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文已成为高考中的重中之重。江苏高考从总分比例看,作文的比例已由8%上升为16%。这样的调整在广大教学一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目前,大家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但是究竟怎样应对这样的新形势,许多一线教师仍存在着不少困惑。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
1.重视练习数量,忽视有效讲评。有的老师坚信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练的数量,并不十分重视讲评工作。对学生的作文,一般不做深层的分析,只是打个分,然后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讲一下,最多再下发一些优秀习作。缺乏针对性,作文的效度和信度较低。
2.强化文化积累,淡化有效输出。学生写作往往感觉材料枯竭,难作无米之炊。因此,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上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有的学生积累了厚厚几本。但在考试时,不少同学仍然不知所措。其实,正是由于光有了大量输入,而缺乏质的输出的训练,积累的内容在学生的本子上仍然是静态的,没能让它们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到了高三,光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积累,显然是不太现实而且缺乏实效的。
3.强调文采铺陈,忽视思想意蕴。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堆砌华丽词语,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手法,平时还要求学生背诵高考范文、经典段落。写作主体的缺席,写作生活的淡化,正是当下写作教学的硬伤,也是高三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难以超越的最大瓶颈。其实再美的语言也必须有其使用的环境,忽略语境盲目地套用高考作文或时文中的优美片断,其实也只能有其形而难得其神韵。
4.强调趋同构思,忽略个性发挥。高三作文的复习训练更讲求其实效性,为了快速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成绩,有的老师便采用“入格”训练。比如议论文训练,教师从篇章结构上加以指导,形成写作的固定模式: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大多数同学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这样做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相悖的。
二、提高高三作文实效性的对策
高三作文的教学要定位于高考,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受益。因此,提高学生作文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我认为,要真正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实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回归感性,表达灵性。“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于作文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江苏高考曾有一篇作文,由开始的38分最终提到54分,何永康教授在解说其原因时说:“此文不搞满天星斗铺陈,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有要表达的观点,有要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灵性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前不久,我让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懂你》,有一篇是写父亲的,当我将这篇习作读给大家听时,不少同学潸然泪下。什么是真情,这就是。下面摘录其中的一个片断: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着馒头,甚至连一杯开水也没有,晚上回来狼吞虎咽的样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晚上不能洗澡,还要窝在车上睡的样子;胃痛时紧紧抓着身上衣服却无家人在身旁的样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薄的外套,瑟瑟发抖,却咧着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样子……
父亲,我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沉默背后无奈的心境,读懂了你的心酸苦楚,读懂了你对我的深沉的希望。是你用辛勤的汗水为我撒播五彩的灿烂;是你用无尽的希望默默伴我走过一路的风雨;是你,用坚定的信念,在异乡苦苦撑起希望的航灯,照我前行。
这样富有感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动人?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读者的心里。
2.呼唤思想,凸显个性。由于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见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心灵的袒露。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写作文,就会引述古人事例,写司马迁就是遭受宫刑,甘受屈辱;写苏轼就是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那么,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都拿这些名人说事,怎见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呢?
事实上,“对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生活再怎么丰富,如果它没有转化为阅读文字的丰富,就不可能在写作中诞生出闪烁个性化色彩的文字”。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做积累的时候,并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词语,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仔细地品味,读到真正让自己感动了,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为自己所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都需学生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因此在高三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注重这些。
3.分类讲评,注重实效。由于高三时段的特殊性,在作文讲评时如果还是采用大范围的讲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学生经过高中几年的作文训练,作文可能出现了一个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因此,不少同学都感慨,写来写去,还是老样子。那么,这样的大面积的训练和讲评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分类讲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习作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分为几组,最后以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比如,对于习作《懂你》,我进行了如下分组:
A组(9篇)记叙文。写读懂了父爱、母爱。有三篇情感真挚,但还有6篇属于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10篇)记叙文。写读懂了亲情、朋友的爱。但文章的表达重点不一样,有的写家人怎样关怀我,或写朋友怎样帮助我,“我”的情感表达仅在结尾时一笔交代,显得突兀,而有两篇则在构思上处理得较好。讲评重点:如何把握文章的重点。
C组(13篇)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但分论点的表述和层次有待重新思考。讲评重点:如何多角度分析题意,巧拟分论点。
D组(11篇)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怎样才能扣住“懂”,有的同学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没有能真正做到“懂”。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深度的挖掘。
E组(10篇)记叙或议论。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表达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将几篇语言一般的和语言较好的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体悟式讨论。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
在讲评起始阶段,让学生分成这样五组,并将讲评的重点告诉各组,让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意见,与老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总之,我觉得分类讲评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学生们也能互相取长补短,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和写作风格。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
