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智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现在时常在课余听到老师婉惜地抱怨:“感觉现在的幼儿一届不如一届,很多能力都越来越差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很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一、幼儿能力缺失的原因
1.孩子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是幼儿表达能力弱,缺乏自信,孩子的角色从听故事转为讲故事。这种转变,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且难度不小。比如每天中午的睡前故事,总是那几个擅长讲故事的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担心老师看不见。同时也有不少噘起了小嘴,满脸“又要讲故事了,我不喜欢讲故事”的不悦表情。而这些不喜欢讲故事的孩子,往往又是班里表达能力稍弱的,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可能因害羞而不敢去尝试,逐渐变成了一位只听不说的小听众,最后无法胜任故事讲述者这样一个角色了。二是孩子缺乏讲故事的技巧。讲得绘声绘色的故事,会因形式的多样、情节变化起伏而带到故事的情境当中,在讲故事的时候,恰当地运用生动的语气语调、体态、手势、表情和眼神等非语言因素,会使故事听起来更加有趣动听,感染力强。
2.老师方面的原因
(1)老师的教授方法欠妥。有的老师在孩子讲故事时只是特别地要求孩子,要注意丰富的表情,语气要有变化,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具体怎么才能让孩子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呢?老师平时在讲述故事时就缺乏表情,那么孩子在讲述故事时又怎么做到表情丰富呢?对初学讲故事的孩子来说,老师日常教学中的示范和指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2)缺乏分层指导。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能讲述较长较完整又生动的;背述较简短故事的;不愿意讲存在害怕和退缩心理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对每个孩子讲故事的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个别辅导,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开口讲述。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从而帮助更多的孩子提高讲故事的能力。(3)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不少老师对孩子讲完故事的评价就一句“你真棒!”不告诉孩子哪儿讲得好哪儿不好,怎么说会更动听,让孩子以为只要开口讲了就很棒,根本不知道棒在哪里。
幼儿老师要怎样让孩子除了喜欢讲故事外,还要勇于自己讲故事?怎样提高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呢?
二、幼儿能力缺失问题的解决策略
1.创造机会,多带孩子亲近自然,积累讲好故事的素材
故事素材来源于生活,孩子的生活经验越多越丰富,那为孩子提供的故事素材就会越多,这一点是孩子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至关重要。
如有一次带孩子们去公园春游,虽然活动前交代了任务:观察公园里的树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公园里有些什么花?这些花有什么不同?可是一到公园里,孩子们就像放飞的鸟儿三五成群地玩开了,早把老师交代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了。
正好这时一只蝴蝶飞过来,我赶紧抓住机会喊:“孩子们快看,这是什么?”孩子们便好奇地全都围了过来。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蝴蝶为什么会来这儿吗?”顿时幼儿七嘴八舌地回答:“这儿有漂亮的花。”顺着这句话,我再问:“你们认识这些花吗?这些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接下来孩子们就按老师的计划进行近距离观察比较了,达到了这一次活动的目的。
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断地交流,去发现更多的不同。看似这个教学过程跟讲故事没什么联系,但通过活动和观察,每个孩子都表达了自己看到的东西,素材在脑与口之间进行了转换,练习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讲故事了。
2.大量阅读绘本故事,积累丰富的语言句式
优秀的绘本故事是孩子们讲故事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不同的绘本故事中即使是同一种小动物,因不同的环境、时间、角色等等,就是同一个意思都会有不同的句式或表达方式,如果孩子们有了大量阅读绘本故事的经验,那创作故事时就能水到渠成。
3.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讲给别人听
培养孩子讲故事要讲究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一开始就脱书讲述对于孩子来说有点难,而让孩子拿着书讲故事就容易多了,特别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书里的故事。在大班“大手牵小手”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就倡导孩子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绘本亲身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讲故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表现得很兴奋,也很积极。“给弟弟妹妹讲故事”的主题活动不仅能锻炼大班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其他幼儿在听故事中收获颇丰。
只要多方位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讲述关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也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使讲故事成为他们热衷的一项活动,乐于表现,表达能力也就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李桂玲.淺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4(4).
