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手机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ki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告知爸妈自己怀孕十周半的时候,他们喜得合不拢嘴、语无伦次,又想谁都不告诉,又想马上告诉所有人。我远在他乡,万里之外,早就打算好了自己解决,所以这事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影响,但爸妈老来得到要添外孙的消息,激动得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出点什么改变一下,才對得起马上要到来的小宝宝。忙乱中我妈忽然说:“这下我也要换个大屏幕手机,别的老太太老是给我看小孩照片,这下咱也有了!”我想:宝宝还没出世,已经成功让他姥姥产生了换手机的愿望,连我这独一无二的亲生女儿一直都没能做到,婴儿真是太厉害了。
  直到宝宝出生以前,我妈一直用着一个“老年手机”:小,轻,显示屏不大但是字号特别大,按键大而结实,铃声震耳欲聋。在购物袋或外套口袋里连振带响,几乎能借着振动的力量跳出来让主人发现它。这个小手机收短信也挺方便,至于发短信,我妈反正也从来不长篇大论。
  老年手机超长待机,一星期充一次电足够;掉在地上自己能弹起来,屏幕根本摔不坏。可以说这个手机真的是很方便老年人使用,除了不能晒孙辈的照片。但是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我妈这样对电子产品不感兴趣的人,也终于起心换下忠实的旧物,拿起大屏幕智能手机。有了大屏幕智能手机,就无可避免地有了支付宝、微信、视频播放小程序和无数的表情包。最重要的是外孙一生下来就可以大量接收他的照片,外孙来姥姥家的时候使劲拍照录视频。
  我妈欣然地接受了这个技术革命,并且迅速掌握了出门买菜不带钱包的技能。现在我带着自己的配偶孩子回娘家,偶然出去吃饭或者逛街,四个人一掏手机,壁纸屏保都是宝宝,只是成长阶段不同。我爸的最贴近宝宝的真实年龄,因为他没事儿就换壁纸屏保,不厌其烦。配偶说:好像来自婴儿星球的外星人占领了地球,迅速接管所有通信频道,入侵了所有人的手机发布消息。
  在家属院里,跟我妈年纪差不多的老头老太太们,如果忽然让他们掏出手机展示一下屏保,估计十个里有九个都是第三代的照片。反过来说,因为有了第三代所以心甘情愿地拥抱智能手机,我妈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吕志军荐自《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文献
1  我第一次感知死亡,大概是在十岁,当时是我爸胃出血,据说便血一盆盆,我没见着,是亲戚带我去的医院。那会我已经有好几天没见到我爸妈了,我天天在外婆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住。  我见到我妈,我妈就红着眼跟我说: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单。  我也不知道那是啥,看我妈好像眼睛都肿了,我心里也跟着很慌。  我跑到我爸的病床前,我爸流着眼泪问得直接:爸爸要是走了,你会不会想爸爸?  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是爸爸走了,
期刊
我有一个群,只有三个人。  我们并不是有特别多投机话的朋友,但偏偏就建了一个群。  每个人都有很多群。因为公司一个新项目,有一天我被拉进了十几个群,终于意识到微信就像金角大王的瓶子,人生、灵魂、时间统统被吸进去。  我对群没恶意,群对我也没恶意。惯用的做法是屏蔽群消息,不然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手机。有人问如果错过重要的消息怎么办,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消息能错过你而进行,表示你并不重要。如果一个消息
期刊
最近经常和朋友聊起有关天赋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最不讲道理的东西就是天赋了,小时候上美术课,有同学半节课就能完美复刻书本上的绘画,还青出于蓝胜于蓝,我认认真真琢磨半天,反复打草稿,最后画出了一个四不像。  中考为了体育加试,我每天都提早一个小时,天不亮就起床去学校练习跳远和实心球,结果不敌朋友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地一跳和一抛。  同样面对一道新奇困难的数学题,我绞尽脑汁没有思路,而班上有同学扫一眼题
期刊
在很多人为花粉症而烦恼的那段时间,有一天,与我住在一起的同伴和我说:“昨晚鼻子堵塞不通,直到半夜才睡着。”而我当时的回答是:“哎呀,你有没有好好吃药呀?”  与她分别后,我反省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有对她说“一定很难受吧”这句话。  我之所以会有这番反省,是因为我依然记得很久之前有个人和我讲的故事。据他说,他曾因在住院期间连续好几天失眠而向他的主治医生诉苦。而主治医生的回答是:“要是这样,就增加药量,或
期刊
40多年前,我在一所佛教学院担任教师职务。  当时我年纪虽轻,由于教书的缘故,受到一些老人家的尊重与爱护。他们常在我下课的时候,送来一碗面、一个面包等食物,让我吃。  佛教学院里的学生目睹此景,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认为做老师真是风光。  一个早晨,有一名学生正在扫地,看到我从旁经过。他忽然停下手里的动作,上前对我说道:“老师,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好啊!你讲。”  “为什么每天都有老人家送面
期刊
安倍会见原麻风病人家属,多次鞠躬说“对不起”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通过来自口鼻的飞沫传播,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在古代,麻风病患者普遍会遭受社会的歧视,欧洲曾经将麻风病患者烧死或者活埋。在日本,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麻风病患者会选择隐居山林,直到孤独地病死。  明治末年,日本全国有3万多麻风病患。为了根除麻风病这个国家“耻辱”,日本政府于1907年制定了《癞预防相关事宜》的法律,强
期刊
大家好,我是何冲,曾经是一名职业跳水运动员,是跳水界第一个获得世界“大满贯”的男子跳板选手。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成长故事。  我跟着外婆在农村长大,父母一直在城里打工。在我6岁那年,我和弟弟妹妹跟着父母来到城里。一家5口人住在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这也是我出生后第一次跟父母一起生活。可能是因为天赋的关系,没多久我就被选到了跳水队。领导跟我的父母说,参加跳水队可以减免费用,所以我和弟弟妹妹都
期刊
话说北宋中叶,四川眉山有位道士,早先在衙门里当小吏,后来不知怎么就出了家,出家以后也不住道观,跑到汉州(今天四川广汉)投奔市长吴师道,在吴市长的包养下修仙了道。某年春节,这位道士向吴市长辞行,临走还要了一笔钱,并把这笔钱全部散给穷人,随后就往汉州府衙的大门口一坐,当场坐化了。  那可是大年初一,衙门口有具尸体总不像话,所以吴市长吩咐手下把尸体弄走。手下人一边背尸体,一边嘟嘟囔囔地说:“这个道士真讨
期刊
你听说过职场上的35+危机吗?无论是在互联网公司,还是体制内的岗位,一些招聘要求会以不超过35岁作为前提。  这种对年龄的限制引发过很多讨论。知乎上,一个名为“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35岁以下,那35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的问题,有3492万浏览量,7.1万人关注。底下2548个回答,也道尽了中年职场的不易。  职场35+现象就像一个悖论,本应该是一个经历沉淀的数字,一个黄金时期,意味着更丰富的
期刊
美国英语里有个词,叫做French Fries,法式薯条。然而最好的法式薯条,又出在比利时。听来很是奇怪,其实三言两语就能说明:薯条本是比利时人所创,但比利时和法国邻近,法国饮食又过于有名,以至于1802年,美国历史上最聪明的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先生在一次白宫宴会上,吃了“以法国方式处理的土豆”。1856年,美食作家沃伦夫人的食谱上第一次出现了法式薯条的做法:“把新鲜土豆切成薄片,放进煮开的油中,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