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开展的实践创新,其基本理念是通过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实现学生从中职到高职的一贯培养。在中高职贯通合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合作的专业分布在两个职业院校,两个学校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两个不同学历阶段的同一专业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两个不同的办学主体制订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建立协同机制则显得非常重要。本文试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探索制订中高职贯通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协同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0世纪70年代初,理论物理学专家赫尔曼·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它从系统演化的角度,以各类开放系统所共有的“协同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层面和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学科。协同学从方法论的角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客观世界本质联系的新视野。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的系统中,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地、整合地、集体地放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自主运行,分别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在自组织运行的基础上,实施协同策略,寻找各子系统协同的步调,发挥协同的效应。协同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中的各个领域。
协同学方法论对于研究中高职贯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在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两个教育层次之间的顶层设计,建立中高职贯通的联合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通过制度建设,落实协调机制;二是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视角定位于涨落中的协同,将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充分分析中职、高职专业的岗位、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在系统设计时,不断调整方案的结构要素,充分发挥系统结构协同功能而产生的积极效应,最终使系统由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跃迁到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在一体化制订方案过程中,彻底打破原有中职、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中高职贯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路径
(一)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试点组织结构
为保障中高职贯通专业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上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分属的两所院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总体领导、招生、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明确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专业中高职贯通方案和教学实施计划是整体设计的,其特点是:企业共同参与,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技能阶梯式提升,专业教学计划涵盖职业标准。
1.协同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一体化整体设计
中高职培养目标是二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其属性相同。因此,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范围的界定必须合理,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衔接。经对环测专业的毕业生岗位群进行分析,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采样能力、化学分析能力和仪器分析能力。由于技术含量高、复合要求高、技能训练周期长,想要单独而熟练地完成采样与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大量实验室检测工作,只有经过连续不断的操作训练,才能达到化学分析工高级技能要求,才能熟知企业岗位的职责任务,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环境监测涉及到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室内环境检测、噪声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多、行业涵盖面大、人才复合要求高、技能综合性强,此专业水平只有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应知应会、不断实践、逐步积累的全过程来提前“预热”,充实提升。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旨在培养采样与检测岗位的辅助人员,同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则更注重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旨在培养高技能采样与检测岗位人员。而按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符合企业岗位群需求,也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2.协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方案设计
根据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要求和环测专业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学校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与互动平台,进而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养的融合,逐步摸索并形成符合行业需求的知识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模式。
在制订中高职贯通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的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同步、协调互补,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调研和多方座谈,而是在前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邀请多类型用人单位相关就业岗位管理者和执行者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人员进行头脑风暴会议,在教育学专家的指导下,就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细化列表,提供出共性的东西,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目标和方案,最后结合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一体化设计课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学校和教育学专家作为同一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三方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整个系统的聚合作用远超越三个子系统自身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表1中对企业、学校和教育学专家三个子系统单独制订培养方案时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对比,协同作用的意义所在显而易见。
3.协同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关课程一体化设计
在进行中高职贯通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课程设计时,充分发挥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对中高职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详细分析职业能力要求,梳理现有课程,整合教学内容,重新分配课程内容和课时计划,重新设计课程教材,强调与企业的对接与职业必备基础能力的培养,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基础课程方面,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知识和理论在本专业的应用,避免出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为政”的衔接不良问题,这对基础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模块化设计开发专业课程,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按理论指导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前三年着重打好基本技能的基础,后两年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顶岗实习。下面通过采样的具体课程进行介绍: (1)化学和化学检测
