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生产活动的工业化的变化而不断升华的。不断扩大的工业化促成了城市化,即城市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解体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解体,农业时代的传统文化自然也随之逐渐地消失。在这样的意义上,在城市化包括旧区改造进程中如何保护地区的传统文化成为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思考的迫切问题。只有倾听民众的意见,在法律的框架下倾心工作,未来的城市才不会留下遗憾。也只有根植于民众之间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传统文化才不至于消亡,而且还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传承下去。
一、问题的提起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生产活动的工业化的变化而不断升华的。换言之,不断扩大的工业化促成了城市化,即城市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解体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解体,农业时代的传统文化自然也随之逐渐地消失。那么,在城市化包括旧区改造进程中如何保护地区的传统文化就成为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这一过程在发达国家是如何经历的呢?本文以日本东京都丰岛区为中心,对其百多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维护传统文化的过程进行简要的梳理,从而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以期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系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带来一些启示。
日本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起步很早,关于城市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比较代表性的作品有: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译的《再造魅力故乡》,[1]祖田修著的《都市と農村の結合》,[2]地方志研究协议会编的《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3]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对日本城市化进行详尽的介绍,尤其是《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中的《关于北丰岛郡的工业化》一文对东京都区部①北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本文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该地区近年来城市改造实例进行梳理与分析,这种分析主要依据日本《景观法》、《都市再生特别措置法》②,旨在强调日本在城市改造中法律所起到的作用,以更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城市化及旧区改造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东京都北部地区工业化的历史回顾
(一)早期东京郊区工业化进程
一般说来,日本东京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1888年山县有朋提出“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时算起的。[4]但实际上在这以前,实际意义上的工业化已经开始实施。早在明治十年的1877年,东京上野公园举办了第一届日本国内的劝业博览会,东京北郊的北丰岛郡③(涵盖了现在23个区中偏北的荒川区、北区、丰岛区、板桥区以及练马区)就有305种产品在博览会中展出。其中制造业产品114种,农业产品145种,园艺产品29种。[3]明治十四年的1881年第二届博览会上,北丰岛郡出品251种,其中制造业产品64种,农业产品129种,园艺产品27种④。从这些数字的比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制造业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资源开发型产品有荒川流域即现在的尾久地区挖取的荒木田土,现在的王子地区挖取的泥炭,制成铸造用的砂、砂砾等建筑及工业用原材料,成为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另外,丰岛村以荒川流域的粘土烧制的“炼瓦石”作为西洋建筑的材料受到社会的好评,成为明治时期荒川流域产业的特色之一⑤。
从幕府末年到明治时代,制作烟管、烟盒、笔、袋子、木梳、染织品、袜子、日本伞、木屐等零星杂货及服饰等的手工业者也聚集此地区,有些手艺人的高级艺术产品如泥金画、雕金、象牙制品、螺钿工艺品等还出口到欧美各国。这些手工作坊主要集中在中山道沿线的巢鸭町、泷野川村、下板桥宿以及日光御成街道沿线的王子村、十条村、岩渊町,川越街道沿线的上板桥村和下练马村等,现在都是北区、丰岛区、板桥区和练马区一带的地名,有些直接就是区名。这说明,这些明治时期的东京市近郊地区现在都已成了东京都的中心区部⑥。
横山惠美的文章将这一地区的从明治初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止的工业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明治初期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第二期从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期是从区制实行的193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这三个时期的工厂主要是官方主办的军事设施和民间的大工厂,其中很多大型军事设施相对集中在现在的北区的瓦板房子地区。其中代表性的企业有抄纸会社(现在的王子制纸)、东京毛纺织会社(后来的东京制绒)、东京炮兵工厂火具制造所、板桥火药制造所作业所等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一地区的工业化是由官方推进的。而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这些工厂开设在这一带与荒川和隅天川的水路运输,以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有关系的。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大量劳动者也随之迁居此处,住宅建设增多。据东京市商工课1929年的调查,截至1928年,北丰岛郡50人规模以上的工厂有1252家之多,占东京市15个区及邻近5个郡的16.8%⑧。这样,原住民及土地拥有者与军队、企业家们之间的矛盾与倾轧开始出现,尤其是火药工厂常有爆炸事故发生,这些工厂所造成的废水废气等环境问题、地面沉降问题、噪音问题、不良住宅问题等,即所谓的“城中村”问题对于本地人来说成了地区发展的障碍,原住民希望工厂能迁出,以保障地区的自身发展。
