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大学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影响研究的新视角

来源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大众化的产物,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当代大学的一个突出空间特征。运用在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广泛运用的“社会空间”理论分析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探讨高校多校区办学中的空间配置现象,以及高校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实现这一社会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社会空间;多校区办学;研究生教育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大众化的产物,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当代大学的一个突出空间特征。多校区办学对高校拓宽发展空间、优化学科结构、增强竞争优势和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具有有利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多校区办学对于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和日常管理等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特别对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等方面影响明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已有相当积累,而以研究生为对象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从多校区办学的空间问题出发,针对研究生比本科生更趋于成熟与理性、个性张扬与期望值高等不同特点,进行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已是迫在眉睫。运用在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广泛运用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分析,将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化。
  1 “社会空间”理论与空间的多重内涵
  空间问题正在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一种“空间转向”思潮已经产生。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列斐伏尔、福柯、吉登斯、布迪厄等一批社会理论家的共同推动下,空间问题成为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界的核心问题和概念。列菲伏尔提出“社会空间”概念,认为空间并不仅仅指物质和地理空间,其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对空间的感知、创造和使用共同构建和生产出一定的社会空间。换句话说,社会关系赋予空间以具体的形式、功能和社会意义。
  在“空间转向”的运动中,列斐伏尔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先驱之一。在其著名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指出空间不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平台”,相反,当代众多的社会空间往往矛盾地互相重叠,彼此渗透。他对空间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划分,认为每一社会空间都包含了这种三位一体的空间架构:(1)空间实践( spatial p raxis):指空间的感知层面。包括对空间的习惯性掌握和使用,空间主体如何通过实践(包括对空间的设计、占有与使用及其空间配置)来生产空间。(2)空间表征( rep resentation of space):指空间的构想层面。某种空间的呈现方式,包括空间本身的相貌和意义及我们呈现它的方式,如模型、影像、文字、符号、概念、思维方式等等。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与想象,是概念化的空间想象。(3)表征空间( spaces of rep resentation):指空间的生活层面或经验层面。这是一个生活性的空间,是实践与认知互动的场所。体现了空间的配置、使用与人的空间认知和想象之间的张力与冲突。[1]
  列斐伏尔试图建构一种一般意义上关于空间的社会理论,在他看来,空间并不仅是日常感受到的物理空间或者是学者构建的精神空间,而是充满了社会关系的社会空间。可以看出,以其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们开始承认空间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反思并以空间化的方式将他们对社会、文化的理解重新概念化,将空间维度置于研究的前台。空间获得了多重内涵,是自然地理、社会关系、文化、历史、感知等的集合体。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空间问题亦可纳入到这一理论视域中进行观照,高校是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种社会元素和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多校区办学归根究底是一个空间问题,更凸显出高校作为物质、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历史性、空间性和社会性特征。从“社会空间”视角切入,探讨高校多校区办学中的空间配置现象,以及高校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实现这一社会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有助于重新认识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很多高校仍是“以条为主”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即组织管理重心仍在本部),导致很多管理困境。本文从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论述研究和解决这一空间问题的可能途径。
  2 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影响的研究途径和内容
  由于我国高校对研究生教育普遍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因此很多研究者已注意到多校区办学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巨大弊端,如师生远距离交流的问题,合作项目的实施和完成问题,以及研究生社区的出现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新挑战等。[2] 借鉴“社会空间”理论,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有如下途径和内容:
  2.1 多校区办学的研究生成长环境分析研究
  研究生成长环境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设施配套、交通问题、课余生活方式和空间、学术氛围等方面。作為高等教育中较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主要体现在一个“研”字上。2002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公布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特别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3]因此应当尤为重视对营造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成长环境的研究。可以研究生的思想、学业、科研和课余生活等为调查内容,对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师(导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对比分析多个校区的研究生成长环境因素差异,总结多校区办学下新老校区对研究生成长环境影响的利与弊。例如我们在对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雁山校区和王城校区研究生成长环境的调查中显示,最明显的问题表现在空间距离和阻隔所引发的学术氛围不够浓郁、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师生交流不足等方面,占所有存在问题的85%左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研究生对作为一个社会空间的学校的感知与认同调查研究   “社会空间”理论认为,空间内的成员对空间的感知、创造和使用共同构建和生产出特定的社会空间形式。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学生对学校的感知与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和生活实践,尤其是在多校区办学和高校整体性氛围减弱、空间感扩大的背景下,有必要树立“一个大学”的整体性理念,从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沿袭与传承的角度来考察研究生对学校的感知与认同感,展开从更深层次解决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影响问题的研究尝试。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和无形的巨大助推力。校园文化活动和独特大学精神对促进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凝聚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对学校的感知和认同是构建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后者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标准之一。针对研究生比本科生的思维更为成熟、个性及独立的特征,可从主位视角出发,即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抽样调查研究生对学校多校区办学的感知与认同状况,如研究生对校容校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资源共享等的感知,对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学习学术氛围、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的情感认同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生对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整体的学校的感知与认同状况的影响因素和深层原因,从而为解决多校区办学引发的问题提供参考,如校园文化整体性与延续性的缺失等等。
  2.3 多校区办学下的师生互动情况调查研究
