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应“北京设计周”之邀,透过雅筑的引介与冰峰兄的鼎力襄助,方能在“当代艺术&投资”刊物中藏著一份精简版的简体破报。
两岸的交流已过于泛滥,每年的政经商会、学术参访、观光营队的碳足迹大概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了,然实际的辩诘仍未发生,我特别指的是那种进到城市里头交换彼此的历史经验与当下文化整体感受,并且“识异”的过程。
在台湾收视率很高的陈文茜主持的电视节目里,她常用的口号是“不了解中国,就不能了解台湾与全世界”,的确,除了她那种老是带著新自由主义福音式的宣传令人不舒服外,说的也没错。如今全世界都在渴望中国,无论是经济上或政治上的渴望,全世界也急于想认识中国,无论是文化上或者交易上认识,北京这天子脚下的城市就越发的具有代表性。全世界的疯子与寻梦者都聚集在这里,北漂打工族和国际公司总部也在这里,现代楼房小区和打工者的简陋住宅在这里,巨型扎眼的展览与肮脏活力十足的地下文化也在这里。这里什么都不行,但什么都会发生,在台湾,什么都可以,但什么都没发生。这里除了政党政治不好谈外,其馀都行,在台湾什么都可谈,但却只谈政党政治。两岸的文化交流远比政治谈判进步的多,两岸人们握手的次数也远比文化的理解多得多。
这次机会,我们并不想集结破报的精采文章让中国认识破报,反倒是希望北京朋友可以阅读我们的观察。我们勉力制作了一个“后八九的历史皱摺”专题,透过非常个人与微观的方式,理解七零八零这两代人在我所谓“后八九的历史皱摺”中,被吸入或逃离的细节,以及之后重返日常生活的文化表现。这里的“后八九”不是指艺术上的世代风格,而是指涉一个重要年代后有关个体文化存活与实践之路。八九年前后是全世界的重要年代,台湾解严(1987)与学运(1989)、苏联解体(1990)、柏林围墙倒塌(1989)两德统一(1990)、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89)签订。从此,全球拢照在新自由主义的巨大扩张中,自由贸易协定是武器,而自由市场是道德的生化武器,左翼式微,私有抬头,兢争取代了平等,左手让位给右手。这是史上资本主义和想像的自由最亲密的时刻,是官僚政府和投顾公司难以区分的年代,是金融衍生商品吞噬人民财富,使国家倒闭却要人民为此危机买单的年代,是部分人富起来取代了所有人想在雪地上洒个野权利的年代。历经这年代的前后中国青年,他们怎么想?他们又做了什么?除了一篇主要的观察文章外,也邀请了独立导演李沛峰和青年批评者和小宇以不同的观点回顾这历史,同时也介绍了两个由网路原生的组织,让我们可以摸索未来的文化行动。
同时我们也希望介绍台湾近期的出版与音乐,以及北京(透过eMta威的提供协助)和台北的活动讯息,由实际的文化活动来对比双城文化的差异。最后提供一张台北市的另类文化旅游地图,希望中国市民来台北旅游的时候,不要只看些无聊的历史遗迹或官方纪念碑,而是进到我们年轻人的文化地图里,正如我们进入北京的巷弄里认识你们一样。
两岸的交流已过于泛滥,每年的政经商会、学术参访、观光营队的碳足迹大概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了,然实际的辩诘仍未发生,我特别指的是那种进到城市里头交换彼此的历史经验与当下文化整体感受,并且“识异”的过程。
在台湾收视率很高的陈文茜主持的电视节目里,她常用的口号是“不了解中国,就不能了解台湾与全世界”,的确,除了她那种老是带著新自由主义福音式的宣传令人不舒服外,说的也没错。如今全世界都在渴望中国,无论是经济上或政治上的渴望,全世界也急于想认识中国,无论是文化上或者交易上认识,北京这天子脚下的城市就越发的具有代表性。全世界的疯子与寻梦者都聚集在这里,北漂打工族和国际公司总部也在这里,现代楼房小区和打工者的简陋住宅在这里,巨型扎眼的展览与肮脏活力十足的地下文化也在这里。这里什么都不行,但什么都会发生,在台湾,什么都可以,但什么都没发生。这里除了政党政治不好谈外,其馀都行,在台湾什么都可谈,但却只谈政党政治。两岸的文化交流远比政治谈判进步的多,两岸人们握手的次数也远比文化的理解多得多。
这次机会,我们并不想集结破报的精采文章让中国认识破报,反倒是希望北京朋友可以阅读我们的观察。我们勉力制作了一个“后八九的历史皱摺”专题,透过非常个人与微观的方式,理解七零八零这两代人在我所谓“后八九的历史皱摺”中,被吸入或逃离的细节,以及之后重返日常生活的文化表现。这里的“后八九”不是指艺术上的世代风格,而是指涉一个重要年代后有关个体文化存活与实践之路。八九年前后是全世界的重要年代,台湾解严(1987)与学运(1989)、苏联解体(1990)、柏林围墙倒塌(1989)两德统一(1990)、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89)签订。从此,全球拢照在新自由主义的巨大扩张中,自由贸易协定是武器,而自由市场是道德的生化武器,左翼式微,私有抬头,兢争取代了平等,左手让位给右手。这是史上资本主义和想像的自由最亲密的时刻,是官僚政府和投顾公司难以区分的年代,是金融衍生商品吞噬人民财富,使国家倒闭却要人民为此危机买单的年代,是部分人富起来取代了所有人想在雪地上洒个野权利的年代。历经这年代的前后中国青年,他们怎么想?他们又做了什么?除了一篇主要的观察文章外,也邀请了独立导演李沛峰和青年批评者和小宇以不同的观点回顾这历史,同时也介绍了两个由网路原生的组织,让我们可以摸索未来的文化行动。
同时我们也希望介绍台湾近期的出版与音乐,以及北京(透过eMta威的提供协助)和台北的活动讯息,由实际的文化活动来对比双城文化的差异。最后提供一张台北市的另类文化旅游地图,希望中国市民来台北旅游的时候,不要只看些无聊的历史遗迹或官方纪念碑,而是进到我们年轻人的文化地图里,正如我们进入北京的巷弄里认识你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