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斯汀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bornf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观察口服不同剂量咪唑斯汀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的水平及咪唑斯汀对这3种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口服各剂量咪唑斯汀均能明显抑制ACD小鼠耳肿胀(P<0.05);ACD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ACD小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CD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产生IL-4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剂量咪唑斯汀对3种细胞因子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疗效可能通过其对细胞因子的抑制而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患者男,48岁.因外阴部瘙痒、虫爬感2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外阴部位瘙痒,在当地卫生院诊为阴虱,嘱其剃除阴毛并外用硫磺乳膏、疥得治霜治疗。
期刊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丢失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依据皮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进行分组,选取TP53.PCR15、D9S319 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其微卫星不稳定性情况.结果34份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32.4%(11/34),杂合性丢失的发生率为14.7%(5/34),微卫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已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课题[1].1998年11月至2001年11月对我科性病门诊收治的619例梅毒初诊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梅毒患者存在着淋球菌、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的混合感染现状,现报道如下。
期刊
患者女,45岁,因会阴、肛周破溃20 d就诊.患者20 d前小阴唇、肛周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丘疹,无自觉症状,数天后出现破溃并逐渐增大,形成数个大小不等的溃疡,有少许分泌物,并伴有轻微疼痛,在家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外洗,涂红霉素软膏症状不减轻。
期刊
期刊
期刊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pemphigus),又称Hailey-Hailey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目前认为该病为位于染色体3q21-q24上的ATP2C1基因突变所致.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例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家系进行了ATP2C1基因突变的检测。
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在1998年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草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于2003年12月在深圳进行了讨论,修订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如下。
期刊
期刊
患者男,42岁,因颜面、下颌部红斑、结节、外表覆有较厚痂皮并逐渐扩大9d,于2003年4月11日前来就诊.患者自诉在发病前先有颜面及下颌部烧伤,经烧伤科给予湿性疗法及1%磺胺嘧啶银等药局部处理,皮损逐渐好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