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讯息是城市的厚度,一个城市的文化的测量表。北京大部分的时节是个日不见阳光,夜不见月亮的灰暗城市,却是华人世界疯子最多,文化底蕴含量最高的城市。每个伟大的城市都有一群人或一份刊物证实其伟大,而北京,正是由这家夫妻店所开张的生活便利签给标记完成的。
以下为破的访问:破:我很想知道,做生活便利签对你们的婚姻生活有帮助吗?你们每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有多少?约会的时间呢?
elvita威:Elvita和威当初就是因为参加独立电影观影活动相识的,生活便签中的艺文活动一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彼此为伴,没有宝宝前也经常约好友一起去现场,我们一起发现这个城市的小秘密。生活便签做到现在是一个“夫妻店”的感觉,elvita负责搜集整合,给予它一个城市艺文生活汇编质感。威负责外联与市场工作,革命分工不同,劳动不分彼此。2008年的时候我们经常在夫妻卧谈的状态下完成生活便签的一些信息内容、设计结构的改组工作,等等。我们结婚7年,可以说新鲜感每天都有,有讨论的话题/事件/活动/信息等等,想想除了孩子,基本跟生活便签或北京的艺文生活景观有关系了。elvita是全职生活便签的记者/编辑住编,100%负责这个事情,每天需要2个小时左右搜集整理信息。约会是什么意思宁是我们两个人单独出去么,自从儿子来了,算上刚刚过去的十一期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真正的约会,我们仅有四五次,很可怜吧,平常的晚上和全部的周末都需要带孩子三人行,当然我们会一起去艺术区,一起去开发好玩的地方。
破:历经了这些年,从十几个人开始,现在估计有多少订户了?
elvita威:正式创立这个夫妻店的牌号是2006年十一,满5年了吧。第一版只有十几页word,大约35个订户吧。现在正式注册的订户约1.8万人,加上相互转发推荐的,我们估计在4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小圈子,集中在北京的大学生、媒体、文化圈、青年白领等群体中。我们现在发行的行程以月计算共有:每周末一次,月刊一次。共计4次发送。每周6日会有活动的单独推荐。
破:听说你们的“策略”现在有点不一样了,可能要收取一些费用。你们是如何设想的?你们有过其他发展的想法?如以网页形式,实体出版,或者app,甚或与购票系统一起发展?
elvita威:所谓的策略其实仅仅是一个小的“门槛”,否则需要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的太多,这其中我们也需要谨慎的筛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一个很累的工作,只有elvita一个人处理。要知道北京经常有主办活动的加在一起有200多个机构或个人,这些又多为兼职状态,找他们直接索取活动信息有的时候往往不定时(很多都要催3-4次),这样搜集的时间成本就非常高。实体出版应该会涉及,但具体形式还未形成。app方面我们不会主动开发(我和elvita没有技术资源),我们会提供良好的内容和产品UI/UE的设计方案,由感兴趣的公司承接制作。票务就算了,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链也太脆弱了我们本身的产品会一直延续纯粹的风格,也不考虑其他不熟悉的城市,只希望做一个很老的夫妻店。以后大概会开个小店,让我们的朋友可以在这里认识和分享。
破:活动讯息一直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活力指标,你们这几年沈浸在里面,可否谈谈你们观察到的北京文化活动一些重要转变/趋势?
elvita威:戏剧/现代舞开辟的小剧场、艺术电影及纪录片放映、现场演出的LiveHouse、展览及创意产业区、沙龙讲座,这几大类活动在2008年奥运会以后大量的凸显,各路商人、文化机构、不明身份、不明真相的同志蜂拥入场。2009年-2010年间北京的小剧场应该增加了上百家,越来越多的咖啡馆会用艺术电影放映作为自己推广的形式,各种改造的创意产业区越来越多。在北京,有更多来自世界高水平的剧团演出,有你不敢相信的乐队,有你可以面对面的文化学者,只要你能发现。“文艺市场”上的“竞争”充分了起来,但是与大陆其他行业一样,是否是良性竞争甲从每天上演的几十部搞笑戏剧中挑不出什么精品,这对北京艺文景观不能不说是个冲击。大陆现在的语境就是这样,大家等吧、忍吧。创意产业区大众化,商业化,也是各问题。十一期间再次去798,人流堪比火车站,过度的喧嚣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可以安心的看展。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纪录片活动,近几年纪录片被更多人认识和钟爱,每周定期有免费纪录片放映,每年也会有各国的纪录片大展,我们可以更客观的认识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相比音乐节的大踏步,现代舞和爵士演出的发展步调一直比较慢,总是集中在固定的一小部分人,需要有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对於总体转变和趋势我们的感觉是:在数量上更加的多元化、在质量上档次拉开了距离,运作模式更多的借鉴商业制作模式、运作者更加理性。
破:可否就你们的角度谈谈北京艺术展览这几年来的变化?