1.重视练习数量,忽视有效讲评。有的老师坚信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练的数量,并不十分重视讲评工作。对学生的作文,一般不做深层的分析,只是打个分,然后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讲一下,最多再下发一些优秀习作。缺乏针对性,作文的效度和信度较低。
2.强化文化积累,淡化有效输出。学生写作往往感觉材料枯竭,难作无米之炊。因此,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上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有的学生积累了厚厚几本。但在考试时,不少同学仍然不知所措。其实,正是由于光有了大量输入,而缺乏质的输出的训练,积累的内容在学生的本子上仍然是静态的,没能让它们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到了高三,光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积累,显然是不太现实而且缺乏实效的。
3.强调文采铺陈,忽视思想意蕴。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堆砌华丽词语,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手法,平时还要求学生背诵高考范文、经典段落。写作主体的缺席,写作生活的淡化,正是当下写作教学的硬伤,也是高三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难以超越的最大瓶颈。其实再美的语言也必须有其使用的环境,忽略语境盲目地套用高考作文或时文中的优美片断,其实也只能有其形而难得其神韵。
4.强调趋同构思,忽略个性发挥。高三作文的复习训练更讲求其实效性,为了快速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成绩,有的老师便采用“入格”训练。比如议论文训练,教师从篇章结构上加以指导,形成写作的固定模式: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大多数同学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这样做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相悖的。
二、提高高三作文实效性的对策
高三作文的教学要定位于高考,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受益。因此,提高学生作文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我认为,要真正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实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回归感性,表达灵性。“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于作文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江苏高考曾有一篇作文,由开始的38分最终提到54分,何永康教授在解说其原因时说:“此文不搞满天星斗铺陈,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有要表达的观点,有要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灵性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前不久,我让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懂你》,有一篇是写父亲的,当我将这篇习作读给大家听时,不少同学潸然泪下。什么是真情,这就是。下面摘录其中的一个片断: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着馒头,甚至连一杯开水也没有,晚上回来狼吞虎咽的样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晚上不能洗澡,还要窝在车上睡的样子;胃痛时紧紧抓着身上衣服却无家人在身旁的样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薄的外套,瑟瑟发抖,却咧着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样子……
父亲,我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沉默背后无奈的心境,读懂了你的心酸苦楚,读懂了你对我的深沉的希望。是你用辛勤的汗水为我撒播五彩的灿烂;是你用无尽的希望默默伴我走过一路的风雨;是你,用坚定的信念,在异乡苦苦撑起希望的航灯,照我前行。
这样富有感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动人?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读者的心里。
2.呼唤思想,凸显个性。由于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见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心灵的袒露。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写作文,就会引述古人事例,写司马迁就是遭受宫刑,甘受屈辱;写苏轼就是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那么,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都拿这些名人说事,怎见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呢?
事实上,“对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生活再怎么丰富,如果它没有转化为阅读文字的丰富,就不可能在写作中诞生出闪烁个性化色彩的文字”。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做积累的时候,并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词语,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仔细地品味,读到真正让自己感动了,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为自己所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都需学生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因此在高三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注重这些。
3.分类讲评,注重实效。由于高三时段的特殊性,在作文讲评时如果还是采用大范围的讲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学生经过高中几年的作文训练,作文可能出现了一个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因此,不少同学都感慨,写来写去,还是老样子。那么,这样的大面积的训练和讲评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分类讲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习作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分为几组,最后以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比如,对于习作《懂你》,我进行了如下分组:
A组(9篇)记叙文。写读懂了父爱、母爱。有三篇情感真挚,但还有6篇属于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10篇)记叙文。写读懂了亲情、朋友的爱。但文章的表达重点不一样,有的写家人怎样关怀我,或写朋友怎样帮助我,“我”的情感表达仅在结尾时一笔交代,显得突兀,而有两篇则在构思上处理得较好。讲评重点:如何把握文章的重点。
C组(13篇)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但分论点的表述和层次有待重新思考。讲评重点:如何多角度分析题意,巧拟分论点。
D组(11篇)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怎样才能扣住“懂”,有的同学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没有能真正做到“懂”。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深度的挖掘。
E组(10篇)记叙或议论。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表达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将几篇语言一般的和语言较好的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体悟式讨论。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
在讲评起始阶段,让学生分成这样五组,并将讲评的重点告诉各组,让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意见,与老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总之,我觉得分类讲评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学生们也能互相取长补短,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和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