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Aitken拖延行为问卷作为工具,测量大学生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及其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拖延症内隐效应值大于0,被试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为消极;(2)被试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隐态度越消极,拖延行为更多。 结论:大学生拖延内隐态度显消极。
【关键词】 拖延内隐态度 拖延 大学生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拖延症”无疑是今天社会的一个热词,打开搜索引擎,出现的相关词条达两千六百多万条,以“拖延”作为关键词,出现的相关词条更是有一千万条。但是以“疾病”来定义拖延行为,显得并非十分恰当。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都找不到“拖延(procrastination)”的相关信息。
过往的研究涉及拖延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但国内学者鲜少涉及对拖延态度本身的研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为了测量被试真实的态度,减少虚假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拟采用SC-IAT研究范式探究大学生对于“拖延症”的内隐态度,并且测量大学生的拖延行为,研究二者关系。
1 方法
1.1被试
30名大学生,男性15名,女性15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了解电脑的简单操作,所有被试均自愿参与实验。
1.2实验材料
关于“拖延症”的词汇自由联想问卷。
inquisit 2.0进行编制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
Aitken 拖延问卷(Aitken Procrastination Inventory, API)中文修订版,陈小莉、戴晓阳(2008)修订。该问卷共19 个条目,采用 5 级记分法,完全不符合记 1 分,完全符合记 5 分,其中 9 个题目反向记分,得到换算后的总分越大,拖延行为越多。
1.2.1 内隐联想词汇的编制
通过自由联想问卷收集“拖延症”特征高频词,并进行频次统计,根据频次分布情况,与查阅文献、访谈,形成词表。
第一步:征集大学生被试,通过自由联想问卷收集“拖延症”特征高频词。共征集48名被试,搜集489个词,去除非词,并进行频次统计。
第二步:通过查阅文献、访谈,以及前面自由联想问卷中得到的拖延症特征高频词,收集概念词(拖延症的同义词)和属性词(分别为拖延症的积极特征词与消极特征词)。选取出现频次最高的概念词10个,属性词20个(积极与消极各10个),形成两个词表。
第三步:利用上一步形成的词表编写问卷,并征集被试填写。问卷内容包括对词汇能否代表拖延症进行五点评分(1分代表完全不能,5分代表完全能),对词汇的积极—消极程度进行9点评分(1分表示十分消极,9分表示十分积极)。共征集34名被试,词汇评价结果见表1。根据问卷统计结果,除去代表性评分平均分低于2分的词,按照代表性评分的结果,选取最具代表性的6个拖延词(如拖沓、拖拉),6个积极词(如舒适、放松)与6个消极词(如纠结、烦恼)。将积极词和消极词的评分与5做比较,p值均小于0.01,说明积极词显著积极,消极词显著消极。
1.3研究程序
1.3.1 材料准备阶段
1.3.2 实验阶段
将材料准备阶段准备好的词汇,用inquisit 2.0进行编制SC-IAT。征集30名大学生被试(男女比例1:1,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了解电脑的简单操作)。施测SC-IAT并填写Aitken拖延问卷。
程序模式见表1,分为练习阶段和试验阶段,练习阶段不记录实验结果。练习阶段分别对拖延词、积极词与消极词进行按键练习。为防止反应偏差:在步骤3和步骤4的不相容任务中, “积极词”、 “拖延词”和 “消极词”,按照1:1:2的频率出现,使得左右按键的比率各50%;在步骤6和步骤7的相容任务中,代表“积极词”、“消极词”和“拖延症”的词,按照2:1:1出现.被试在归类任务中会给予及时反馈。如果判断错误,会在屏幕中央出现红色的“错误”予以提醒,呈现时间为500ms。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分钟。为了平衡实验,在施测过程中,将有两种顺序的程序模式随机出现。
2 结果分析
2.1 信度分析
实验数据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和问卷结果进行分析,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 89和0.69。
2.2内隐效应分析
在数据分析上,一般先对极端数据进行处理后,用相容组和不相容组的反应时相减,将反应时之差除以两种任务的反应时总方差,结果称之为d值,即内隐态度的强度(Greenwaldetal.,2003,转引自蔡华俭,2003) 。
本研究中,将步骤3.4界定为不相容任务,步骤6.7界定为相容任务,用步骤4的平均反应时(包括将错误反应修改后的反应时)减去步骤7的平均反应时,再除以所有正确反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所得到的D分数越大,则在内隐层面上对拖延症越认同。本实验d值为10.18。
d值为0,说明被试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为中性,d值越大,说明在内隐态度上对拖延症越不认同(Karpinski & Steinman,2006)。以性別作为分组变量,对男性和女性的d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p>0.05,性别变量上的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2.3 拖延症SC-IAT的反应时分析
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是624.48 ± 35.01,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是890.79 ± 20.12777。将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进行配对t检验,得出p=0.007<0.05,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内隐效应显著。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相容任务的正确率的平均值为99.17%,不相容任务的正确率的平均值为92.22%,不相容任务的正确率比不相容任务的正确率低。 2.4 内隐态度与拖延行为关系研究