(二)东京复兴后的城市扩张
就在东京郊区大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1923年9月,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遇到了大地震,东京与横滨大部分的市街被烧毁,地震后第二天内务大臣后藤新平就提出了东京复兴方针。这个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组织系统,要建立一个特设官厅,设置复兴计划调查会;第二是组织财源,原则上要以国费为主,财源由长期的内外债组成;第三是土地整理,用公债来回收土地,对回收土地进行整顿,再以合理的、公平的价格贩卖和出租。但是由于不切合实际,最终这个方针在议会审议中被大大地压缩了,财政预算也被削减,修正后的方案在1923年底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并公布了“特别都市计划法”和“震灾善后公债法”,还确定了“帝都复兴计划”。这些文件成为东京城市复兴的法律保障。 另外,1923年12月,在东京市政调查会的发起下东京市内日本建筑士会、日本钢铁协会、日本工人俱乐部、都市研究会等14个权威学术团体与专家团体组成了一个“帝都复兴联合协议会”(以下简称“协议会”)。协议会为了推进灾后重建的区划整理工作,从1924年的4月到6月间就召开了20次之多的讲演会,向市民分发了2万册宣传册和35万张宣传单,并在讲演会上与听众进行广泛交流。在区划整理工作开始时东京市长永田秀次郎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区划整理告市民书”,充分尊重民意,争取民众的支持,一些未被烧毁地区的居民也主动要求归入到区划整理工程中去。经过近6年的努力,东京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与道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为大东京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30年10月,东京复兴事业完成,并将“十月一日”设定为东京的自治纪念日,永田秀次郎又一次发表《告帝都市民诸君书》演说,明确指出:“振救了东京市的是东京市民,真正接受东京市政的利害得失的也是230万市民。”他将城市建设与市民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使市民成为城市的主人,这为后来的城市改造建设铺就了民众进一步参与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1932年东京市将邻近的5个郡82个町村并入东京市,东京城市一下扩大了六倍。上述北丰岛郡就在此次合并中进入大东京。随之“大东京”的都市规划开始进入议事日程。因为东京拥有首都职能,因此,大东京的规划主要由内务省来制定,东京市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规划来承担道路、公园、下水道、河流等的修建工程的实施。规划中通向原北丰岛郡地区的主要道路由放射7号的目白大道、放射8号的川越街道、放射9号的白山大道、放射10号的北本大道及放射11号的尾久桥大道组成。关东大地震后郊区城市化速度较快,轨道交通建设出现了新局面。1936年,以山手线为主、私铁为辅的交通结合部池袋广场规划完成,基本建成是在1945年以后作为城市复兴事业一环而完成的,现在的站前广场基本上保持着当时规划时的状态。位于丰岛区南部的山手线的池袋站、巢鸭站、驹込站等对该地区的城市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灾后复兴的城市区划调整及改造对工业化带来的城市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所依赖的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市民的参与。
在新市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无秩序的发展,都市计划东京地方委员会与警视厅建筑课联手对民间中小不动产商的宅基地出售、地主农民的借地借房子以及个人住宅等的建筑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这些执法行为主要依据《市街地建筑物法》中的建筑线制度。因为建筑线的指定是行使警察权的,因此对地权者没有经济上的补偿。这一制度在战后被认为是“不民主的”,在制定《建筑基准法》时被废除了,虽然这对以后的城市二级道路改善工作的展开难度加大了,但不适宜的法律要不断完善,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4]
战后19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农村与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向太平洋亚沿岸地区城市密集型转移,[5]东京城市中心的偏远地区成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留学生也开始向位于城市中心边缘地区寻求栖息之地。在留学生中耳熟能详的地名就有丰岛区的巢鸭、池袋、高田,北区的王子、田端、十条、赤羽、中里等。这些地方离山手线较近,距打工的市中心不远,房价亦相对便宜,成为城市中下层人口的首选之地。
三、丰岛区的城市化与传统文化保护
(一)丰岛区概述
丰岛区位于东京都23区中的西北部,是上述原北丰岛郡的边缘地区,其中心地带的池袋车站是由山手线、西武池袋线、东武东上线以及丸内地铁线四线交汇的东京都副都中心之一。沿山手线从西南到东北分布有高档住宅区及有名的学习院大学的目白、商业文化教育交通中心的池袋(有东京艺术剧场、立教大学、东西武百货大楼等),有被誉为老太太的原宿之称的巢鸭地藏街,还有保留至今的诸多名人安眠的原东京郊外的杂司谷灵园和染井灵园等。除此之外,东京音乐大学、帝京平成大学及大正大学等高等学校也迁入此区。
如前所述,1932年东京市将周边5郡82町并入时,由巢鸭町、西巢鸭町、高田町和长崎町等四町组成丰岛区也并入东京市。区名就来之于郡名,而郡名则来之于中世纪这一带的领主武藏国的丰岛氏家族。明治维新以后,该地区由于铁道的开通和大量高等院校的迁入,大量人口迁入该区,到1926年该地区的人口就达到了20万⑨。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期,该区作为住宅建设用地快速发展,又一次大量人口导入,造成该区的人口密度极高。据资料显示,1965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半岛区为全日本人口密度第一的自治体,2005年的调查结果为第二位,2010年的调查结果又重新回到了第一位⑩。丰岛区网站显示,截止2015年3月1日区内登记人数为275 739人,其中外国人数为21 829人,。虽然没有显示人口密度的排名,但只比2010年减少了9000人左右,可见其人口密度依然是极高的。
(二)城市化发展与文化传承
