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现存的所谓明清胜迹,有相当一部分是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之所以要重建,是因为原址已毁于太平天国之役。从这一毁一建中可以看出,建筑形式,或许要算时代文化中最后成形也最难变异的因素了。
而若排除政治因素导致的视而不见,我们就不能不承认,20世纪上半叶惨淡经营的结果,是在“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旧南京上,崛起了一个新南京。直到20世纪90年代,南京城内最富于时代特色的建筑,仍然要数这一批现代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堪称“民国建筑博物馆”。
纵观南京现代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在南京早期现代建筑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作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肇端,所模仿的却多为西方古典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形式。
这自然与当时欧美正受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分不开,不过,中国知识分子意识深处的崇古思想,显然也是起了作用的。中国人特别是文化人,长期以来是以古为美的,即使必得接受外国的东西,外国的“古”也比外国的“今”更易得到认同。
坐落在南京湖南路上的江苏咨议局大厦,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由中国建筑师按现代方式设计建造的新型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受瞩目的建筑之一。整幢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平面、立面均呈三段式,使人联想起法国卢浮宫的建筑特点。室内装修也体现了西洋建筑的风格。但是在诸多细部处理和材料的运用上,则又表现出中国传统的特点。尤其在外观的色调处理上,以青红砖镶嵌作为墙身主调,以混合沙浆的灰调作为陪衬,再加上屋顶镀锌铁皮的鲜艳色彩,构图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传统特色。
南京早期现代建筑中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创办的东南大学,主要采用的是西洋古典建筑式样,而外国人创办的金陵大学,却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为基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金陵大学,前身是汇文书院,始建于1888年,其主要建筑就是清一色美国殖民期建筑风格。然而,19、20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的“灭洋”运动和强烈的反侵略反殖民情绪,使美国传教士意识到,他们按照纯粹西洋方式建造“国中之国”,只会激起中国人民更大的反感,对于他们的文化布道有弊无利。因此,在1910年兴建金陵大学新校舍时,便改用了正宗的清朝宫殿式建筑形式,希望中国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空间中能更容易接受西方教化。
当然,美国人的让步还不止于此,他们不得不放松了最初严格的英语教学方式,而改用了以汉语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校内最初完全西化的宗教组织,也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国帮会特色的组织。应该说,金陵大学建筑形式的演化,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是很值得近现代史研究者去下一些工夫的。
东南大学的建筑演变,却反映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历程。它的前身三江师范校园内,还有一些传统风格的建筑,到1921年成立东南大学时,不仅全盘摹仿了美国的教育体制,而且在校园建筑上,也以欧美大学的格局为样板,大规模地建造西洋古典式建筑。主持者正是以这种方式,表示了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宗旨的扬弃,转而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尽管其在新旧文化变革、中西文化交流上的认识未必透彻,但目的性十分明确,就是要为中国的国富民强培养急需的人才。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建筑样式的选择,往往包涵着远超出建筑本身的意义。
建筑代表作:江苏咨议局大厦、扬子饭店、太平南路圣保罗堂、石鼓路天主教堂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
当时正值西方建筑的蓬勃发展阶段,各种崭新的设计思潮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建筑形式,世界建筑风貌可谓日新月异;这种状态,也随着一批学有所成的中国留学生的归国而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风貌。然而,建筑样式的选择并不是由单纯的艺术或技术因素决定的,惯性强大的社会审美观,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更能左右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结果,在商业建筑普遍追求西洋风格的同时,南京又出现了一系列保持着中国传统宫殿式样的“大屋顶”官方行政建筑。
与此同时,达官贵人们的住宅,则都趋向于轻松灵活,依照主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古今中外,荟萃一堂,颇有特色。在市区环境较好的地段,也散布着不少富有建筑特色的小别墅。这些地方的建筑格局,与南京城南的古旧民居之间,相距何止千年!