用内隐态度的强度d值与拖延问卷转换后的总分进行相关分析,r值为0.34,p<0.01 ,得出内隐消极态度与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相关。
以性别作为分组变量,对男性和女性的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p>0.05,性别变量上的拖延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在词汇代表性评价中,被试对拖延词的积极性评分平均分显著小于5,表现出外显层面的消极评价。在SC-IAT的实验中,被试D值大于0,表现出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外显层面与内隐层面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但是对拖延词进行评价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的被试为两组被试,故不能更进一步探讨拖延症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试来施测拖延症的内隐态度,使用“拖延症”一词构建概念词与属性词。态度的三成分说认为,态度还包含了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人类作为经验性动物,拖延行为本身会带来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影响的结果又会反馈于下一次的拖延行为。对拖延态度进行细分,分析作用机制,能更具体的了解拖延的态度。
在对内隐态度和拖延行为的相关分析中,发现对拖延症的内隐消极态度与拖延行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中发现被试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越消极,可能会有越多的拖延行为出现。人们对于拖延的态度和行为呈现出区分性,即受外部影响和自身要求,对于拖延本身呈消极态度,但是对于改善拖延行为之间缺乏良好途径,态度不够强烈,所以无法引发改善拖延的行为。
4 结论
大学生对拖延症的态度显消极。
【参考文献】
[1] 李浩然. 拖延的本质与应对[D].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 艾传国.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特点、应用和发展[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顾帆. 拖延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1):1752-1754.
[4] 蒙茜, 郑涌. 拖延研究述評[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2(4):9-12.
[5] 王晓刚, 黄希庭, 陈瑞君,等. 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来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J]. 心理科学, 2014(2).
【关键词】 拖延内隐态度 拖延 大学生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拖延症”无疑是今天社会的一个热词,打开搜索引擎,出现的相关词条达两千六百多万条,以“拖延”作为关键词,出现的相关词条更是有一千万条。但是以“疾病”来定义拖延行为,显得并非十分恰当。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都找不到“拖延(procrastination)”的相关信息。
过往的研究涉及拖延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但国内学者鲜少涉及对拖延态度本身的研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为了测量被试真实的态度,减少虚假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拟采用SC-IAT研究范式探究大学生对于“拖延症”的内隐态度,并且测量大学生的拖延行为,研究二者关系。
1 方法
1.1被试
30名大学生,男性15名,女性15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了解电脑的简单操作,所有被试均自愿参与实验。
1.2实验材料
关于“拖延症”的词汇自由联想问卷。
inquisit 2.0进行编制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
Aitken 拖延问卷(Aitken Procrastination Inventory, API)中文修订版,陈小莉、戴晓阳(2008)修订。该问卷共19 个条目,采用 5 级记分法,完全不符合记 1 分,完全符合记 5 分,其中 9 个题目反向记分,得到换算后的总分越大,拖延行为越多。
1.2.1 内隐联想词汇的编制
通过自由联想问卷收集“拖延症”特征高频词,并进行频次统计,根据频次分布情况,与查阅文献、访谈,形成词表。
第一步:征集大学生被试,通过自由联想问卷收集“拖延症”特征高频词。共征集48名被试,搜集489个词,去除非词,并进行频次统计。
第二步:通过查阅文献、访谈,以及前面自由联想问卷中得到的拖延症特征高频词,收集概念词(拖延症的同义词)和属性词(分别为拖延症的积极特征词与消极特征词)。选取出现频次最高的概念词10个,属性词20个(积极与消极各10个),形成两个词表。
第三步:利用上一步形成的词表编写问卷,并征集被试填写。问卷内容包括对词汇能否代表拖延症进行五点评分(1分代表完全不能,5分代表完全能),对词汇的积极—消极程度进行9点评分(1分表示十分消极,9分表示十分积极)。共征集34名被试,词汇评价结果见表1。根据问卷统计结果,除去代表性评分平均分低于2分的词,按照代表性评分的结果,选取最具代表性的6个拖延词(如拖沓、拖拉),6个积极词(如舒适、放松)与6个消极词(如纠结、烦恼)。将积极词和消极词的评分与5做比较,p值均小于0.01,说明积极词显著积极,消极词显著消极。
1.3研究程序
1.3.1 材料准备阶段
1.3.2 实验阶段