作为人口导入为主的区政,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区自治体十分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2003年的《丰岛区基本构想》(以下简称“基本构想”)中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丰岛区再次强调,要建成一个以和平为基础,维护在区内生活、工作、学习和访问的所有人的人权,尊重人的个性,人人都充满自豪、拥有希望,能够在此继续生活下去的地区社会。”其基本方针是:“为了创造区民自豪、能够持续居住的街区,在地区特色的基础上有要展开充满个性的政策和必要魅力。为此,以区民为主以及与区相关的所有的人都要参与制定计划,推进地区建设,同时要努力再挖掘植根于历史与传统的文化资源,创造出‘丰岛特色’。另外,要发挥交通枢纽特色推进美丽街区建设,谋求地区的活力。更要努力搞活支撑区民生活的商业街区。”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城市区域建设必须有地区居民参与,并强调必须要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形成地区的特色。“基本构想”认为要达成城市风景和街道能产生出多元的艺术文化气息就要不断地发现历史和传统艺能,并守护传承这种传统艺能,才能创造出丰岛区独特的新文化。同时作为一个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区,还要不断地与国内外的城市进行交流,才能不断推进地区的文化建设。 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基本构想”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推进区民的参与。不仅在规划制定期间区民要协助参与。政策、计划公开以后,区民也要共同参与评估,地区建设等问题有地区居民参与决定,并形成居民能够参与的体制;还要明确区民、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企业单位以及区自治体的责任与作用,作为区自治体要支持区民和非政府组织,让他们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是确立新的区政运营机制。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定及实施时要形成能灵活应对社会变化及区民生活观的体制;要重视区民对建设成果的看法和意见,区民们急需的政策措施要优先实施;同时还要确保财源,强化财政运营的基础。
实际上在城区建设方面,区自治体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比如离池袋车站不远的杂司谷地区就保留有创建于弘仁元年(810年)建造的日莲宗威光山法明寺,这是江户时代著名的“步藏国杂司谷八景”之一的“威光山花”,其墓地内有日本镰仓末期名将楠木正成爱女之墓姬塚以及前文所提到的这一带的领主武藏国的丰岛氏家族历代的墓茔,可谓是丰岛区的根基所在。另外还有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鬼子母神堂,建造于天正六年(1578年),相传是为了祭奠从文京区目白台出土的鬼子母神而由当地乡民们拓宽寺院而建的,现在保留着的主殿是宽文四年(1664年)建成的,是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江户时代前期,这里作为送子、育子的神为民众所信仰,殿堂与鸟山石燕所画的“大森彦七图”、第二代鸟居清满所画的“三人静白拍子图”被指定为东京都的有型文物,到现在为止,每年10月16~18日都会在此举行供养日莲和尚“会式”-。这一带最重要的活历史就是杂司谷灵园。1874年,由当时东京府责令东京会议所(现东京商工会议所)指定建造了八处墓地,其中杂司谷灵园和染井灵园在丰岛区。1889年实行市町村制后移交东京市管理,同年在上述山县有朋的市区改造设计中这些灵园被定为公共墓地,2006年并入东京都公园协会管理。在日本,公共灵园是墓地,同时也是民众散步休闲的去处,那里埋葬着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杂司谷灵园有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永井荷风等的墓,染井灵园有冈仓天心的墓,园外的慈眼寺内有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墓,都是人们常去的地方。这些名胜古迹都是该区着力维护保存的文化遗构和财产,完全是与《景观法》中“鉴于良好景观是地区固有的特性并紧密关联的,必须要在地区居民的意向的基础上,谋求能够发挥各种地区的个性及特色,以形成多样的景观”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的。
另外,丰岛区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江户时代旧长崎村(现在丰岛区西部长崎町一带)村民为祈求五谷丰登和防病消灾所跳的长崎狮子舞,现在作为区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都会举行长崎神社的祭日活动。而留有明治昭和时代铭文的舞蹈道具及服装也被保存了下来,与此一起保留下来的还有富士元杂子和整套乐器,杂子是给舞蹈伴奏的一种乐曲,流传于长崎村一带,从明治时代后期保留至今,主要由笛子和鼓组成。这些都是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也是至今依然在高度城市化的街区表演着的地区特色传统文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真正不能遗失掉的民俗乡土传统文化。
(三)城市改造中的市民参与
在城市改造方面丰岛区也同样是在“基本构想”之区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区政府的规划是将千川小学旧址改造成100张床位的特别护理养老院和能容纳105人的保育所,外加一个3100平方米的公园。然而当地居民与相关者有自己的想法,2014年5月,就因城市化而废弃的丰岛区最西北边界的千川小学旧址如何使用问题,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千川小学校迹地活用思考会”(以下简称“思考会”)向区自治体提出了《关于活用千川小学校迹地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这个“思考会”的组织形式是由地方居民等推荐或选举产生的,成员构成为:一是旧小学校附近三个町的町自治会代表;二是旧小学校周边商业团体的千川商荣会和千川站前商店会的代表;三是旧小学校遗址正在使用者协议会的代表以及旧小学校对面“狮子会大楼千川站前”大楼管理组合的代表;四是区政府的代表。从委员名单情况来看,除1名副会长是副区长和委员、1名是区设施计划科长以外,1名会长、2名副会长和16名委员都是上述相关部门的代表,官民比是2∶19,这个“思考会”的民众参与情况就不言而喻了。
这个“思考会”的工作目标是:为了在结合“区未来战略推进计划2010”所提示的关于千川小学旧址活用规划进行讨论时能与区域代表进行充分的协商;另外,为培育更多的人才和多元的共同体,推进区域建设而加强官民协动。为达成这个目标,“思考会”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设施改造计划所必需的调查与研究,梳理关于设施改造的基本构想、向区长提交议案,以及为达成本会目标而必须做的其他的事情。
