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油价重新落回“地面”,为十年油价机制改革带来“最后一个机会”
随着今年下半年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机会似乎重新出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57,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57,下称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并不期望石油价格越涨越高,而是更乐于见到油价的下降。2007年10月21日,他曾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当国际油价进入75美元/桶时,中石油的炼油业务将进入健康水平。
这是过去一年多来,中石油给予资本市场不多的带有一丝希望的消息。受困于中国成品油价格政策,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石油公司,在油价创下新高纪录时,却必须承受炼油业务的亏损。
10月16日,纽约和伦敦两地市场原油期货双双跌破70美元/桶,较7月145美元/桶的历史高点下挫逾50%。自2007年8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回调至这一价位。这给中石油带来了喘息之机,也给中国的油价改革带来了机会。
1998年6月,中国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十年间,呼吁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官员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要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然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一直举步维艰。随着今年下半年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这样的机会似乎重新出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告诉《财经》记者,国际油价已进入熊市,“中国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则称,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是最后一个机会”。
十年油价改革
作为国内惟一具有原油经营资质的非国有贸易公司,中艺华海进出口有限公司(下称中艺华海)每年按照商务部发放的配额进口原油。2008年,该公司原油进口配额为52万吨,而且该公司将进口计划都安排在下半年,避开了上半年110美元/桶的高油价。
“这只是一个巧合。”10月21日,中艺华海进出口部总经理孙潭告诉《财经》记者,与许多其他国内民营油企一样,中艺华海关注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亦盼望着国内石油市场的开放。寄望于今年政府放开国内石油市场,中艺华海上半年一直在积极与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可以直接将进口原油售给炼油企业,可是这一愿望目前看来可能落空。
孙潭等待的时间还太短,中国的油价接轨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
1998年6月,当时的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称国家计委)发布《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
方案规定,原油交易结算价格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协商确定,而汽油、柴油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由两大公司在上下5%的浮动范围内制定汽柴油的零售价格。
“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邓郁松说。作为国研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曾参与了油价改革方案研究。
2001年10月,国家计委进一步下发《关于完善石油价格机制接轨办法及调整成品油价格机制的通知》,国内成品油价格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制定汽柴油零售中准价;国内石油公司在该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汽柴油的零售价,并以不少于零售价5%的折扣制定批发价。中准价在各省有所不同,当国际油价波动幅度超过8%时,发改委将进行调价。
然而,自2005年7月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跟随国际油价上涨,导致与原油价格出现严重倒挂。
当时,中国进口石油超过国内石油消费量40%以上,已经无法逃避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对国内石油市场和价格的影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的滞后性,造成流通环节存在的反调节和逆向调节的作用,走私和“油荒”交替出现。
邓郁松说,在2004年下半年之前,上述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是比较严格执行的;在此后的时间里,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家出于对有关行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心,定价机制并没有被严格执行。
2006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维持65美元/桶左右,国内加工后销售价格只相当于原油每桶约43美元/桶。
当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第一次从制度上建立了补贴机制和价格联动机制, 主要包括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主要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以及石油企业涨价收入财政调节机制等四个配套机制。
在出台该方案时,发改委官员表示,为减轻油价过快上涨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放缓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力度和节奏。
据邓郁松的研究,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有在2007年上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是相对偏高的,除此之外都是偏低的。
牛犁认为,国内成品油价格管控之下,造成资源价格扭曲,节能减排效果差,市场供应问题层出不穷,“油荒”愈演愈烈,在这些形势所迫之下,成品油价格必须放开。
发改委官员亦承认,在成品油价格调与不调之间出现了两难:一方面,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上调,炼油企业亏损,生产难以为继,地方炼厂停产现象持续增加,市场供应不能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成品油价格的多次上调,已给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带来很大压力。
就在这种煎熬中,石油市场经历了持续六年之久的一轮牛市,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从2003年的30美元/桶左右,上涨到2008年7月的130美元/桶以上。直到美国金融危机出现,石油价格才开始掉头向下,跌至70美元/桶左右。
错过的机会