将材料准备阶段准备好的词汇,用inquisit 2.0进行编制SC-IAT。征集30名大学生被试(男女比例1:1,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了解电脑的简单操作)。施测SC-IAT并填写Aitken拖延问卷。
程序模式见表1,分为练习阶段和试验阶段,练习阶段不记录实验结果。练习阶段分别对拖延词、积极词与消极词进行按键练习。为防止反应偏差:在步骤3和步骤4的不相容任务中, “积极词”、 “拖延词”和 “消极词”,按照1:1:2的频率出现,使得左右按键的比率各50%;在步骤6和步骤7的相容任务中,代表“积极词”、“消极词”和“拖延症”的词,按照2:1:1出现.被试在归类任务中会给予及时反馈。如果判断错误,会在屏幕中央出现红色的“错误”予以提醒,呈现时间为500ms。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分钟。为了平衡实验,在施测过程中,将有两种顺序的程序模式随机出现。
2 结果分析
2.1 信度分析
实验数据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和问卷结果进行分析,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 89和0.69。
2.2内隐效应分析
在数据分析上,一般先对极端数据进行处理后,用相容组和不相容组的反应时相减,将反应时之差除以两种任务的反应时总方差,结果称之为d值,即内隐态度的强度(Greenwaldetal.,2003,转引自蔡华俭,2003) 。
本研究中,将步骤3.4界定为不相容任务,步骤6.7界定为相容任务,用步骤4的平均反应时(包括将错误反应修改后的反应时)减去步骤7的平均反应时,再除以所有正确反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所得到的D分数越大,则在内隐层面上对拖延症越认同。本实验d值为10.18。
d值为0,说明被试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为中性,d值越大,说明在内隐态度上对拖延症越不认同(Karpinski & Steinman,2006)。以性別作为分组变量,对男性和女性的d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p>0.05,性别变量上的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2.3 拖延症SC-IAT的反应时分析
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是624.48 ± 35.01,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是890.79 ± 20.12777。将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进行配对t检验,得出p=0.007<0.05,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内隐效应显著。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相容任务的正确率的平均值为99.17%,不相容任务的正确率的平均值为92.22%,不相容任务的正确率比不相容任务的正确率低。 2.4 内隐态度与拖延行为关系研究
用内隐态度的强度d值与拖延问卷转换后的总分进行相关分析,r值为0.34,p<0.01 ,得出内隐消极态度与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相关。
以性别作为分组变量,对男性和女性的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p>0.05,性别变量上的拖延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在词汇代表性评价中,被试对拖延词的积极性评分平均分显著小于5,表现出外显层面的消极评价。在SC-IAT的实验中,被试D值大于0,表现出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外显层面与内隐层面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但是对拖延词进行评价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的被试为两组被试,故不能更进一步探讨拖延症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试来施测拖延症的内隐态度,使用“拖延症”一词构建概念词与属性词。态度的三成分说认为,态度还包含了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人类作为经验性动物,拖延行为本身会带来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影响的结果又会反馈于下一次的拖延行为。对拖延态度进行细分,分析作用机制,能更具体的了解拖延的态度。
在对内隐态度和拖延行为的相关分析中,发现对拖延症的内隐消极态度与拖延行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中发现被试对拖延症的内隐态度越消极,可能会有越多的拖延行为出现。人们对于拖延的态度和行为呈现出区分性,即受外部影响和自身要求,对于拖延本身呈消极态度,但是对于改善拖延行为之间缺乏良好途径,态度不够强烈,所以无法引发改善拖延的行为。
4 结论
大学生对拖延症的态度显消极。
【参考文献】
[1] 李浩然. 拖延的本质与应对[D].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 艾传国.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特点、应用和发展[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顾帆. 拖延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1):1752-1754.
[4] 蒙茜, 郑涌. 拖延研究述評[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2(4):9-12.
[5] 王晓刚, 黄希庭, 陈瑞君,等. 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来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J]. 心理科学,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