这个“思考会”从2010年开始到提案提出的4年间,就旧址改造召开了29次会议,在工作两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中期报告,另就公园建设问题,下设的公园研讨部也召开了6次会议才向“思考会”提出研究报告。“思考会”的讨论会期间还设有一定数量的旁听席,只要在电话申请时说明姓名、住址和电话,在人数许可的情况下就能出席旁听。而且,这些会议情况及中间报告、建议书等都详细地公示在区政府的网站上,因此可以说,所形成的《建议书》是经过了精雕细琢,充分地反映了区域居民的意见,是官民协调互动的产物。
《建议书》具体内容比较简单,就是要将这个旧址改造成为区域活动的场所、不同年龄段人群聚会的场所和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也就是说,特别养老院要建,但不能只顾养老,还要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活动;要让幼儿与大人都能在这个场所游玩,能在这里放烟火,踢足球,举行节日联欢活动,以加强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交流;原来的小学校有避难功能,改造后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功能,不能在灾难时居民全都转移到邻近的体育馆去。从这三点建议来看,这个旧址改造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能满足区域社会各年龄段可以活动、休闲和避难的场所。这完全符合《都市再生特别措置法》的“我国活力源泉的地市要切实应对近年快速情报化、国际化、少子高龄化等社会经济形势变化,提高其魅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都市的再生,并能确保都市防灾机能”的都市再生的基本方针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化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广泛采集民意,地区的民众也积极参与,共同为地区建设添砖加瓦。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的代前言中说:“主角都是一些打从心底深爱他们的土地的社区工作领导人。”“地方的魅力其实要归于这些深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荣,爱惜这些地方的人们的魅力。”[1]“思考会”的成员们正是建设和改造城市的主角,是深爱自己地区的区民和他们的代表。
四、代结语:日本城市化过程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以上从历史维度和现实角度着重分析了东京丰岛区城市化进程与地区文化传承的关系,强调了文化传承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即城市化与文化传承的目的都是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体现在生活、工作和访问这个城市的人们的感受之中。因此,只有倾听民众的意见,在法律的框架下倾心工作,未来的城市才不会留下遗憾。也只有这样的根植于民众之间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传统文化才不至于消亡,而且还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传承下去。
总体说来,日本丰岛区的城市化及旧城改造的过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对我们的城市建设与改造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加强城市规划和相关法律的建设,规划和法律要有可执行性。不完善的条款要及时改订,让城市建设与改造有法可依。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就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不现实的、过于超前的,这类的法律法规要予以淘汰,或者不断地修订完善。只有这样,法律法规才能在城市化中发挥作用,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旧城区改造规划过程中要倾听民意,在民众参与下完善对旧城区的改造。在制定规划时就要争取民众的参与,尤其是在区域改造方面,在网站及区域媒体上公开征询民意,并组成官民规划协调小组,对改造规划进行协调,以满足区域民众的实际需要,让城市建设与旧区改造真正服务于地区民众的生活,要让地区民众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城市是城市居民的,不是建设或规划者的,只有城市居民的参与才是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动力所在。
第三,在法律的框架下实施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城市建设与改造不以任何团体或个人意志来进行。在城市建设与改造中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及《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的规划及设计方案要予以公布,让公众来监督执行,不能随意暗箱操作。只有这样,城市建设与改造才能更加合理完善。
注释:
①东京都由23个区、26市、5町、8村组成,区部是指东京都东部的23个区。
②平成十六年六月十八日法律第百十号《景観法》,最终改正:平成二三年一二月一四日法律第一二四号;平成十四年四月五日法律第二十二号《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最终改正:平成二六年五月三〇日法律第四十二号。
③郡是一级行政建制。1883年任内务卿制定了地方行政体制,分为市、町村、府县、郡四个等级。现在郡一级的行政建制已经不存在了,但有些地方的区域还会被称为某某郡的。
④参见横山惠美《北豊島郡の工業化について》,第242页。
⑤参见地方志研究协议会《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第242~243页。
⑥同上注。
⑦同上注,第247页。
⑧同上注,第252页。
⑨丰岛区役所网站,http://www.city.bunkyo.lg.jp/。
⑩丰岛区,http://ja.wikipedia.org/wiki/%E8%B1%8A%E5%B3%B6%E5%8C%BA。
,世帯と人口、最新情報,http://www.city.toshima.lg.jp/070/kuse/gaiyo/jinko/setaitojinko/1503171517.html。
-杂司谷导游,https://toshima-mirai.jp/zoshigaya/walk/index.html。
参考文献:
[1]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M].王惠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祖田修.都市と農村の結合[M].大名堂发行,平成9年.