  据调查,多校区办学高校中以占有3 个校区的高校为主。[4]即老校区(本部)加两个分部(大学城或合并院校等形式)的模式。教师一般集中居住在老校区,而研究生则分散在不同的校区,师生远距离居住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新问题。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师生一对一的方式,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研究生成长的基本保障。在大部分高校中,导师在新校区上课,除了课堂上与研究生有限的接触,课后沟通交流机会很少。研究生扩招也导致很多传统的圆桌讨论式课堂变为大教室教学,降低了对研究生的因材施教、自主讨论的研学效果。即使现代化的通讯和网络手段已经使人们彼此间的联系变得快捷和方便,但却替代不了面对面的交流。空间的阻隔造成导师和研究生互动性差,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充分,研究生自身懈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难以深入,理论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基于此,应对多校区背景下师生互动关系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着重调查新校区无常住导师(依然是“走教”方式)、师生远距离居住问题和原单校区背景下面对面师生互动关系的变化,如网络交流等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分析这种趋向对研究生思想、学业影响的类型、方式和程度等状况。对师生互动关系变化下的研究生思想教育、自主学习、科学研究、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估,探索更为合理有效、因地制宜的师生互动模式。
  2.4 建立解决多校区办学空间问题对研究生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
  基于对多校区办学的追踪调查和研究生群体的独特性,探讨建立解决因多校区办学带给研究生教育影响的有效而持续性的对策,优化高校空间配置。应从两个方面探究解决多校区办学空间问题的对策,一是自然空间如交通和校区间交流问题等,多渠道解决这一问题,维持各校区师资调度、师资队伍稳定和教学管理秩序,降低学校办学成本。二是社会空间问题,着重探讨如何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学院、社区和教师的作用来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师生交流、研究生与社会接轨,以及营造学校整体性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块块管理”或者“条块结合管理”等方式,探索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为一个社会关系空间的大学的性质,增强校园文化实效性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师生网络平台以及创办研究生读书会等,为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提供对策。
  3 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大学多校区办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空间及空间配置问题,而这一空间有着丰富的内涵,“社会空间”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提示我们将多校区办学下的研究生教育视为一个空间问题,促进多校区在观念、文化、传统、学科等方面有形与无形的融合。考察研究生对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和精神的感知与认同、师生互动情况等在多校区办学中必须重视的突出问题,合理分析与评估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因素与程度,探索在新情况下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策略和方法。重视办学空间、师生关系以及研究生主体性等因素的互动,探讨促进研究生發展的教育共赢机制建立,学校、社区、教师(导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以及研究生多方力量参与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教育体制构建。
  参考文献
  [1]Lefebvre ,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 son-smish. Oxford :Blackwell ,LTD ,1991.
  [2]何仲节.多校区和社区化条件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40-42
  [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4]韩青松等.高校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实证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9):51-54.
  基金项目
  2011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社会空间视域下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唐王朝的发展历史视阈为切入点,演绎分析了家族兴衰周期。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本身、学校、家族及社会四个维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历史视阈;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思想素质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影响。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政道德教育工作,特别下发了中发[2004]1
期刊
【摘 要】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学生“三自管理”模式,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学生工作管理方式,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尝试。推行学生“三自管理”,必须搭建好大学生育人平台,通过构建不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9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三自管理”模式;大学生;育人平台;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一项
期刊
【摘 要】日语授受动词「もらう(貰う)」作为补助动词的用法「~てもらう」一般表达的是恩惠的语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并非都蕴含恩惠义。本文将提出这一现象,并探讨、评述先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点,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もらう ~てもらう;恩惠义;非恩惠义  1 问题的提起  「もらう(貰う)」除了作为独立的授受动词来用以外,作为补助动词,即接在“动词连用形+接续助词て”后面使用时表示“行为的
期刊
【摘 要】听说读写中的“听”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中国的外语学习者的听力能力却一直不尽人意。而外语的学习是贯穿外语学习者一生的工作,单凭上课的几十分钟是无法满足精通一门语言的要求的。所以,自主学习模式的导入成为必然。  但自主学习模式在应用上仍存在着它自身的不足:1)学生的自律性依旧较低;2)教师的身份转变艰难;3)还未开发出适合自主学习的教材;3)学习环境设备配套还不完善。所以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再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几代领导人带领下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论述二者的关系。作为目前中国发展理论依据的几大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而这些思想体系中处处包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内在统一的。  【
期刊
【摘 要】法庭调查是法庭审判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刑事被告人由于受到趋利避害这个总体目标的影响,在语言上采取各种策略,以求逃避罪责或减轻刑罚。本文结合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以法律语言心理学为理论支撑,分析被告人在庭审调查阶段由话语体现出的罪责感和忏悔心理、矛盾心理、侥幸心理以及抗拒心理,最终达到从被告人的话语层面探析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  【关键词】信息结构;法庭调查;被告人;话语动机;法律语言
期刊
【摘 要】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初中化學“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一内容,进行了探究教学设计。  【关键词】探究教学;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探究教学的出发点或重心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在努力改变
期刊
【摘 要】目的:探究大学生自尊与节能环保理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应用自尊量表(SES)、自编大学生节能环保理念调查问卷对西北民族大学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7,P<0.05);大一与大二的学生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14,P<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节能环保理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46,P<0.05)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具体要求,针对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出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为增强高校综合英语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综合英语;互动教学  1 高校综合英语课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1.1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互动式教学的目标是单个任务或课题,它是一项运用语言达成交流的教学、课堂活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即为学生在教师的指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则是就业队伍中更为复杂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她们的就业处境更显艰难,如何更好的帮助贫困女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也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字】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性别歧视;就业心理障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