现出一只只新鲜可爱的柠檬,争先恐后地跳到面前作出宣告,声音响亮而让人振奋!   “我们是新鲜!”记得这是学校展厅里大学生设计作品展的主题。“亮丽,跳跃,青涩,惊喜,不顾一切,我们就是新鲜,我们的到来为创意产业的土壤注入最新鲜的活力”。这也许是对当下创意种子们最生动的概括。  一、问题的缘起  如今,“创意产业”已被人们熟知,就拿上海这一个创意产业相对开发较早的城市来说,已
期刊
赵斌博士自2014年在中山大学攻读以来,主要从事时空叙事学、文人日记等专业研究,《中国近现代小说中的时间问题研究》是赵斌博士第一部专著,也是他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完成的最新学术成果。  《中国近现代小说中的时间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版)出版以来,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山大学张均教授为该书所作序言《以时间为方法》在《文艺报》公开发表,然后被中国作家网等多家
期刊
杜鹃飞来又为何飞走  请理解我,总想弄清楚杜鹃飞来又为何飞走  很多天没有听到她的歌声  是否三月的恋情让她心烦意乱  上个星期,偶尔去乡下  看见田野上空群鸟飞舞,杜鹃就在其中  从禾苗茂盛的场景,我悄悄地退下  看见她,就好像看见过去的恋人  借助玉米的忧伤  我曾想  要是我知道我的未来真好  请跟我来—  一个声音引导我来到田野  我把目光投在一只翠鸟身上  它的身重不足以让玉米秆下沉  
期刊
初识昂桦,是在2020年夏天。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几位在南昌的文友找机会小聚,席间见到待人诚恳、热情率真但又内敛克制的昂桦。认识之后,才知道我们两个人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共同生活了几十年。我们都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在那度过童年,地理上相距很近,而且在历史上曾经是同一个县。这样说起来,我们还有同乡之谊,加上两人年纪也相近,性情也相投,交往自然就多起来,不长的时间里两人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人与人之间
期刊
脱口秀作为当下青年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综合了语言、声音和表演艺术,它的叙事将符号关系中传统的能指与所指打乱。脱口秀演员经验的口头表演,完成关于主体自身成长和遭遇的叙事,利用语言符号缝隙间的相似性和相邻性,以自嘲、自黑、互怼、吐槽等方式达到幽默和喜剧的叙事效果。传统语境中的严肃语言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秩序不断被瓦解与重构。看似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脱口秀表演实际的最终指向是媒介和数字建构的市场。以调
期刊
导语:消费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出现的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已经逐渐在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化消费特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粉丝的消费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三篇文章以粉丝文化消费当中的“嗑cp”现象为切入点,分别聚焦于粉丝文化消费的叙事架构、符号学解读和审美困境三个方面。“cp粉”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参与到符号意义的生产当中,同被消费物之间建立联系,他们在“嗑cp”的过程
期刊
主持人语:我们总是习惯以十年为单位作为观察现实和历史的时间段,借此可以较为从容地回顾过去的经验,也可以充分地展望未来。新世纪文学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对于这过去的二十年,我们既迎來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样,也承受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巨大压力。如此种种,都使得这过去的二十年并不平凡。作为时代社会情绪折射的文学表象,虽没有太过炫目的思潮变迁,可圈可点之处却并不在少数。其有益的经验甚或
期刊
百年来,红土地上无数志士仁人为着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前赴后继、鞠躬尽瘁。由是,在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江西戏剧界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陆续推出了多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红色戏剧,以饱满的热情、多样的形式向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致敬。  民族歌剧《山茶花开》:人民性抒写的诗意探索  由傅勇凡导演、步川编剧、江西文演集团出品、江西省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
期刊
“生态文学”是一个合成词,包括“生态”与“文学”两个部分。从关系上看,前者起着修饰及限定作用,后者则显示了其“本质”,即文学属性。然而,从创作实绩来看,大量生态文学作品却压倒性地突出生态主题,而忽略了对其文学性的探索。生态文学变成了书写生态,变成了传达生态主义及生态思想的载体。中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毫无避讳地讲道:“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但生态文学的使命和功能要求,生态文学必须主题先行。
期刊
我很喜欢随笔集《河远近 水深浅》(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书名中那种独特的人生况味与沧桑感。这个书名,本是作者周文先生一篇近六万字长篇随笔的题目。那篇随笔讲述的正是一个家族的命运、一个时代的历史。  坦率地说,此前读周文先生的文字并不多。近年来陆续读到他的随笔,其文字从容而有着动人的个性,特别是近期在微信群里广为传播的多篇记人随笔,都是情感聚焦之作,绝非应景文章。这一次,承周文先生信任,将刚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