[3]地方志研究协议会.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M].东京:雄山阁,平成15年.
[4]越泽明.東京の都市計画[M].东京:岩波書店,1992.
责任编辑:张炜
一、问题的提起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生产活动的工业化的变化而不断升华的。换言之,不断扩大的工业化促成了城市化,即城市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解体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解体,农业时代的传统文化自然也随之逐渐地消失。那么,在城市化包括旧区改造进程中如何保护地区的传统文化就成为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这一过程在发达国家是如何经历的呢?本文以日本东京都丰岛区为中心,对其百多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维护传统文化的过程进行简要的梳理,从而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以期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系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带来一些启示。
日本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起步很早,关于城市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比较代表性的作品有: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译的《再造魅力故乡》,[1]祖田修著的《都市と農村の結合》,[2]地方志研究协议会编的《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3]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对日本城市化进行详尽的介绍,尤其是《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中的《关于北丰岛郡的工业化》一文对东京都区部①北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本文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该地区近年来城市改造实例进行梳理与分析,这种分析主要依据日本《景观法》、《都市再生特别措置法》②,旨在强调日本在城市改造中法律所起到的作用,以更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城市化及旧区改造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东京都北部地区工业化的历史回顾
(一)早期东京郊区工业化进程
一般说来,日本东京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1888年山县有朋提出“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时算起的。[4]但实际上在这以前,实际意义上的工业化已经开始实施。早在明治十年的1877年,东京上野公园举办了第一届日本国内的劝业博览会,东京北郊的北丰岛郡③(涵盖了现在23个区中偏北的荒川区、北区、丰岛区、板桥区以及练马区)就有305种产品在博览会中展出。其中制造业产品114种,农业产品145种,园艺产品29种。[3]明治十四年的1881年第二届博览会上,北丰岛郡出品251种,其中制造业产品64种,农业产品129种,园艺产品27种④。从这些数字的比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制造业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资源开发型产品有荒川流域即现在的尾久地区挖取的荒木田土,现在的王子地区挖取的泥炭,制成铸造用的砂、砂砾等建筑及工业用原材料,成为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另外,丰岛村以荒川流域的粘土烧制的“炼瓦石”作为西洋建筑的材料受到社会的好评,成为明治时期荒川流域产业的特色之一⑤。
从幕府末年到明治时代,制作烟管、烟盒、笔、袋子、木梳、染织品、袜子、日本伞、木屐等零星杂货及服饰等的手工业者也聚集此地区,有些手艺人的高级艺术产品如泥金画、雕金、象牙制品、螺钿工艺品等还出口到欧美各国。这些手工作坊主要集中在中山道沿线的巢鸭町、泷野川村、下板桥宿以及日光御成街道沿线的王子村、十条村、岩渊町,川越街道沿线的上板桥村和下练马村等,现在都是北区、丰岛区、板桥区和练马区一带的地名,有些直接就是区名。这说明,这些明治时期的东京市近郊地区现在都已成了东京都的中心区部⑥。
横山惠美的文章将这一地区的从明治初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止的工业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明治初期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第二期从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期是从区制实行的193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这三个时期的工厂主要是官方主办的军事设施和民间的大工厂,其中很多大型军事设施相对集中在现在的北区的瓦板房子地区。其中代表性的企业有抄纸会社(现在的王子制纸)、东京毛纺织会社(后来的东京制绒)、东京炮兵工厂火具制造所、板桥火药制造所作业所等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一地区的工业化是由官方推进的。而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这些工厂开设在这一带与荒川和隅天川的水路运输,以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有关系的。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大量劳动者也随之迁居此处,住宅建设增多。据东京市商工课1929年的调查,截至1928年,北丰岛郡50人规模以上的工厂有1252家之多,占东京市15个区及邻近5个郡的16.8%⑧。这样,原住民及土地拥有者与军队、企业家们之间的矛盾与倾轧开始出现,尤其是火药工厂常有爆炸事故发生,这些工厂所造成的废水废气等环境问题、地面沉降问题、噪音问题、不良住宅问题等,即所谓的“城中村”问题对于本地人来说成了地区发展的障碍,原住民希望工厂能迁出,以保障地区的自身发展。
(二)东京复兴后的城市扩张
