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审视自我的态度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梳理张承志的创作历程,从而探寻他执著于理想主义追求的原因,是严谨地审视自我的态度。
  关键词:执著理想主義 人格 意识 态度 民间
  张承志的创作起步于草原,在早期作品中,张承志把自己对草原的眷恋神奇地凝聚为一个形象额吉,基于对额吉的感激,对草原的依恋,张承志写下了早期以《黑骏马》为代表的一篇篇对草原饱含深情的作品。对额吉的眷恋,实质上是他对母亲的眷恋,是对中国母性的优秀品质:高贵、美好、善良、宽厚、博爱、温柔、勇敢、坚毅、刚强、沉静柔弱又不折不挠、坚韧不拔又情谊深厚的高度礼赞。
  对于母亲的眷恋使得张承志心灵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慰藉。草原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与张承志潜意识对理想、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又有所抵制。当他深感不能完全融入这种生活,当他明白这种生活虽然对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并非他所执著追求的生活之时,他便离开了草原,踏上了他新的追求理想的征程。
  走出草原的张承志为求学和工作奔波着,在污浊与文明交织的现实面前,理想化的心理倾向使他这样的当代知识分子陷入到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中,在孤独和寂寞中他开始寻找新的精神依附。《北方的河》正是他新的追求的具体体现。追求与超越是贯穿于《北方的河》的主旋律。张承志在对“北方的河”的体验中,确立了“父亲”的精神品格,他的精神由于有了“父亲”的依托而暂时稳定下来。此时的张承志,已不再留恋慈母的爱抚,而是渴望严父的指点,不再回首往事,奢求宽恕,而是挑战似的寻找证明自己能力的刺激。他终于摆脱了知青生活的阴影,变得粗犷、沉着。
  有了“父亲”赋予他的血性和刚烈,张承志走进大西北,去寻找他更高的理想与精神依托。
  从张承志1985年后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用小说展示了一个特殊地域——回民的黄土高原。从回民的黄土高原上,张承志开始了走向伊斯兰文化传统的“皈依”之路。写下《心灵史》,标志着他真正地“皈依”了哲合忍耶。
  张承志在宗教世界里投射了他的愿望和理想,寄托了他那个漂泊无定的心灵,他试图以这种方式拯救自己,于是营造了一个充满光明的真正的精神家园。看上去他似乎被笼罩在宗教的光环之内,但他仍然无法摆脱那种深刻的悲观心理,他感受到痛苦的孤独和无力的恐惧。对于那种誓死卫教的精神人格,他顶礼,他膜拜,但对哲合忍耶的外在形式,他同样不能彻底认同。于是,他最终又从哲合忍耶中走出,去追寻新的理想。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经历过无数的艰辛痛苦、孤独寂寞,是什么原因促使张承志对于理想的追求如此执著一念?执著于追求的张承志的力量源泉来自何处呢?是严谨的审视自我的态度。
  要评价张承志,首先要对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他清醒的创作意图也源自对自我认真的严谨的审视的态度。
  张承志是济南回民,但他一直生活在汉族的圈子里,受着汉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说,张承志受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一种是身处其中的,一种是血缘中与生俱来的。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他的心理与个性天然地呈现出复杂矛盾的倾向。
  张承志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崇拜政治偶像,作为发起人参加狂热的红卫兵运动,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扎根数年,真诚地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可以说,完成他早期人生塑造的是汉文化教育,即使伊斯兰文化对他有所影响,也是非常稀薄的。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所见所闻,他的言行已与原始伊斯兰文化相去甚远。他虽然是伊斯兰教的子民,可那样的时代已把他洗心革面地重塑了一遍。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根本看不到丝毫的伊斯兰文化色彩,直到他后来从事考古学及历史研究工作时把视角和笔触延向纵深,才使他的作品透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对历史的回溯与追问,使他敏感地在纵横时空的跨越中,找回了自己的母体文化——伊斯兰文化。他一步步追寻,直到《心灵史》的出现而完成了他在文化上的认祖归宗。也就是说,张承志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寻找自我,审视自我,为自我寻找一个合适的心理定位。在这样的审视自我的过程中,血缘上对伊斯兰文化的依附,精神上对哲合忍耶超凡脱俗、浑厚深沉的精神底蕴的认同,最终使张承志选择了皈依伊斯兰文化。而后来的离开伊斯兰教,又是因为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心灵的冲击中,汉文化使得张承志不能完全融入伊斯兰文化,所以在内心的挣扎中,他选择了离开伊斯兰教。如果没有严谨的审视自我的态度,他是不会做此种选择的。
