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人解在此次大选中“以退选换公投”的如意算计,在老谋深算的巴希尔看来可能只是个小把戏。他可以轻松赢得总统选举,同样就有足够的技巧掣肘2011年公投,除非确有把握公投会催生一个自愿统一的苏丹联邦。
2010年4月中旬,最近10年间非洲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苏丹,举行了一次几乎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五合一选举”。1600万选民就近走进全国的2.65万个投票站,用手中的1.7亿张选票选举共和国总统、南方自治政府主席、450名国民议会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和24个州的州长。鉴于此次一再被推迟的全国大选对苏丹未来的民主进程与和平稳定意义重大,选举能否顺利进行及其结果的合法性对南部地区2011年的“统独”公投有着直接影响,因而必须结合苏丹社会发展和政局演变的宏观背景,准确而充分地理解苏丹的多党民主大选。
大选已被“摆平”
自1956年独立以来,苏丹仅在1958年、1965年、1968年和1986年举行过4次多党议会选举,2010年大选是最近24年来举行的首次多党民主选举,全国87个政党中的73个都派出本党候选人参选相应职位。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总统选举一波三折:被确认的12名合法候选人中,先后有6位宣布退出或抵制总统选举,其中包括被认为有一定竞争力的“苏人解”候选人和第三大党“乌玛党”候选人,而反对党联盟“朱巴论坛力量”也呼吁集体抵制大选。
苏丹现任总统巴希尔在1989年“救国革命”后上台执政,迄今已逾20年。最初10年,他逐步战胜了主张将苏丹伊斯兰化的前议长兼党内对手哈桑-图拉比,推动苏丹从一个革命性国家过渡为现状性国家;随后10年,凭借成功的油气开发以及降低电价、全民免费医疗等惠民措施,他成功地将自己在北方地区的民意支持率提高到八成以上。为了赢得本次大选,巴希尔首先将大选延期以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其次是全盘掌控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进程,再就是辞去长期担任的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扫清了自己继续执政的法律障碍。为增加对大选期间局势的掌控,当局不仅出动了5.4万名军人和5万多名警察上街站岗巡逻,驱逐了在达尔富尔地区从事救援活动的26个外国非政府组织,还一再警告要将干涉苏丹选举活动的外国观察人员和组织驱逐出境,“斩断任何企图插入苏丹事务的鼻子、手和脖子”。另一方面,为提高自己竞选的道义威望,巴希尔高调追求选举规则的“自由公正透明”,规定选民注册登记时间长达一个月,具体投票时间从原定的3天延至5天,还特邀350名外国记者和840名国际观察员报道或监督选举。尽管国际刑事法院旧话重提要追究巴希尔的所谓种族屠杀罪,西方世界也确实有很多人因为不喜欢巴希尔而想当然地认为苏丹选举是一场“弊选”,但实际上,顺风顺水的巴希尔及其所属的全国大会党似乎没有必要做什么手脚,相反他倒更担心他的对手们会不择手段破坏这次选举,因而多次表示要竭尽全力杜绝舞弊行为。
作为全国大会党曾经的友党,这次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人解)中途退选乃至部分抵制选举,应该是相信这样的参选方式对自身有利。苏人解是苏丹南部主要政党,2005年签署北南和平协议后加人民族团结政府。该党在选前3个月就宣布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带动其他反对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但其随后的一系列举动却颇有深意。包括明知退选无效却还是在选前10天撤回了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宣布要抵制北方选举却只涉及达尔富尔地区,明言希望能在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河州的州长选举中获胜,等等。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苏人解退出总统竞争,客观上增加了巴希尔获胜的可能性;在这里,退选不像是表达抗议,而更像是换取明年公投顺利举行的一场赌博——比前巴希尔曾警告如果苏人解抵制2010年大选就将取消2011年南方独立公投。既然苏人解对竞选总统和北方地区的选举没有胜算,那么在全面参选和全面抵制之外,选择部分参选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苏人解很可能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曲线满足巴希尔的继续执政。来换取后者对公投的支持。苏人解确定的总统候选人阿尔曼,就只是苏人解中极少数来自苏丹北方的领导人而非最具权威的领导人。