就在东京郊区大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1923年9月,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遇到了大地震,东京与横滨大部分的市街被烧毁,地震后第二天内务大臣后藤新平就提出了东京复兴方针。这个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组织系统,要建立一个特设官厅,设置复兴计划调查会;第二是组织财源,原则上要以国费为主,财源由长期的内外债组成;第三是土地整理,用公债来回收土地,对回收土地进行整顿,再以合理的、公平的价格贩卖和出租。但是由于不切合实际,最终这个方针在议会审议中被大大地压缩了,财政预算也被削减,修正后的方案在1923年底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并公布了“特别都市计划法”和“震灾善后公债法”,还确定了“帝都复兴计划”。这些文件成为东京城市复兴的法律保障。 另外,1923年12月,在东京市政调查会的发起下东京市内日本建筑士会、日本钢铁协会、日本工人俱乐部、都市研究会等14个权威学术团体与专家团体组成了一个“帝都复兴联合协议会”(以下简称“协议会”)。协议会为了推进灾后重建的区划整理工作,从1924年的4月到6月间就召开了20次之多的讲演会,向市民分发了2万册宣传册和35万张宣传单,并在讲演会上与听众进行广泛交流。在区划整理工作开始时东京市长永田秀次郎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区划整理告市民书”,充分尊重民意,争取民众的支持,一些未被烧毁地区的居民也主动要求归入到区划整理工程中去。经过近6年的努力,东京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与道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为大东京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30年10月,东京复兴事业完成,并将“十月一日”设定为东京的自治纪念日,永田秀次郎又一次发表《告帝都市民诸君书》演说,明确指出:“振救了东京市的是东京市民,真正接受东京市政的利害得失的也是230万市民。”他将城市建设与市民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使市民成为城市的主人,这为后来的城市改造建设铺就了民众进一步参与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1932年东京市将邻近的5个郡82个町村并入东京市,东京城市一下扩大了六倍。上述北丰岛郡就在此次合并中进入大东京。随之“大东京”的都市规划开始进入议事日程。因为东京拥有首都职能,因此,大东京的规划主要由内务省来制定,东京市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规划来承担道路、公园、下水道、河流等的修建工程的实施。规划中通向原北丰岛郡地区的主要道路由放射7号的目白大道、放射8号的川越街道、放射9号的白山大道、放射10号的北本大道及放射11号的尾久桥大道组成。关东大地震后郊区城市化速度较快,轨道交通建设出现了新局面。1936年,以山手线为主、私铁为辅的交通结合部池袋广场规划完成,基本建成是在1945年以后作为城市复兴事业一环而完成的,现在的站前广场基本上保持着当时规划时的状态。位于丰岛区南部的山手线的池袋站、巢鸭站、驹込站等对该地区的城市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灾后复兴的城市区划调整及改造对工业化带来的城市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所依赖的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市民的参与。
在新市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无秩序的发展,都市计划东京地方委员会与警视厅建筑课联手对民间中小不动产商的宅基地出售、地主农民的借地借房子以及个人住宅等的建筑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这些执法行为主要依据《市街地建筑物法》中的建筑线制度。因为建筑线的指定是行使警察权的,因此对地权者没有经济上的补偿。这一制度在战后被认为是“不民主的”,在制定《建筑基准法》时被废除了,虽然这对以后的城市二级道路改善工作的展开难度加大了,但不适宜的法律要不断完善,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4]
战后19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农村与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向太平洋亚沿岸地区城市密集型转移,[5]东京城市中心的偏远地区成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留学生也开始向位于城市中心边缘地区寻求栖息之地。在留学生中耳熟能详的地名就有丰岛区的巢鸭、池袋、高田,北区的王子、田端、十条、赤羽、中里等。这些地方离山手线较近,距打工的市中心不远,房价亦相对便宜,成为城市中下层人口的首选之地。
三、丰岛区的城市化与传统文化保护
(一)丰岛区概述
丰岛区位于东京都23区中的西北部,是上述原北丰岛郡的边缘地区,其中心地带的池袋车站是由山手线、西武池袋线、东武东上线以及丸内地铁线四线交汇的东京都副都中心之一。沿山手线从西南到东北分布有高档住宅区及有名的学习院大学的目白、商业文化教育交通中心的池袋(有东京艺术剧场、立教大学、东西武百货大楼等),有被誉为老太太的原宿之称的巢鸭地藏街,还有保留至今的诸多名人安眠的原东京郊外的杂司谷灵园和染井灵园等。除此之外,东京音乐大学、帝京平成大学及大正大学等高等学校也迁入此区。
如前所述,1932年东京市将周边5郡82町并入时,由巢鸭町、西巢鸭町、高田町和长崎町等四町组成丰岛区也并入东京市。区名就来之于郡名,而郡名则来之于中世纪这一带的领主武藏国的丰岛氏家族。明治维新以后,该地区由于铁道的开通和大量高等院校的迁入,大量人口迁入该区,到1926年该地区的人口就达到了20万⑨。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期,该区作为住宅建设用地快速发展,又一次大量人口导入,造成该区的人口密度极高。据资料显示,1965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半岛区为全日本人口密度第一的自治体,2005年的调查结果为第二位,2010年的调查结果又重新回到了第一位⑩。丰岛区网站显示,截止2015年3月1日区内登记人数为275 739人,其中外国人数为21 829人,。虽然没有显示人口密度的排名,但只比2010年减少了9000人左右,可见其人口密度依然是极高的。
(二)城市化发展与文化传承
