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河源理工学校“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就如何实施“126”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番探索,并对所实施的“126”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职教育;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校企无缝对接是大势所趋,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两年来,河源理工学校对接企业积极探索“126”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126”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在“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校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在综合大量企业的意见后,提出了职业教育“126”人才培养模式。
“1”是指一年级安排为期1周的见习活动。主要让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强化职业意识。此环节强调专业对接,需要大批企业参与。
“2”是指二年级安排为期2个月的生产实习工作。主要让学生体会企业管理制度,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劳动价值和品味工作的快乐。此环节不刻意强求专业的对接,主要是让学生区别学校与车间的不同,感受学生与员工身份的差异,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平台。
“6”是指三年级安排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主要是检验和巩固学生在学校中所形成的品质和技能,为他们正式走向真实工作岗位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这个环节侧重于品质和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力求专业对接,需要大批企业支撑。
“126”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环节呈阶梯式递进,一环紧扣一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下文就“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和途径进行一番探索,以培养出能用实用好用的技能人才。
1.良好的校企关系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中职教育走向社会需要企业支撑,有着良好校企关系的中职学校才有生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积极拓展合作企业,主动向企业展示学校的办学情况,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从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办学仅两年,便有50多家大型企业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河源市高新区就有15家。求得双赢是校企合作的目标,“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多赢举措。对企业而言,可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增添企业活力,带动企业文化发展。对学校来说,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实践平台,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提供更多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意见;学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中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可从中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对于家庭,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可进行角色替换,感受劳动,并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减轻家庭负担。
2.目的明确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我校实行的“126”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没有像某些学校为了办学成本和利润,便安排学生进企业打工,从而赚取学生的工资酬劳。这种行为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错失真正的学习机会。我校严格按照劳动法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习活动,不到法定年龄的学生暂不安排社会实习;不到18周岁的学生不得安排加班,且以自愿为原则;学生实习期间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所得工资一律打进由企业统一为学生办理的工资卡;实习期间由企业统一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
3.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有效沟通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中职教育仍未被社会和家长广泛认可和接受,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2”更是被社会、家长质疑。为了让“126”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我校在组织学生实习前均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126”人才培养模式,让他们了解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学生认可和接受实习。宣传工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习前两个月的全面调查摸底阶段。由班主任负责做好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主要形式有讲解“126”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思想;召开各层级的学生动员会议;向家长发送“致家长一封信”等。第二阶段是实习前半个月的重点突破阶段。对还不理解的学生和家长,教学部和班主任根据不同情况共同加强个别沟通,做好家长思想工作,确保每个学生参加实习,使得每位家长都理解支持学校的“126”人才培养模式。
4.多形式、多层次指导实习工作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
(1)建立健全的“126”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二是灵活的激励制度;三是严密的请假制度;四是周末去向追踪制度;五是周前开工总结制度;六是温馨和煦的同化制度。(2)共建校企文化,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一是每周与企业共同举行一次座谈会,邀请企业高管开讲座,加强校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二是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主要有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比赛、专场电影等业余活动;三是校企联合举办文艺晚会,融合校企文化。
三、“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为掌握和了解学校实施“126”人才培养模式后的教育教学成效,我校对参加了“2”阶段实习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26”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获得了社会、企业和学生等的认可和肯定。
1.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通过“126”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见习、实习,学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清楚自己与企业的距离,然后在后续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同时,可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实习回来的学生,纪律性、责任感、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等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肯定。
企业普遍反映实习学生品质过硬,技能扎实,工作肯干,责任感强。市高新区的西可通讯、永勤等企业均表示愿意长期接受我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留下来工作。
3.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专业指导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近距离接触企业生产工艺,对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接受新知识,了解新市场,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源理工学校)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关键词:中职教育;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校企无缝对接是大势所趋,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两年来,河源理工学校对接企业积极探索“126”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126”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在“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校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在综合大量企业的意见后,提出了职业教育“126”人才培养模式。
“1”是指一年级安排为期1周的见习活动。主要让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强化职业意识。此环节强调专业对接,需要大批企业参与。
“2”是指二年级安排为期2个月的生产实习工作。主要让学生体会企业管理制度,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劳动价值和品味工作的快乐。此环节不刻意强求专业的对接,主要是让学生区别学校与车间的不同,感受学生与员工身份的差异,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平台。
“6”是指三年级安排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主要是检验和巩固学生在学校中所形成的品质和技能,为他们正式走向真实工作岗位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这个环节侧重于品质和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力求专业对接,需要大批企业支撑。
“126”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环节呈阶梯式递进,一环紧扣一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下文就“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和途径进行一番探索,以培养出能用实用好用的技能人才。
1.良好的校企关系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中职教育走向社会需要企业支撑,有着良好校企关系的中职学校才有生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积极拓展合作企业,主动向企业展示学校的办学情况,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从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办学仅两年,便有50多家大型企业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河源市高新区就有15家。求得双赢是校企合作的目标,“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多赢举措。对企业而言,可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增添企业活力,带动企业文化发展。对学校来说,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实践平台,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提供更多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意见;学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中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可从中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对于家庭,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可进行角色替换,感受劳动,并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减轻家庭负担。
2.目的明确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我校实行的“126”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没有像某些学校为了办学成本和利润,便安排学生进企业打工,从而赚取学生的工资酬劳。这种行为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错失真正的学习机会。我校严格按照劳动法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习活动,不到法定年龄的学生暂不安排社会实习;不到18周岁的学生不得安排加班,且以自愿为原则;学生实习期间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所得工资一律打进由企业统一为学生办理的工资卡;实习期间由企业统一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
3.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有效沟通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中职教育仍未被社会和家长广泛认可和接受,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2”更是被社会、家长质疑。为了让“126”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我校在组织学生实习前均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126”人才培养模式,让他们了解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学生认可和接受实习。宣传工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习前两个月的全面调查摸底阶段。由班主任负责做好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主要形式有讲解“126”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思想;召开各层级的学生动员会议;向家长发送“致家长一封信”等。第二阶段是实习前半个月的重点突破阶段。对还不理解的学生和家长,教学部和班主任根据不同情况共同加强个别沟通,做好家长思想工作,确保每个学生参加实习,使得每位家长都理解支持学校的“126”人才培养模式。
4.多形式、多层次指导实习工作是推行“126”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
(1)建立健全的“126”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二是灵活的激励制度;三是严密的请假制度;四是周末去向追踪制度;五是周前开工总结制度;六是温馨和煦的同化制度。(2)共建校企文化,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一是每周与企业共同举行一次座谈会,邀请企业高管开讲座,加强校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二是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主要有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比赛、专场电影等业余活动;三是校企联合举办文艺晚会,融合校企文化。
三、“12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为掌握和了解学校实施“126”人才培养模式后的教育教学成效,我校对参加了“2”阶段实习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26”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获得了社会、企业和学生等的认可和肯定。
1.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通过“126”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见习、实习,学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清楚自己与企业的距离,然后在后续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同时,可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实习回来的学生,纪律性、责任感、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等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肯定。
企业普遍反映实习学生品质过硬,技能扎实,工作肯干,责任感强。市高新区的西可通讯、永勤等企业均表示愿意长期接受我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留下来工作。
3.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专业指导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近距离接触企业生产工艺,对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接受新知识,了解新市场,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源理工学校)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