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关键词]质疑;探索;创设;感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2.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关键词]质疑;探索;创设;感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2.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