作为人口导入为主的区政,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区自治体十分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2003年的《丰岛区基本构想》(以下简称“基本构想”)中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丰岛区再次强调,要建成一个以和平为基础,维护在区内生活、工作、学习和访问的所有人的人权,尊重人的个性,人人都充满自豪、拥有希望,能够在此继续生活下去的地区社会。”其基本方针是:“为了创造区民自豪、能够持续居住的街区,在地区特色的基础上有要展开充满个性的政策和必要魅力。为此,以区民为主以及与区相关的所有的人都要参与制定计划,推进地区建设,同时要努力再挖掘植根于历史与传统的文化资源,创造出‘丰岛特色’。另外,要发挥交通枢纽特色推进美丽街区建设,谋求地区的活力。更要努力搞活支撑区民生活的商业街区。”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城市区域建设必须有地区居民参与,并强调必须要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形成地区的特色。“基本构想”认为要达成城市风景和街道能产生出多元的艺术文化气息就要不断地发现历史和传统艺能,并守护传承这种传统艺能,才能创造出丰岛区独特的新文化。同时作为一个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区,还要不断地与国内外的城市进行交流,才能不断推进地区的文化建设。 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基本构想”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推进区民的参与。不仅在规划制定期间区民要协助参与。政策、计划公开以后,区民也要共同参与评估,地区建设等问题有地区居民参与决定,并形成居民能够参与的体制;还要明确区民、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企业单位以及区自治体的责任与作用,作为区自治体要支持区民和非政府组织,让他们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是确立新的区政运营机制。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定及实施时要形成能灵活应对社会变化及区民生活观的体制;要重视区民对建设成果的看法和意见,区民们急需的政策措施要优先实施;同时还要确保财源,强化财政运营的基础。
实际上在城区建设方面,区自治体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比如离池袋车站不远的杂司谷地区就保留有创建于弘仁元年(810年)建造的日莲宗威光山法明寺,这是江户时代著名的“步藏国杂司谷八景”之一的“威光山花”,其墓地内有日本镰仓末期名将楠木正成爱女之墓姬塚以及前文所提到的这一带的领主武藏国的丰岛氏家族历代的墓茔,可谓是丰岛区的根基所在。另外还有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鬼子母神堂,建造于天正六年(1578年),相传是为了祭奠从文京区目白台出土的鬼子母神而由当地乡民们拓宽寺院而建的,现在保留着的主殿是宽文四年(1664年)建成的,是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江户时代前期,这里作为送子、育子的神为民众所信仰,殿堂与鸟山石燕所画的“大森彦七图”、第二代鸟居清满所画的“三人静白拍子图”被指定为东京都的有型文物,到现在为止,每年10月16~18日都会在此举行供养日莲和尚“会式”-。这一带最重要的活历史就是杂司谷灵园。1874年,由当时东京府责令东京会议所(现东京商工会议所)指定建造了八处墓地,其中杂司谷灵园和染井灵园在丰岛区。1889年实行市町村制后移交东京市管理,同年在上述山县有朋的市区改造设计中这些灵园被定为公共墓地,2006年并入东京都公园协会管理。在日本,公共灵园是墓地,同时也是民众散步休闲的去处,那里埋葬着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杂司谷灵园有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永井荷风等的墓,染井灵园有冈仓天心的墓,园外的慈眼寺内有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墓,都是人们常去的地方。这些名胜古迹都是该区着力维护保存的文化遗构和财产,完全是与《景观法》中“鉴于良好景观是地区固有的特性并紧密关联的,必须要在地区居民的意向的基础上,谋求能够发挥各种地区的个性及特色,以形成多样的景观”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的。
另外,丰岛区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江户时代旧长崎村(现在丰岛区西部长崎町一带)村民为祈求五谷丰登和防病消灾所跳的长崎狮子舞,现在作为区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都会举行长崎神社的祭日活动。而留有明治昭和时代铭文的舞蹈道具及服装也被保存了下来,与此一起保留下来的还有富士元杂子和整套乐器,杂子是给舞蹈伴奏的一种乐曲,流传于长崎村一带,从明治时代后期保留至今,主要由笛子和鼓组成。这些都是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也是至今依然在高度城市化的街区表演着的地区特色传统文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真正不能遗失掉的民俗乡土传统文化。
(三)城市改造中的市民参与
在城市改造方面丰岛区也同样是在“基本构想”之区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区政府的规划是将千川小学旧址改造成100张床位的特别护理养老院和能容纳105人的保育所,外加一个3100平方米的公园。然而当地居民与相关者有自己的想法,2014年5月,就因城市化而废弃的丰岛区最西北边界的千川小学旧址如何使用问题,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千川小学校迹地活用思考会”(以下简称“思考会”)向区自治体提出了《关于活用千川小学校迹地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这个“思考会”的组织形式是由地方居民等推荐或选举产生的,成员构成为:一是旧小学校附近三个町的町自治会代表;二是旧小学校周边商业团体的千川商荣会和千川站前商店会的代表;三是旧小学校遗址正在使用者协议会的代表以及旧小学校对面“狮子会大楼千川站前”大楼管理组合的代表;四是区政府的代表。从委员名单情况来看,除1名副会长是副区长和委员、1名是区设施计划科长以外,1名会长、2名副会长和16名委员都是上述相关部门的代表,官民比是2∶19,这个“思考会”的民众参与情况就不言而喻了。
这个“思考会”的工作目标是:为了在结合“区未来战略推进计划2010”所提示的关于千川小学旧址活用规划进行讨论时能与区域代表进行充分的协商;另外,为培育更多的人才和多元的共同体,推进区域建设而加强官民协动。为达成这个目标,“思考会”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设施改造计划所必需的调查与研究,梳理关于设施改造的基本构想、向区长提交议案,以及为达成本会目标而必须做的其他的事情。
这个“思考会”从2010年开始到提案提出的4年间,就旧址改造召开了29次会议,在工作两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中期报告,另就公园建设问题,下设的公园研讨部也召开了6次会议才向“思考会”提出研究报告。“思考会”的讨论会期间还设有一定数量的旁听席,只要在电话申请时说明姓名、住址和电话,在人数许可的情况下就能出席旁听。而且,这些会议情况及中间报告、建议书等都详细地公示在区政府的网站上,因此可以说,所形成的《建议书》是经过了精雕细琢,充分地反映了区域居民的意见,是官民协调互动的产物。