  审视自我不仅表现为张承志对自我受到两种不同文化浸染的明确认识,而且还表现为张承志身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对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审视与反思。
其他文献
摘要:《锦瑟》一诗解释颇多,而其中“月”的意象又为我们所称道。《锦瑟》这首诗中的月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二是政治清明,为月这一意象增加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意象 月 文艺批评 《锦瑟》  望月感怀几乎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客观的物象,但它却成为寄托诗人情怀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内外因赋予了月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解读也
期刊
老刘坐在门槛上,呆呆地望着天空,树上的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嘲笑自己没用,特别刺耳。老刘回头看了看躺在床上的妻子,眼里满是无奈,双手抹了抹脸,深吸了一口气:“我明天就去集市上把牛賣了!”“确定了吗?”妻子有些惊诧,老刘没有说话,双手放在后脑勺把头埋了下去。  老刘在村上人缘不怎么好,因为他不怎么喜欢说话,人也长得瘦小,谁也不知他怎么就讨到一个媳妇。老刘家在村上比较偏僻的地方,有一头老黄牛,两亩
期刊
我是在市医院的病房里遇见那位先生的。  今年春上,三舅突发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亲友们纷纷前去看望他。那天,我们几人围在三舅的病床边,望着他消瘦、苍白的面庞,都很心酸。我不由动情道:“三舅啊,都年過半百了,不能再这么拼啦,身体是无价之宝,得多加保重啊!”  “啪啪啪”“说得好!”突然响起的鼓掌声、叫好声,惊得我一哆嗦。扭头发现,声音来自相邻病床上的病人,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他脸儿细长,眼睛又圆又亮,像
期刊
摘要:杨慈安的《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是一部描写湖南籍历史人物杜心五跨越三个时期、精彩一生的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文章从这部报告文学南北大侠的传奇人生、独具特色的地方人文、厚重博大的历史内涵、深刻隽永的民族大义等方面评价它的成就,把作品作为以杜心五为主线、三个时期为背景、民族大义为内涵的长篇著作,把作品作为杜心五研究的扛鼎之作,把杜心五作为湖南乃至中国历史人物的重要一极。  关键词:英雄史
期刊
榕树山庄坐落在风光如画的峨眉山下,数十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将山庄掩映得郁郁葱葱,门前石板道的堡坎下面,是碧波荡漾低吟浅唱的峨眉河。  山庄内花树环绕,小桥流水,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散落其间,美不胜收。山庄后院有一株四十多米高、树干直径达五米、树龄高达三百多岁的“榕树王”,枝叶浓密,铺天盖地,将整个山庄衬得更加绚丽多姿。据说,只要将红布条悬挂在大榕树的枝条上,就可以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因此,观光祈祷者络
期刊
与骨头交谈  一个上午,  我都在跟自己的骨头交谈  我先把全身的骨头细数了一遍  这里那里一块另一块石头  有些石头是突兀的  她会伤害到攀岩者  有些石头已经打磨  她习惯了接受众人的触摸  有时候,  我会把身体平躺着,  凝神,闭目,深呼吸,  让青苔样的皮肤润滑石壁  让人不至于觉得怪石嶙峋  而深感置身异域  另外,我还得主动与流水谈谈  让它带去我对远方的希冀  让石瓣花香四溢  美
期刊
秘语  我是蝼蚁  招不来千里马的足音  为了证明自己是活着的  在这个世界上  被迫发声  而你有大片的蓝  供你扩展涤荡  有足够的粮草兵器  供你厮杀把玩  你疆域辽阔  不像我我的蚌  已被日子碾碎  尘埃莫辨  羽翼中绽放的青灰  离自己愈来愈遠  而火焰玫瑰  哪个更接近灰烬  目光向上就能  洞穿星星们的秘密  头颅向下是否  就能擎住根系  天要黑下来  落叶要回家了  我无法陪你
期刊
我愿是一片天上的云  我愿是一片,天上的云  难过时,浓重  高兴时,淡轻  无风时,慵懒地飘着,飘着  一会儿,飘往长安  一會儿,飘向北京  我愿是一片,天上的云  晴朗时,雪白  阴冷时,铁青  寂寞时,忧伤地靠着,靠着  一会儿,靠向父亲  一会儿,靠往母亲  我愿是一片,天上的云  我身靠我身  我心向我心  面向未来  不要沉溺于甜蜜的过往  不要留恋于消逝的时光  那些不过是爱情的幻
期刊
海哭的声音  浙江蛇蟠岛,曾是海岛  如今化身“半岛”  乘车直达我赶上了沧海桑田  是海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丢失了大海  貪欲抬头,聚拢为坝  海也会痛,被各式各样的农具打退  此时,堤坝内蔬菜水果疯长  但无法催生我丰收的喜悦  蛇蟠岛,本来躺在东海怀里  蛇蟠石,曾经乘风破浪,远走天涯  岛因为水,滋润,富饶  海盗占之,先民居之  古洞深处有人家,宋朝的  烟熏火燎,画在洞壁上  可如今,
期刊
曾经一棵树代表一个人名  如今一个人名还原一种精神  绿林,绿林  我声声喊你不必应  你要排兵布阵你要兼济苍生  谁托梦于汉天门  从此三更灯火五更鸡  绿林,绿林  我还在喊你不必应  当时四方棋局不明  你要化腐朽為力量将草木练成兵  你要长矛在手阅遍天下雄奇  绿林,绿林  我以两千年前的艰难喊你  我以今日的无限风光喊你  喊你的万丈侠义喊你的千般豪情  直至日月天地都懂得你  直至苍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