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具有渲染气氛、酝酿情绪、渗透主题的作用。有效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促进学生的情绪高涨,使学生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结合自身教学谈谈有效导入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上,特别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每年都召开学生运动会,运动会上,运动健将们生龙活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家喜欢运动会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学生纷纷回答)对了,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比赛的情况吧!(计算机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几个小动物参加?
……
这样,从学校运动会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这样的导入是有效的,并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讲述故事,有效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交流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橡粟。几年后,老人的经济状况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从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橡粟,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橡粟,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看到这一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橡粟已经由三个变为四个橡粟,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这个故事叫《朝三暮四》,故事中养猴人是怎样用数学智慧斗赢群猴的呢?
生:橡粟的总数没有变化,都是7个,只是早晚分配的数变化了。
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故事中发现规律,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加法交换律。这样的有效导入,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以旧引新,有效导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前后知识环环相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学时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拿出来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一段“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火焰山下是又饥又渴。猪八戒主动说:“师傅,我和大师兄去化缘。”悟空和八戒化缘路上遇到一位卖西瓜的老爷爷,望着圆滚滚的西瓜,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西瓜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西瓜,说:“四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老爷爷又拿出一个西瓜问:“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然后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导入法不止这四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恰当的有效导入环节,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罗 艳)
一、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上,特别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每年都召开学生运动会,运动会上,运动健将们生龙活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家喜欢运动会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学生纷纷回答)对了,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比赛的情况吧!(计算机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几个小动物参加?
……
这样,从学校运动会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这样的导入是有效的,并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讲述故事,有效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交流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橡粟。几年后,老人的经济状况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从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橡粟,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橡粟,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看到这一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橡粟已经由三个变为四个橡粟,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这个故事叫《朝三暮四》,故事中养猴人是怎样用数学智慧斗赢群猴的呢?
生:橡粟的总数没有变化,都是7个,只是早晚分配的数变化了。
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故事中发现规律,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加法交换律。这样的有效导入,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以旧引新,有效导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前后知识环环相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学时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拿出来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一段“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火焰山下是又饥又渴。猪八戒主动说:“师傅,我和大师兄去化缘。”悟空和八戒化缘路上遇到一位卖西瓜的老爷爷,望着圆滚滚的西瓜,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西瓜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西瓜,说:“四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老爷爷又拿出一个西瓜问:“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然后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导入法不止这四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恰当的有效导入环节,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