20世纪30年代仿古建筑中的一个特例,是中央博物院(现南京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在南京近现代仿古建筑中,要数它的建筑风格最为古老,因为它模仿的是辽式殿宇建筑。
辽式建筑是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在中国北方地区形成的一种建筑式样,它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造型雄浑质朴;屋面坡度较为平缓,且檐部微微上翘,形成自然生动的曲面,如鸟的羽翅向外延展,使庞大的块面产生出轻快飞腾之感。这种风格,无论艺术上还是技术上,都比明清以来的宫殿式建筑更具有优越性。
1936年,中央博物院聘请梁思成、刘敦桢为建筑顾问,公开征求设计图案,经评选,采用了兴业建筑事务所徐敬直、李惠伯为未来中央博物院画下的蓝图。
令人心痛的是,这一经典建筑居然在最近的扩建改造中被拆除。
建筑代表作:江中山东路的励志社建筑群(现钟山宾馆)、中山陵园区内小红山的“美龄宫”、鸡鸣寺下的国民政府考试院(现南京市政府大院)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大批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成长,使中国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作品,通常被称做“新民族形式”,或“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它为南京的建筑文化增添了最富光彩的亮色。
新民族形式建筑超越了盲目的复古与简单的模仿,较好解决了传统建筑与现代技术、材料、功能的矛盾,既有现代气息又具传统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全国的时尚。
中山陵音乐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也是设计者杨廷宝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之一。设计者以现代钢筋混凝土模拟古希腊石结构建筑的效果,只是以大片草坪代替了古希腊的石阶,更显得淳朴自然。同时,结合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灵活布置了曲池莲花、花架青藤等内容;细部装饰亦采用了传统造型手法,如舞台照壁底部的宫殿式石构须弥座,顶部的云纹图案等,不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追求,而且显示出设计者在建筑与自然和谐呼应上的高度感受力。
建筑代表作:鼓楼附近的外交部大楼、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长江路国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馆、解放路口的中央医院主楼、南京体育学院内的中央体育场、新街口大华大剧院
而若排除政治因素导致的视而不见,我们就不能不承认,20世纪上半叶惨淡经营的结果,是在“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旧南京上,崛起了一个新南京。直到20世纪90年代,南京城内最富于时代特色的建筑,仍然要数这一批现代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堪称“民国建筑博物馆”。
纵观南京现代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中国建筑“现代化”的肇端
在南京早期现代建筑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作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肇端,所模仿的却多为西方古典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形式。
这自然与当时欧美正受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分不开,不过,中国知识分子意识深处的崇古思想,显然也是起了作用的。中国人特别是文化人,长期以来是以古为美的,即使必得接受外国的东西,外国的“古”也比外国的“今”更易得到认同。
坐落在南京湖南路上的江苏咨议局大厦,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由中国建筑师按现代方式设计建造的新型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受瞩目的建筑之一。整幢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平面、立面均呈三段式,使人联想起法国卢浮宫的建筑特点。室内装修也体现了西洋建筑的风格。但是在诸多细部处理和材料的运用上,则又表现出中国传统的特点。尤其在外观的色调处理上,以青红砖镶嵌作为墙身主调,以混合沙浆的灰调作为陪衬,再加上屋顶镀锌铁皮的鲜艳色彩,构图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传统特色。
南京早期现代建筑中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创办的东南大学,主要采用的是西洋古典建筑式样,而外国人创办的金陵大学,却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为基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金陵大学,前身是汇文书院,始建于1888年,其主要建筑就是清一色美国殖民期建筑风格。然而,19、20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的“灭洋”运动和强烈的反侵略反殖民情绪,使美国传教士意识到,他们按照纯粹西洋方式建造“国中之国”,只会激起中国人民更大的反感,对于他们的文化布道有弊无利。因此,在1910年兴建金陵大学新校舍时,便改用了正宗的清朝宫殿式建筑形式,希望中国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空间中能更容易接受西方教化。