《建议书》具体内容比较简单,就是要将这个旧址改造成为区域活动的场所、不同年龄段人群聚会的场所和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也就是说,特别养老院要建,但不能只顾养老,还要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活动;要让幼儿与大人都能在这个场所游玩,能在这里放烟火,踢足球,举行节日联欢活动,以加强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交流;原来的小学校有避难功能,改造后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功能,不能在灾难时居民全都转移到邻近的体育馆去。从这三点建议来看,这个旧址改造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能满足区域社会各年龄段可以活动、休闲和避难的场所。这完全符合《都市再生特别措置法》的“我国活力源泉的地市要切实应对近年快速情报化、国际化、少子高龄化等社会经济形势变化,提高其魅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都市的再生,并能确保都市防灾机能”的都市再生的基本方针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化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广泛采集民意,地区的民众也积极参与,共同为地区建设添砖加瓦。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的代前言中说:“主角都是一些打从心底深爱他们的土地的社区工作领导人。”“地方的魅力其实要归于这些深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荣,爱惜这些地方的人们的魅力。”[1]“思考会”的成员们正是建设和改造城市的主角,是深爱自己地区的区民和他们的代表。
四、代结语:日本城市化过程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以上从历史维度和现实角度着重分析了东京丰岛区城市化进程与地区文化传承的关系,强调了文化传承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即城市化与文化传承的目的都是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体现在生活、工作和访问这个城市的人们的感受之中。因此,只有倾听民众的意见,在法律的框架下倾心工作,未来的城市才不会留下遗憾。也只有这样的根植于民众之间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传统文化才不至于消亡,而且还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传承下去。
总体说来,日本丰岛区的城市化及旧城改造的过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对我们的城市建设与改造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加强城市规划和相关法律的建设,规划和法律要有可执行性。不完善的条款要及时改订,让城市建设与改造有法可依。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就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不现实的、过于超前的,这类的法律法规要予以淘汰,或者不断地修订完善。只有这样,法律法规才能在城市化中发挥作用,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旧城区改造规划过程中要倾听民意,在民众参与下完善对旧城区的改造。在制定规划时就要争取民众的参与,尤其是在区域改造方面,在网站及区域媒体上公开征询民意,并组成官民规划协调小组,对改造规划进行协调,以满足区域民众的实际需要,让城市建设与旧区改造真正服务于地区民众的生活,要让地区民众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城市是城市居民的,不是建设或规划者的,只有城市居民的参与才是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动力所在。
第三,在法律的框架下实施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城市建设与改造不以任何团体或个人意志来进行。在城市建设与改造中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及《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的规划及设计方案要予以公布,让公众来监督执行,不能随意暗箱操作。只有这样,城市建设与改造才能更加合理完善。
注释:
①东京都由23个区、26市、5町、8村组成,区部是指东京都东部的23个区。
②平成十六年六月十八日法律第百十号《景観法》,最终改正:平成二三年一二月一四日法律第一二四号;平成十四年四月五日法律第二十二号《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最终改正:平成二六年五月三〇日法律第四十二号。
③郡是一级行政建制。1883年任内务卿制定了地方行政体制,分为市、町村、府县、郡四个等级。现在郡一级的行政建制已经不存在了,但有些地方的区域还会被称为某某郡的。
④参见横山惠美《北豊島郡の工業化について》,第242页。
⑤参见地方志研究协议会《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第242~243页。
⑥同上注。
⑦同上注,第247页。
⑧同上注,第252页。
⑨丰岛区役所网站,http://www.city.bunkyo.lg.jp/。
⑩丰岛区,http://ja.wikipedia.org/wiki/%E8%B1%8A%E5%B3%B6%E5%8C%BA。
,世帯と人口、最新情報,http://www.city.toshima.lg.jp/070/kuse/gaiyo/jinko/setaitojinko/1503171517.html。
-杂司谷导游,https://toshima-mirai.jp/zoshigaya/walk/index.html。
参考文献:
[1]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M].王惠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祖田修.都市と農村の結合[M].大名堂发行,平成9年.
[3]地方志研究协议会.江戸東京近郊の史的空間[M].东京:雄山阁,平成15年.
[4]越泽明.東京の都市計画[M].东京:岩波書店,1992.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