编辑 李建军
一、幼儿能力缺失的原因
1.孩子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是幼儿表达能力弱,缺乏自信,孩子的角色从听故事转为讲故事。这种转变,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且难度不小。比如每天中午的睡前故事,总是那几个擅长讲故事的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担心老师看不见。同时也有不少噘起了小嘴,满脸“又要讲故事了,我不喜欢讲故事”的不悦表情。而这些不喜欢讲故事的孩子,往往又是班里表达能力稍弱的,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可能因害羞而不敢去尝试,逐渐变成了一位只听不说的小听众,最后无法胜任故事讲述者这样一个角色了。二是孩子缺乏讲故事的技巧。讲得绘声绘色的故事,会因形式的多样、情节变化起伏而带到故事的情境当中,在讲故事的时候,恰当地运用生动的语气语调、体态、手势、表情和眼神等非语言因素,会使故事听起来更加有趣动听,感染力强。
2.老师方面的原因
(1)老师的教授方法欠妥。有的老师在孩子讲故事时只是特别地要求孩子,要注意丰富的表情,语气要有变化,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具体怎么才能让孩子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呢?老师平时在讲述故事时就缺乏表情,那么孩子在讲述故事时又怎么做到表情丰富呢?对初学讲故事的孩子来说,老师日常教学中的示范和指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2)缺乏分层指导。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能讲述较长较完整又生动的;背述较简短故事的;不愿意讲存在害怕和退缩心理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对每个孩子讲故事的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个别辅导,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开口讲述。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从而帮助更多的孩子提高讲故事的能力。(3)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不少老师对孩子讲完故事的评价就一句“你真棒!”不告诉孩子哪儿讲得好哪儿不好,怎么说会更动听,让孩子以为只要开口讲了就很棒,根本不知道棒在哪里。
幼儿老师要怎样让孩子除了喜欢讲故事外,还要勇于自己讲故事?怎样提高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呢?
二、幼儿能力缺失问题的解决策略
1.创造机会,多带孩子亲近自然,积累讲好故事的素材
故事素材来源于生活,孩子的生活经验越多越丰富,那为孩子提供的故事素材就会越多,这一点是孩子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至关重要。
如有一次带孩子们去公园春游,虽然活动前交代了任务:观察公园里的树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公园里有些什么花?这些花有什么不同?可是一到公园里,孩子们就像放飞的鸟儿三五成群地玩开了,早把老师交代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了。
正好这时一只蝴蝶飞过来,我赶紧抓住机会喊:“孩子们快看,这是什么?”孩子们便好奇地全都围了过来。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蝴蝶为什么会来这儿吗?”顿时幼儿七嘴八舌地回答:“这儿有漂亮的花。”顺着这句话,我再问:“你们认识这些花吗?这些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接下来孩子们就按老师的计划进行近距离观察比较了,达到了这一次活动的目的。
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断地交流,去发现更多的不同。看似这个教学过程跟讲故事没什么联系,但通过活动和观察,每个孩子都表达了自己看到的东西,素材在脑与口之间进行了转换,练习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讲故事了。
2.大量阅读绘本故事,积累丰富的语言句式
优秀的绘本故事是孩子们讲故事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不同的绘本故事中即使是同一种小动物,因不同的环境、时间、角色等等,就是同一个意思都会有不同的句式或表达方式,如果孩子们有了大量阅读绘本故事的经验,那创作故事时就能水到渠成。
3.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讲给别人听
培养孩子讲故事要讲究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一开始就脱书讲述对于孩子来说有点难,而让孩子拿着书讲故事就容易多了,特别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书里的故事。在大班“大手牵小手”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就倡导孩子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绘本亲身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讲故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表现得很兴奋,也很积极。“给弟弟妹妹讲故事”的主题活动不仅能锻炼大班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其他幼儿在听故事中收获颇丰。
只要多方位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讲述关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也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使讲故事成为他们热衷的一项活动,乐于表现,表达能力也就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李桂玲.淺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4(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