“错过的机会不用再去想了,关键是如何把握眼前的机会。”邓郁松说,国内能源需求增幅放缓的势头已有所
显现,下半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速回落明显。以8月为例,中国的火电发电量增速仅为1.8%,而去年同期增速为13%-14%,“这表明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受到了影响。”
不过,邓郁松提醒,石油需求会随收入上升而快速上升,但经济放缓、收入下降时,相对于上升速度,石油需求回落速度相对缓慢。
中石油内部人士亦告诉《财经》记者,石油需求放缓趋势已经在柴油方面有明显反映,但未来中国石油需求增速会下降,绝对量并不会下降。
牛犁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全球经济急剧收缩,能源需求下降,导致石油价格进行调整。“像目前全球经济周期进行深度调整的时期,是不多见的,应该把握这次机会。”
不过,他对改革并不乐观。缺乏市场竞争主体、监管体系的不成熟以及多头管理,是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主要障碍。
目前,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不充分,成品油市场仍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格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国企能源企业很难参与,几乎起不到作用,市场竞争主体仍有待于政府培育。这也是邓郁松所说的“老问题”。
“政府对民营企业打压得太厉害,根本谈不上扶持。”牛犁解释说,在2006年年底商务部出台《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之前,80%的民营油企都是“黑户”,在地方政府默认的夹缝中“违规经营”。因此,中国国内没有形成相对有竞争力的市场体系,“这是小蚂蚁和大象的竞争。”
孙潭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非国有油企一直期盼着国内石油市场的真正放开,企业可以自主经营原油。目前,非国营贸易公司虽拥有原油进口配额,并不能自行运作。
中艺华海进口原油后,只能根据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的排产计划,将进口原油卖给两家公司,不能将原油卖给两大公司以外的地方炼厂。“中艺华海只是代理商,把配额卖给两大公司。”孙潭说道。
孙潭对年内进行油价机制改革也不乐观。他认为,来自于两大石油公司和国家的阻力很大,石油行业是垄断利润,如果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会使成品油价格更加透明,并且会从两大公司那里分一大杯羹。
“今年是不会有结果了,只能看明年政府的步子是否会迈大一些。”一直在和发改委、商务部保持密切沟通的孙潭无可奈何地说。
果然,来自中国石油内部的声音称,现在马上进行油价“接轨”,对于前三个季度承担巨大亏损的炼油企业“不太公正”。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07年至今,国内国际油价倒挂了20个月之久,目前刚出现好转,希望能将国内目前的成品油价格维持一段时期,以弥补其亏损。
这位中石油管理人士也承认,这段时期不宜过长,否则国内的进口走私成品油会大量增加。“只要国际油价能在每桶70美元-80美元的价位维持20天左右,年内国家进行改革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推进油价改革的同时,中国尚不成熟的监管体系是另外一个障碍。牛犁认为,以管价格为主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一旦将批发零售、炼化环节等市场完全放开,目前的监管方式恐怕还无法应对,政府并未在放开市场方面做好准备。油价放开后,一时油价剧烈波动,将对农业和交通业带来强大的冲击。
牛犁认为,目前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大部制改革,改变现在能源多头管理局面。发改委价格司主管价格,商务部主管市场,国家能源局是行业主管部门,“谁都在管,谁都没有集中力量去做。”■
随着今年下半年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机会似乎重新出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57,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57,下称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并不期望石油价格越涨越高,而是更乐于见到油价的下降。2007年10月21日,他曾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当国际油价进入75美元/桶时,中石油的炼油业务将进入健康水平。
这是过去一年多来,中石油给予资本市场不多的带有一丝希望的消息。受困于中国成品油价格政策,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石油公司,在油价创下新高纪录时,却必须承受炼油业务的亏损。
10月16日,纽约和伦敦两地市场原油期货双双跌破70美元/桶,较7月145美元/桶的历史高点下挫逾50%。自2007年8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回调至这一价位。这给中石油带来了喘息之机,也给中国的油价改革带来了机会。
1998年6月,中国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十年间,呼吁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官员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要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然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一直举步维艰。随着今年下半年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这样的机会似乎重新出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告诉《财经》记者,国际油价已进入熊市,“中国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则称,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是最后一个机会”。
十年油价改革
作为国内惟一具有原油经营资质的非国有贸易公司,中艺华海进出口有限公司(下称中艺华海)每年按照商务部发放的配额进口原油。2008年,该公司原油进口配额为52万吨,而且该公司将进口计划都安排在下半年,避开了上半年110美元/桶的高油价。
“这只是一个巧合。”10月21日,中艺华海进出口部总经理孙潭告诉《财经》记者,与许多其他国内民营油企一样,中艺华海关注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亦盼望着国内石油市场的开放。寄望于今年政府放开国内石油市场,中艺华海上半年一直在积极与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可以直接将进口原油售给炼油企业,可是这一愿望目前看来可能落空。
孙潭等待的时间还太短,中国的油价接轨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
1998年6月,当时的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称国家计委)发布《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
方案规定,原油交易结算价格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协商确定,而汽油、柴油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由两大公司在上下5%的浮动范围内制定汽柴油的零售价格。