当然,美国人的让步还不止于此,他们不得不放松了最初严格的英语教学方式,而改用了以汉语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校内最初完全西化的宗教组织,也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国帮会特色的组织。应该说,金陵大学建筑形式的演化,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是很值得近现代史研究者去下一些工夫的。
东南大学的建筑演变,却反映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历程。它的前身三江师范校园内,还有一些传统风格的建筑,到1921年成立东南大学时,不仅全盘摹仿了美国的教育体制,而且在校园建筑上,也以欧美大学的格局为样板,大规模地建造西洋古典式建筑。主持者正是以这种方式,表示了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宗旨的扬弃,转而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尽管其在新旧文化变革、中西文化交流上的认识未必透彻,但目的性十分明确,就是要为中国的国富民强培养急需的人才。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建筑样式的选择,往往包涵着远超出建筑本身的意义。”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建筑样式的选择,往往包涵着远超出建筑本身的意义。
建筑代表作:江苏咨议局大厦、扬子饭店、太平南路圣保罗堂、石鼓路天主教堂
建筑艺术与审美观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
当时正值西方建筑的蓬勃发展阶段,各种崭新的设计思潮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建筑形式,世界建筑风貌可谓日新月异;这种状态,也随着一批学有所成的中国留学生的归国而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风貌。然而,建筑样式的选择并不是由单纯的艺术或技术因素决定的,惯性强大的社会审美观,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更能左右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结果,在商业建筑普遍追求西洋风格的同时,南京又出现了一系列保持着中国传统宫殿式样的“大屋顶”官方行政建筑。
与此同时,达官贵人们的住宅,则都趋向于轻松灵活,依照主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古今中外,荟萃一堂,颇有特色。在市区环境较好的地段,也散布着不少富有建筑特色的小别墅。这些地方的建筑格局,与南京城南的古旧民居之间,相距何止千年!
20世纪30年代仿古建筑中的一个特例,是中央博物院(现南京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在南京近现代仿古建筑中,要数它的建筑风格最为古老,因为它模仿的是辽式殿宇建筑。
辽式建筑是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在中国北方地区形成的一种建筑式样,它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造型雄浑质朴;屋面坡度较为平缓,且檐部微微上翘,形成自然生动的曲面,如鸟的羽翅向外延展,使庞大的块面产生出轻快飞腾之感。这种风格,无论艺术上还是技术上,都比明清以来的宫殿式建筑更具有优越性。
1936年,中央博物院聘请梁思成、刘敦桢为建筑顾问,公开征求设计图案,经评选,采用了兴业建筑事务所徐敬直、李惠伯为未来中央博物院画下的蓝图。
令人心痛的是,这一经典建筑居然在最近的扩建改造中被拆除。
建筑代表作:江中山东路的励志社建筑群(现钟山宾馆)、中山陵园区内小红山的“美龄宫”、鸡鸣寺下的国民政府考试院(现南京市政府大院)
影响全国的时尚风格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大批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成长,使中国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作品,通常被称做“新民族形式”,或“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它为南京的建筑文化增添了最富光彩的亮色。
新民族形式建筑超越了盲目的复古与简单的模仿,较好解决了传统建筑与现代技术、材料、功能的矛盾,既有现代气息又具传统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全国的时尚。
中山陵音乐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也是设计者杨廷宝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之一。设计者以现代钢筋混凝土模拟古希腊石结构建筑的效果,只是以大片草坪代替了古希腊的石阶,更显得淳朴自然。同时,结合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灵活布置了曲池莲花、花架青藤等内容;细部装饰亦采用了传统造型手法,如舞台照壁底部的宫殿式石构须弥座,顶部的云纹图案等,不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追求,而且显示出设计者在建筑与自然和谐呼应上的高度感受力。
建筑代表作:鼓楼附近的外交部大楼、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长江路国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馆、解放路口的中央医院主楼、南京体育学院内的中央体育场、新街口大华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