elvita威:展览这块我们真不敢多谈,展览其实有很多魔鬼式的运作,资本/黑金堪至听说军费都参与其中运作(这纯属听说,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国内的保利文化艺术集团确实隶属于解放军总参一部),严格来说展览都是高端的艺文产品了。这几年的北京随着创意产业区的繁荣,美术馆和画廊数不清,倒可一个成熟的商业区内也都会有画廊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免费的休闲胜地。大家可以欣赏到各种有意思的想法,城市也被挖掘的越来越深。有些加入了政府的角色,宣传力度大使得更多的人接触到展览这样的形式,不过也缺乏人性化,搞得大而粗。身边一些学画画的朋友借助日渐成熟的画廊渠道推广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独立插画也在这几年大有起色。但因我们并不是展览领域的专业人士,看展览一直是当一种休闲生活,特别有了孩子后,看展览更是主要的亲子项目。只是北京是个有太多不确定的城市,艺术区经常有面临拆迁的危险,对艺术家本身没有保障。有些展览也因为作品看起来比较哗众取宠而被观众质疑,大家心里还未形成关于艺术的价值体系。希望更多的美术馆和画廊做普及型的艺术讲座,如今比较多的只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今日美术馆,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可以把看展览作为一种生活。
破:北京有许多免费的英文周刊/月刊,里头有许多“活动信息”,可是几乎没有中本版(纸本)的活动信息,你们想这是什么原因?
Elvita威:中文版的,我们喜欢的只有《Timeout》,单纯纸板艺文活动的就基本没有,哪怕是介绍全北京小咖啡馆的特色资讯也没有(好像连APP都没有!)。市场导向吧,这种又不能收用户钱、也不能收商家广告费的模式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大陆现在都在讲“商业模式”,其实没有人能分清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的生存手段是什么,这样做不出什么品质的刊物。
破:报导常说你们是“八零后”的年轻人,你们怎么看待自己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文化特性呢?
Elvita威:80/90后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更加的强烈,相对70后更有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但都有通病,其实大陆的50、60、70后有一个优势就在于他们接收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判断,而80/90后这种判断减弱,被裹紧所谓的“普世价值”的风险在增加,这个需要警惕。中国大陆地区的80后,是最后一代同时接受毛式的理想主义教育,又接受邓式的现实/功利主义教育的一代人,在往后就没有了,这非常重要。文化特征是个同谈的感念,大陆地区不能一蹴而就,总体说来是更多元化、或者干脆就是在虚伪的主流价值观下更加的混乱的价值观系统。
破:给破报一点发行七周年的感言吧。顺便给我一张你们美丽的合照,行吗?
Elvita威:如果《破》报是一位外来客人,打算在这里住上一段,那么希望能理解北京这座大而无当的城市,然后相信未来。
以下为破的访问:破:我很想知道,做生活便利签对你们的婚姻生活有帮助吗?你们每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有多少?约会的时间呢?
elvita威:Elvita和威当初就是因为参加独立电影观影活动相识的,生活便签中的艺文活动一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彼此为伴,没有宝宝前也经常约好友一起去现场,我们一起发现这个城市的小秘密。生活便签做到现在是一个“夫妻店”的感觉,elvita负责搜集整合,给予它一个城市艺文生活汇编质感。威负责外联与市场工作,革命分工不同,劳动不分彼此。2008年的时候我们经常在夫妻卧谈的状态下完成生活便签的一些信息内容、设计结构的改组工作,等等。我们结婚7年,可以说新鲜感每天都有,有讨论的话题/事件/活动/信息等等,想想除了孩子,基本跟生活便签或北京的艺文生活景观有关系了。elvita是全职生活便签的记者/编辑住编,100%负责这个事情,每天需要2个小时左右搜集整理信息。约会是什么意思宁是我们两个人单独出去么,自从儿子来了,算上刚刚过去的十一期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真正的约会,我们仅有四五次,很可怜吧,平常的晚上和全部的周末都需要带孩子三人行,当然我们会一起去艺术区,一起去开发好玩的地方。
破:历经了这些年,从十几个人开始,现在估计有多少订户了?
elvita威:正式创立这个夫妻店的牌号是2006年十一,满5年了吧。第一版只有十几页word,大约35个订户吧。现在正式注册的订户约1.8万人,加上相互转发推荐的,我们估计在4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小圈子,集中在北京的大学生、媒体、文化圈、青年白领等群体中。我们现在发行的行程以月计算共有:每周末一次,月刊一次。共计4次发送。每周6日会有活动的单独推荐。
破:听说你们的“策略”现在有点不一样了,可能要收取一些费用。你们是如何设想的?你们有过其他发展的想法?如以网页形式,实体出版,或者app,甚或与购票系统一起发展?