“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邓郁松说。作为国研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曾参与了油价改革方案研究。
2001年10月,国家计委进一步下发《关于完善石油价格机制接轨办法及调整成品油价格机制的通知》,国内成品油价格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制定汽柴油零售中准价;国内石油公司在该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汽柴油的零售价,并以不少于零售价5%的折扣制定批发价。中准价在各省有所不同,当国际油价波动幅度超过8%时,发改委将进行调价。
然而,自2005年7月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跟随国际油价上涨,导致与原油价格出现严重倒挂。
当时,中国进口石油超过国内石油消费量40%以上,已经无法逃避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对国内石油市场和价格的影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的滞后性,造成流通环节存在的反调节和逆向调节的作用,走私和“油荒”交替出现。
邓郁松说,在2004年下半年之前,上述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是比较严格执行的;在此后的时间里,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家出于对有关行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心,定价机制并没有被严格执行。
2006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维持65美元/桶左右,国内加工后销售价格只相当于原油每桶约43美元/桶。
当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第一次从制度上建立了补贴机制和价格联动机制, 主要包括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主要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以及石油企业涨价收入财政调节机制等四个配套机制。
在出台该方案时,发改委官员表示,为减轻油价过快上涨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放缓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力度和节奏。
据邓郁松的研究,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有在2007年上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是相对偏高的,除此之外都是偏低的。
牛犁认为,国内成品油价格管控之下,造成资源价格扭曲,节能减排效果差,市场供应问题层出不穷,“油荒”愈演愈烈,在这些形势所迫之下,成品油价格必须放开。
发改委官员亦承认,在成品油价格调与不调之间出现了两难:一方面,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上调,炼油企业亏损,生产难以为继,地方炼厂停产现象持续增加,市场供应不能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成品油价格的多次上调,已给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带来很大压力。
就在这种煎熬中,石油市场经历了持续六年之久的一轮牛市,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从2003年的30美元/桶左右,上涨到2008年7月的130美元/桶以上。直到美国金融危机出现,石油价格才开始掉头向下,跌至70美元/桶左右。
错过的机会
“错过的机会不用再去想了,关键是如何把握眼前的机会。”邓郁松说,国内能源需求增幅放缓的势头已有所
显现,下半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速回落明显。以8月为例,中国的火电发电量增速仅为1.8%,而去年同期增速为13%-14%,“这表明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受到了影响。”
不过,邓郁松提醒,石油需求会随收入上升而快速上升,但经济放缓、收入下降时,相对于上升速度,石油需求回落速度相对缓慢。
中石油内部人士亦告诉《财经》记者,石油需求放缓趋势已经在柴油方面有明显反映,但未来中国石油需求增速会下降,绝对量并不会下降。
牛犁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全球经济急剧收缩,能源需求下降,导致石油价格进行调整。“像目前全球经济周期进行深度调整的时期,是不多见的,应该把握这次机会。”
不过,他对改革并不乐观。缺乏市场竞争主体、监管体系的不成熟以及多头管理,是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主要障碍。
目前,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不充分,成品油市场仍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格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国企能源企业很难参与,几乎起不到作用,市场竞争主体仍有待于政府培育。这也是邓郁松所说的“老问题”。
“政府对民营企业打压得太厉害,根本谈不上扶持。”牛犁解释说,在2006年年底商务部出台《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之前,80%的民营油企都是“黑户”,在地方政府默认的夹缝中“违规经营”。因此,中国国内没有形成相对有竞争力的市场体系,“这是小蚂蚁和大象的竞争。”
孙潭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非国有油企一直期盼着国内石油市场的真正放开,企业可以自主经营原油。目前,非国营贸易公司虽拥有原油进口配额,并不能自行运作。
中艺华海进口原油后,只能根据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的排产计划,将进口原油卖给两家公司,不能将原油卖给两大公司以外的地方炼厂。“中艺华海只是代理商,把配额卖给两大公司。”孙潭说道。
孙潭对年内进行油价机制改革也不乐观。他认为,来自于两大石油公司和国家的阻力很大,石油行业是垄断利润,如果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会使成品油价格更加透明,并且会从两大公司那里分一大杯羹。
“今年是不会有结果了,只能看明年政府的步子是否会迈大一些。”一直在和发改委、商务部保持密切沟通的孙潭无可奈何地说。
果然,来自中国石油内部的声音称,现在马上进行油价“接轨”,对于前三个季度承担巨大亏损的炼油企业“不太公正”。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07年至今,国内国际油价倒挂了20个月之久,目前刚出现好转,希望能将国内目前的成品油价格维持一段时期,以弥补其亏损。
这位中石油管理人士也承认,这段时期不宜过长,否则国内的进口走私成品油会大量增加。“只要国际油价能在每桶70美元-80美元的价位维持20天左右,年内国家进行改革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推进油价改革的同时,中国尚不成熟的监管体系是另外一个障碍。牛犁认为,以管价格为主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一旦将批发零售、炼化环节等市场完全放开,目前的监管方式恐怕还无法应对,政府并未在放开市场方面做好准备。油价放开后,一时油价剧烈波动,将对农业和交通业带来强大的冲击。
牛犁认为,目前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大部制改革,改变现在能源多头管理局面。发改委价格司主管价格,商务部主管市场,国家能源局是行业主管部门,“谁都在管,谁都没有集中力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