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家斯特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一要求成为我撰写“有效实施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指导思想。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深度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设置问题情境,在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课标要求无论是引入新课题还是探究新知识,启发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必要的。如:我在教学表内乘法复习课时,创设了一个“数字列车”的问题情境。请学生任意报两位数,教师由此组成“数字列车”。
学生: 教师:
(1)28
(2)15
(3)87
(4)38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前一节“数字车厢”中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乘积就是后一节“车厢”中的数。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才使得后面的训练有效地展开,灵活的数学思维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数学思维的训练由此展开。
二、发散解题思路,在思索中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潜能
1.“猜想”——寻新、奇。如这样一道题:1a=b=c(a、b、c都不为0),比较a、b、c的大小。多数学生把结果看作1,然后求1、、的倒数,再比大小。为便于学生形象理解,我是通过引导学生把这道题想象成跷跷板:等号两边的总重量相等,a的伙伴最重,那么a肯定最轻;b的伙伴最轻,那么b肯定最重。
2.“变通”——求巧、活。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迁移变通的有效手段有: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解答:求100以内不能被9整除的各数的和。常规方法是一一列举再求和,显然比较麻烦,如果变通一下题目,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先求出100以内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再从5050中减去,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
三、冲破跟风心理,在求异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教学体验,当出示一个数学问题时,往往全班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解法,毫无新意。所以我们应当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求不一样的解法。如学完通分,让学生比较和的大小时,可引导学生把分子通分,再按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再如练习:今有鸡兔同笼,上有8头,下有26足。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除引导学生用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外,还可以介绍古人是如何用“抬脚法”解答这个问题的:足数÷2-头数=兔数,头数-兔数=鸡数,不仅有趣,还有“异”。
这种“求异”诱导训练应随时出现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加强练习设计,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这里的练习主要指“开放题”,类型有:
1.条件开放题的设计,根据问题补条件: ,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的,女生有多少人?
2.问题开放题的设计:(1)根据条件补问题:一条路全长2000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
3.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设计:有一个长方形,周长为20cm(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4.方法不唯一的开放题设计:小芳和小丽一起逛书店,小芳想买一本《童话故事》,可是带的钱不够,差2.7元;小丽也想买一本同样的《童话故事》,可她带的钱也不够,差3.4元;如果两人合起来买一本,钱还是不够,差0.5元。买一本《童话故事》需要多少钱?
设计教学开放题,其目的是“逼迫”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引导自主探索,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个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引导。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口答其体积并说出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课件操作把圆柱削成一个与它同底等高的圆锥,让学生猜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關系,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针对同学们在实验中的种种表现,对那些大胆猜测、自主探索的同学我该表扬的真心表扬,对那些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同学,我更多的是鼓励。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个性,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时时以高质量问题为纽带,那么一代具有数学思维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编辑 谢尾合
一、设置问题情境,在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课标要求无论是引入新课题还是探究新知识,启发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必要的。如:我在教学表内乘法复习课时,创设了一个“数字列车”的问题情境。请学生任意报两位数,教师由此组成“数字列车”。
学生: 教师:
(1)28
(2)15
(3)87
(4)38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前一节“数字车厢”中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乘积就是后一节“车厢”中的数。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才使得后面的训练有效地展开,灵活的数学思维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数学思维的训练由此展开。
二、发散解题思路,在思索中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潜能
1.“猜想”——寻新、奇。如这样一道题:1a=b=c(a、b、c都不为0),比较a、b、c的大小。多数学生把结果看作1,然后求1、、的倒数,再比大小。为便于学生形象理解,我是通过引导学生把这道题想象成跷跷板:等号两边的总重量相等,a的伙伴最重,那么a肯定最轻;b的伙伴最轻,那么b肯定最重。
2.“变通”——求巧、活。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迁移变通的有效手段有: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解答:求100以内不能被9整除的各数的和。常规方法是一一列举再求和,显然比较麻烦,如果变通一下题目,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先求出100以内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再从5050中减去,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
三、冲破跟风心理,在求异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教学体验,当出示一个数学问题时,往往全班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解法,毫无新意。所以我们应当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求不一样的解法。如学完通分,让学生比较和的大小时,可引导学生把分子通分,再按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再如练习:今有鸡兔同笼,上有8头,下有26足。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除引导学生用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外,还可以介绍古人是如何用“抬脚法”解答这个问题的:足数÷2-头数=兔数,头数-兔数=鸡数,不仅有趣,还有“异”。
这种“求异”诱导训练应随时出现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加强练习设计,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这里的练习主要指“开放题”,类型有:
1.条件开放题的设计,根据问题补条件: ,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的,女生有多少人?
2.问题开放题的设计:(1)根据条件补问题:一条路全长2000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
3.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设计:有一个长方形,周长为20cm(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4.方法不唯一的开放题设计:小芳和小丽一起逛书店,小芳想买一本《童话故事》,可是带的钱不够,差2.7元;小丽也想买一本同样的《童话故事》,可她带的钱也不够,差3.4元;如果两人合起来买一本,钱还是不够,差0.5元。买一本《童话故事》需要多少钱?
设计教学开放题,其目的是“逼迫”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引导自主探索,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个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引导。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口答其体积并说出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课件操作把圆柱削成一个与它同底等高的圆锥,让学生猜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關系,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针对同学们在实验中的种种表现,对那些大胆猜测、自主探索的同学我该表扬的真心表扬,对那些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同学,我更多的是鼓励。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个性,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时时以高质量问题为纽带,那么一代具有数学思维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