环测专业的高职学生生源有两部分:高中生和三校生。高中生中又分文理,三校生中又分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对化学课程的学习程度深浅不一。因此,环测专业学生入学时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一困扰一直存在于后续的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中,而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中高职贯通培养安排了300学时左右的化学检测课程,学时数比高职大大增加。除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按三个梯次逐步提高,即基本技能水平(对应初级职业资格)、普通技能水平(对应中级职业资格)、高级技能水平(对应高级职业资格)。这一设计将中职和高职中原本分散在几门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技能培训,变成了稳定有序的阶段提升过程。
(2)环境采样与现场检测、环境微生物检验和环境检测分析
环境检测是环测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需要大量的反复训练、不断的教学渗透和逐步的实践经验积累,这在目前的三年制(2+1)高职教学中是有待加强的。高职中的“环境采样与检测”课程在中高职贯通中被拆分成三门课程,课程设置与相应的前导基础课程紧密衔接,并且这种分拆更符合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职能分工。
(3)校内外实训
中高职贯通的培养方案在相应的理论课程逐步推进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联合生产性实训中心的优势,在第6学期安排学生在校企联合生产性实训中心实训,以认知工作内容、理顺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第7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分岗位实习,以参与岗位工作为主要内容;第8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分岗位实习,以融入岗位工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实训设计使学生渐渐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掌握实际的工作方法,并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学习,逐渐适应并融入工作岗位,从而能够在最后一学年的顶岗实习开始时顺利而迅速地完成角色转换。
(4)协同中高职专业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标准
环测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职阶段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上海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化学分析工(初级、中级),高职阶段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高级。因此在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时融入相应证书的职业资格标准,使得学生在获得一张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接下来的后续工作中,学校还需组织企业和相关专业教师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开发教材。
结语
环测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技术含量较高,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采样能力、化学分析能力和仪器分析能力,通过企业、学校和教育学专家共同协作所设计的中高职贯通这种连续3~4年不间断的、递进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可使学生更牢固而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能够培养出更符合用人单位用人要求、满足用人市场增长需求的毕业生。
在制订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当尊重市场,尊重企业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实现学校职业培养的开环式教学机制,注意发挥协同学原理,关注序参量的变化,实现子系统和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以最终达到教学与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共治。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重点课题“试以协同学理论探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效民,刘磊.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的外部质量保障框架设计[J].职教论坛,2013(34).
[2]李钰.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规范管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3(25).
[3]李建婷,赵清海.浅析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教育与职业,2014(17).
[4]李宏.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论——以广州铁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9).
[5]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炜
一、协同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0世纪70年代初,理论物理学专家赫尔曼·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它从系统演化的角度,以各类开放系统所共有的“协同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层面和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学科。协同学从方法论的角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客观世界本质联系的新视野。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的系统中,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地、整合地、集体地放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自主运行,分别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在自组织运行的基础上,实施协同策略,寻找各子系统协同的步调,发挥协同的效应。协同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中的各个领域。
协同学方法论对于研究中高职贯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在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两个教育层次之间的顶层设计,建立中高职贯通的联合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通过制度建设,落实协调机制;二是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视角定位于涨落中的协同,将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充分分析中职、高职专业的岗位、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在系统设计时,不断调整方案的结构要素,充分发挥系统结构协同功能而产生的积极效应,最终使系统由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跃迁到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在一体化制订方案过程中,彻底打破原有中职、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中高职贯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路径
(一)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试点组织结构
为保障中高职贯通专业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上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分属的两所院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总体领导、招生、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明确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专业中高职贯通方案和教学实施计划是整体设计的,其特点是:企业共同参与,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技能阶梯式提升,专业教学计划涵盖职业标准。
1.协同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一体化整体设计
中高职培养目标是二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其属性相同。因此,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范围的界定必须合理,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衔接。经对环测专业的毕业生岗位群进行分析,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采样能力、化学分析能力和仪器分析能力。由于技术含量高、复合要求高、技能训练周期长,想要单独而熟练地完成采样与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大量实验室检测工作,只有经过连续不断的操作训练,才能达到化学分析工高级技能要求,才能熟知企业岗位的职责任务,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环境监测涉及到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室内环境检测、噪声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多、行业涵盖面大、人才复合要求高、技能综合性强,此专业水平只有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应知应会、不断实践、逐步积累的全过程来提前“预热”,充实提升。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旨在培养采样与检测岗位的辅助人员,同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则更注重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旨在培养高技能采样与检测岗位人员。而按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符合企业岗位群需求,也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2.协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方案设计