elvita威:所谓的策略其实仅仅是一个小的“门槛”,否则需要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的太多,这其中我们也需要谨慎的筛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一个很累的工作,只有elvita一个人处理。要知道北京经常有主办活动的加在一起有200多个机构或个人,这些又多为兼职状态,找他们直接索取活动信息有的时候往往不定时(很多都要催3-4次),这样搜集的时间成本就非常高。实体出版应该会涉及,但具体形式还未形成。app方面我们不会主动开发(我和elvita没有技术资源),我们会提供良好的内容和产品UI/UE的设计方案,由感兴趣的公司承接制作。票务就算了,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链也太脆弱了我们本身的产品会一直延续纯粹的风格,也不考虑其他不熟悉的城市,只希望做一个很老的夫妻店。以后大概会开个小店,让我们的朋友可以在这里认识和分享。
破:活动讯息一直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活力指标,你们这几年沈浸在里面,可否谈谈你们观察到的北京文化活动一些重要转变/趋势?
elvita威:戏剧/现代舞开辟的小剧场、艺术电影及纪录片放映、现场演出的LiveHouse、展览及创意产业区、沙龙讲座,这几大类活动在2008年奥运会以后大量的凸显,各路商人、文化机构、不明身份、不明真相的同志蜂拥入场。2009年-2010年间北京的小剧场应该增加了上百家,越来越多的咖啡馆会用艺术电影放映作为自己推广的形式,各种改造的创意产业区越来越多。在北京,有更多来自世界高水平的剧团演出,有你不敢相信的乐队,有你可以面对面的文化学者,只要你能发现。“文艺市场”上的“竞争”充分了起来,但是与大陆其他行业一样,是否是良性竞争甲从每天上演的几十部搞笑戏剧中挑不出什么精品,这对北京艺文景观不能不说是个冲击。大陆现在的语境就是这样,大家等吧、忍吧。创意产业区大众化,商业化,也是各问题。十一期间再次去798,人流堪比火车站,过度的喧嚣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可以安心的看展。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纪录片活动,近几年纪录片被更多人认识和钟爱,每周定期有免费纪录片放映,每年也会有各国的纪录片大展,我们可以更客观的认识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相比音乐节的大踏步,现代舞和爵士演出的发展步调一直比较慢,总是集中在固定的一小部分人,需要有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对於总体转变和趋势我们的感觉是:在数量上更加的多元化、在质量上档次拉开了距离,运作模式更多的借鉴商业制作模式、运作者更加理性。
破:可否就你们的角度谈谈北京艺术展览这几年来的变化?
elvita威:展览这块我们真不敢多谈,展览其实有很多魔鬼式的运作,资本/黑金堪至听说军费都参与其中运作(这纯属听说,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国内的保利文化艺术集团确实隶属于解放军总参一部),严格来说展览都是高端的艺文产品了。这几年的北京随着创意产业区的繁荣,美术馆和画廊数不清,倒可一个成熟的商业区内也都会有画廊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免费的休闲胜地。大家可以欣赏到各种有意思的想法,城市也被挖掘的越来越深。有些加入了政府的角色,宣传力度大使得更多的人接触到展览这样的形式,不过也缺乏人性化,搞得大而粗。身边一些学画画的朋友借助日渐成熟的画廊渠道推广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独立插画也在这几年大有起色。但因我们并不是展览领域的专业人士,看展览一直是当一种休闲生活,特别有了孩子后,看展览更是主要的亲子项目。只是北京是个有太多不确定的城市,艺术区经常有面临拆迁的危险,对艺术家本身没有保障。有些展览也因为作品看起来比较哗众取宠而被观众质疑,大家心里还未形成关于艺术的价值体系。希望更多的美术馆和画廊做普及型的艺术讲座,如今比较多的只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今日美术馆,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可以把看展览作为一种生活。
破:北京有许多免费的英文周刊/月刊,里头有许多“活动信息”,可是几乎没有中本版(纸本)的活动信息,你们想这是什么原因?
Elvita威:中文版的,我们喜欢的只有《Timeout》,单纯纸板艺文活动的就基本没有,哪怕是介绍全北京小咖啡馆的特色资讯也没有(好像连APP都没有!)。市场导向吧,这种又不能收用户钱、也不能收商家广告费的模式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大陆现在都在讲“商业模式”,其实没有人能分清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的生存手段是什么,这样做不出什么品质的刊物。
破:报导常说你们是“八零后”的年轻人,你们怎么看待自己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文化特性呢?
Elvita威:80/90后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更加的强烈,相对70后更有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但都有通病,其实大陆的50、60、70后有一个优势就在于他们接收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判断,而80/90后这种判断减弱,被裹紧所谓的“普世价值”的风险在增加,这个需要警惕。中国大陆地区的80后,是最后一代同时接受毛式的理想主义教育,又接受邓式的现实/功利主义教育的一代人,在往后就没有了,这非常重要。文化特征是个同谈的感念,大陆地区不能一蹴而就,总体说来是更多元化、或者干脆就是在虚伪的主流价值观下更加的混乱的价值观系统。
破:给破报一点发行七周年的感言吧。顺便给我一张你们美丽的合照,行吗?
Elvita威:如果《破》报是一位外来客人,打算在这里住上一段,那么希望能理解北京这座大而无当的城市,然后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