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分发挥教学功能,铺好积累基石
1.掌握词汇,规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积累主要是口头语言的积累,其他方面的积累在日后学习中不断得以提高和加强。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主要靠模仿习得。在学龄前,他们学习的语言是在和成人交往中实现的,学到的大多是口头语言。入学后,除了通过社交继续学习口头语言,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较,书面语言更加规范,表达方法比较严谨,形式也更为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采取最佳手段,使学生把当堂学过的词语融入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中,这样才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词串”教学,这些词串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同时也激活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如第三册的“识字1”中安排了四组关于描写秋天词语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每一组词串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识字,边读边记忆,边读边想象:“烟雾弥漫的金秋水乡;荷塘边随风摇摆的芦苇,荷塘里的老菱、藕及一个个莲蓬;夕阳西下归来的一叶叶扁舟;火红的枫叶,组成了迷人的秋景。”这四组词语反映了江南水乡秋天独有的景物。学生借助图画诵读不仅能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而且能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象地感知秋天水乡的美丽。小学许多课文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这样既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语言中感受生活中多彩的画面,又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规范语言。目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安排一组组的“积累·运用”,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背诵的要求。通过有目标的背诵积累,学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如,带有比喻的对偶句,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对联,关于治学、立业的古诗名句,珍惜时间的谚语,贴近生活实际、跟历史典故有关的歇后语,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词语,人们游览观赏大自然美景时的行为表现的词语,以及日出日落时自然景物的描写词组,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的名联等。通过体验这些富于想象的写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随之增强,也为日后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2.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语言积累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表达的基础”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语言在语文实践中正确运用的不多,因此,有目的地采用一些手段,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已是当务之急。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很多,教师应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再教给积累方法。比如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的《火烧云》一课,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词语很多,要求学生理解、熟读后,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如,金灿灿、红通通、半紫半黄、半灰半白、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接着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颜色词,归纳其方法,再通过练习帮助学生从少到多、从课内到课外逐步积累。积累句子的方法也一样。教学中,教师应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通过教学,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储备”。这个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以及人生阅历积累”的整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3.形式多变,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利用课堂资源,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话言,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如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摘录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写好规定的句数,分目标进行,一周一个方向。也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快到新年了,该准备哪些祝福语送给同学、家长呢?要求用“一到十”的数字写成语或者写句子。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查资料、询问长辈、与同学交流等,然后把自己准备的“礼物”(写好的)进行“包装”(装饰图案)、展示、评选。当然,理解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是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可以复述课文,这是一种模仿性的运用语言的训练。
二、拓展教育渠道,养成读书习惯
1.不动笔墨不读书。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书本的作用,提出每篇文章学习都要积累词句的要求,以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我采用了“阅读三步曲”:默读圈圈点点——讨论交流朗读——书面摘录仿写。默读圈圈点点,就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文章中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或好的段落。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读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语言学习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讨论交流朗读,就是交流自己积累的语句或语段好在哪里。这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判断能力的举措。相互交流会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之后由我带头朗读,既鼓励学生又促进学生将语言材料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之中。书面摘录仿写,就是将圈点交流后的内容进行摘抄归类,给所录用的内容进行装饰,形成有个性的“好词佳句”的“成长记录袋”。同时,定期检查摘录或背诵的情况,评选“读书之星”,使学生提高兴趣,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挽起手臂,齐头并进。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各学科挽起手臂,走一条真正的教育通道。如,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积累词汇有两个途径:一种是“老字新意”,如“功”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太难的字,但它在物理学上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类的词还有“共振”“压强”等;另一种是“生字新词”,如“纳米”“克隆”等。这些字、词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加了对科学上的认识,而且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加强了他们对科学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科学词汇谜语开展生动活泼的“每周一字”等活动。当然,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如果我们能利用现有的学科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读书中加强词汇量的积累,而且能为学生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掌握词汇,规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积累主要是口头语言的积累,其他方面的积累在日后学习中不断得以提高和加强。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主要靠模仿习得。在学龄前,他们学习的语言是在和成人交往中实现的,学到的大多是口头语言。入学后,除了通过社交继续学习口头语言,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较,书面语言更加规范,表达方法比较严谨,形式也更为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采取最佳手段,使学生把当堂学过的词语融入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中,这样才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词串”教学,这些词串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同时也激活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如第三册的“识字1”中安排了四组关于描写秋天词语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每一组词串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识字,边读边记忆,边读边想象:“烟雾弥漫的金秋水乡;荷塘边随风摇摆的芦苇,荷塘里的老菱、藕及一个个莲蓬;夕阳西下归来的一叶叶扁舟;火红的枫叶,组成了迷人的秋景。”这四组词语反映了江南水乡秋天独有的景物。学生借助图画诵读不仅能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而且能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象地感知秋天水乡的美丽。小学许多课文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这样既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语言中感受生活中多彩的画面,又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规范语言。目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安排一组组的“积累·运用”,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背诵的要求。通过有目标的背诵积累,学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如,带有比喻的对偶句,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对联,关于治学、立业的古诗名句,珍惜时间的谚语,贴近生活实际、跟历史典故有关的歇后语,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词语,人们游览观赏大自然美景时的行为表现的词语,以及日出日落时自然景物的描写词组,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的名联等。通过体验这些富于想象的写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随之增强,也为日后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2.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语言积累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表达的基础”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语言在语文实践中正确运用的不多,因此,有目的地采用一些手段,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已是当务之急。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很多,教师应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再教给积累方法。比如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的《火烧云》一课,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词语很多,要求学生理解、熟读后,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如,金灿灿、红通通、半紫半黄、半灰半白、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接着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颜色词,归纳其方法,再通过练习帮助学生从少到多、从课内到课外逐步积累。积累句子的方法也一样。教学中,教师应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通过教学,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储备”。这个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以及人生阅历积累”的整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3.形式多变,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利用课堂资源,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话言,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如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摘录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写好规定的句数,分目标进行,一周一个方向。也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快到新年了,该准备哪些祝福语送给同学、家长呢?要求用“一到十”的数字写成语或者写句子。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查资料、询问长辈、与同学交流等,然后把自己准备的“礼物”(写好的)进行“包装”(装饰图案)、展示、评选。当然,理解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是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可以复述课文,这是一种模仿性的运用语言的训练。
二、拓展教育渠道,养成读书习惯
1.不动笔墨不读书。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书本的作用,提出每篇文章学习都要积累词句的要求,以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我采用了“阅读三步曲”:默读圈圈点点——讨论交流朗读——书面摘录仿写。默读圈圈点点,就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文章中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或好的段落。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读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语言学习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讨论交流朗读,就是交流自己积累的语句或语段好在哪里。这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判断能力的举措。相互交流会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之后由我带头朗读,既鼓励学生又促进学生将语言材料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之中。书面摘录仿写,就是将圈点交流后的内容进行摘抄归类,给所录用的内容进行装饰,形成有个性的“好词佳句”的“成长记录袋”。同时,定期检查摘录或背诵的情况,评选“读书之星”,使学生提高兴趣,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挽起手臂,齐头并进。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各学科挽起手臂,走一条真正的教育通道。如,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积累词汇有两个途径:一种是“老字新意”,如“功”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太难的字,但它在物理学上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类的词还有“共振”“压强”等;另一种是“生字新词”,如“纳米”“克隆”等。这些字、词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加了对科学上的认识,而且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加强了他们对科学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科学词汇谜语开展生动活泼的“每周一字”等活动。当然,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如果我们能利用现有的学科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读书中加强词汇量的积累,而且能为学生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