根据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要求和环测专业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学校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与互动平台,进而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养的融合,逐步摸索并形成符合行业需求的知识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模式。
在制订中高职贯通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的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同步、协调互补,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调研和多方座谈,而是在前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邀请多类型用人单位相关就业岗位管理者和执行者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人员进行头脑风暴会议,在教育学专家的指导下,就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细化列表,提供出共性的东西,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目标和方案,最后结合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一体化设计课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学校和教育学专家作为同一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三方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整个系统的聚合作用远超越三个子系统自身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表1中对企业、学校和教育学专家三个子系统单独制订培养方案时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对比,协同作用的意义所在显而易见。
3.协同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关课程一体化设计
在进行中高职贯通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课程设计时,充分发挥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对中高职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详细分析职业能力要求,梳理现有课程,整合教学内容,重新分配课程内容和课时计划,重新设计课程教材,强调与企业的对接与职业必备基础能力的培养,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基础课程方面,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知识和理论在本专业的应用,避免出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为政”的衔接不良问题,这对基础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模块化设计开发专业课程,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按理论指导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前三年着重打好基本技能的基础,后两年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顶岗实习。下面通过采样的具体课程进行介绍: (1)化学和化学检测
环测专业的高职学生生源有两部分:高中生和三校生。高中生中又分文理,三校生中又分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对化学课程的学习程度深浅不一。因此,环测专业学生入学时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一困扰一直存在于后续的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中,而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中高职贯通培养安排了300学时左右的化学检测课程,学时数比高职大大增加。除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按三个梯次逐步提高,即基本技能水平(对应初级职业资格)、普通技能水平(对应中级职业资格)、高级技能水平(对应高级职业资格)。这一设计将中职和高职中原本分散在几门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技能培训,变成了稳定有序的阶段提升过程。
(2)环境采样与现场检测、环境微生物检验和环境检测分析
环境检测是环测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需要大量的反复训练、不断的教学渗透和逐步的实践经验积累,这在目前的三年制(2+1)高职教学中是有待加强的。高职中的“环境采样与检测”课程在中高职贯通中被拆分成三门课程,课程设置与相应的前导基础课程紧密衔接,并且这种分拆更符合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职能分工。
(3)校内外实训
中高职贯通的培养方案在相应的理论课程逐步推进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联合生产性实训中心的优势,在第6学期安排学生在校企联合生产性实训中心实训,以认知工作内容、理顺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第7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分岗位实习,以参与岗位工作为主要内容;第8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分岗位实习,以融入岗位工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实训设计使学生渐渐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掌握实际的工作方法,并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学习,逐渐适应并融入工作岗位,从而能够在最后一学年的顶岗实习开始时顺利而迅速地完成角色转换。
(4)协同中高职专业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标准
环测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职阶段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上海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化学分析工(初级、中级),高职阶段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高级。因此在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时融入相应证书的职业资格标准,使得学生在获得一张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接下来的后续工作中,学校还需组织企业和相关专业教师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开发教材。
结语
环测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技术含量较高,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采样能力、化学分析能力和仪器分析能力,通过企业、学校和教育学专家共同协作所设计的中高职贯通这种连续3~4年不间断的、递进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可使学生更牢固而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能够培养出更符合用人单位用人要求、满足用人市场增长需求的毕业生。
在制订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当尊重市场,尊重企业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实现学校职业培养的开环式教学机制,注意发挥协同学原理,关注序参量的变化,实现子系统和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以最终达到教学与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共治。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重点课题“试以协同学理论探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效民,刘磊.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的外部质量保障框架设计[J].职教论坛,2013(34).
[2]李钰.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规范管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3(25).
[3]李建婷,赵清海.浅析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教育与职业,2014(17).
[4]李宏.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论——以广州铁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9).
[5]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