不管其他总统候选人的退出是否受到来自当局的压力,巴希尔的胜选又是多么没有悬念,24年来苏丹的首次多党民主选举,还是展现了这个非洲面积最大国家的初步民主气象。首先,被确认的12名合法总统候选人中,不仅有乌玛党领袖、1989年政变中被现任总统推翻了的前总理萨迪克,还包括巴希尔的“昔日盟友和今日对手”哈桑·图拉比,此外还出现了苏丹首位女性总统候选人法蒂玛。其次,为了鼓励更多人投票,选举委员会派人走上街头向居民分发介绍选举知识和投票步骤的传单,提前在一些地方设立宣传站向民众演示投票过程并邀请民众练习如何投票;在选票上每个候选人和参选政党的名称旁边印上他们各自的照片和选举标志,以方便高达2/3不识字的选民准确投票。虽然设置的投票系统复杂到连南方自治政府主席基尔的第一次投票也投错了票箱,文盲率高达64%的苏丹选民要准确投票8次或12次确实也不容易,但切实的选举参与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民主训练,苏丹的未来发展很可能如亨廷顿所言:“一旦群众被领出洞穴,就不可能再剥夺他们享受阳光的权利。”
棘手的南苏丹问题
苏丹历史上一直是多元文明交汇往来的通道,被称作“努比亚走廊”。当地土著文明一直处于被同化的地位,先后经历过长达2000年的“埃及化”时期和八九百年的“基督教化”时期,并在公元8世纪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融合在了一起。19世纪中期以后,苏丹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英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言。现代版图内的苏丹,共有19个种族和597个部落,南北差异悬殊,东西区别明显。1956年诞生的苏丹共和国,首先是殖民者对北非高原任意肢解与分割的结果,苏丹政治主权的集中化过程及国民文化的一体化进程相当滞后。正因为如此,苏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驻有两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国家,驻军总人数接近10万。
独立后的55年间,苏丹虽历经战乱、灾难和饥荒,国家的整体架构却延续了下来。然而,受伊斯兰革命风潮的影响,军事强人尼迈里仓促发动官方伊斯兰化,直接触发了长达22年的第二次南北内战,造成了200万人死亡和400万人流离失所的惨重后果。1980年代末以来,哈桑·图拉比的“伊斯兰试验”开创了战后中东国家开始的黑人叛乱,巴希尔于2005年初作出巨大妥协,同意南方自治政府每年获得联邦石油收入的大约1/3,且有权在6年过渡期结束后就最终地位问题举行只有南苏丹人参加的全民公决。可是,无论是吸纳苏人解加入联邦政府,还是给南方自治政府更多援助,都无法换来南方黑人同意接受北方阿拉伯人的长期统治。由于南方重建进展缓慢,收入结构单一的联邦政府2009年的外债又高达340亿美元,参加南方自治政府的8个政党至今无一明确支持北南统一,绝大部分的南苏丹民众也态度坚决地要求独立。而2009年底通过的《南部苏丹公投法案》,不仅为2011年公投创造了条件,更明确要发展道路的新尝试,但却有悖于苏丹文化宗教多样性的现实,对内压迫,对外结怨,整个国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1999年的外债高达200亿美元。严酷的现实迫使巴希尔结束军人政权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长达10年的政治联姻。2000年底,连任总统的巴希尔提出将生存权作为基本权利,允许前民选总理萨迪克结束流亡归国。苏丹此后的内外政策渐趋常态化,南北内战初步结束,经济在中国等国的帮助下出现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2008年经济总量跃居撒哈拉以南国家第三位。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苏丹南方的反对派组织开始同意与联邦政府谈判。而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西部达尔富尔地区2003年求联合执政的大会党、苏人解在公投前。即就“南部地区如果在公投中选择分离”后的安排进行协商。更严重的是,苏丹主要政党之间还未就公投后的边界划分等问题达成协议。大会党认为,如果在南北边界划分、石油收益分配和水资源分配等问题上达不成协议,公投就不能如期举行,否则北南战争难以避免;苏人解则坚持即便没有协议,也将不惜一切代价如期公投。
可见,失望情绪和独立诉求主导的2011年南苏丹全民公投,极有可能催生—个与喀土穆分道扬镳的南方政府。巴希尔政府近来已多次警告苏丹正走向完全分裂,指责苏人解必须承担苏丹国家分裂的责任,预言南方即便在公投后成立了獨立国家也必将出现混乱。与此同时,巴希尔政府对达尔富尔的昔日黑人盟友主动示好,把谈判看作是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的最佳方式,已经和当地多个反政府武装签订了框架协议。而苏人解在此次大选中“以退选换公投”的如意算计,在老谋深算的巴希尔看来可能就只是个小把戏。他可以轻松赢得总统选举,同样就有足够的技巧掣肘2011年公投,除非确有把握公投会催生—个自愿统一的苏丹联邦。
2010年4月中旬,最近10年间非洲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苏丹,举行了一次几乎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五合一选举”。1600万选民就近走进全国的2.65万个投票站,用手中的1.7亿张选票选举共和国总统、南方自治政府主席、450名国民议会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和24个州的州长。鉴于此次一再被推迟的全国大选对苏丹未来的民主进程与和平稳定意义重大,选举能否顺利进行及其结果的合法性对南部地区2011年的“统独”公投有着直接影响,因而必须结合苏丹社会发展和政局演变的宏观背景,准确而充分地理解苏丹的多党民主大选。
大选已被“摆平”
自1956年独立以来,苏丹仅在1958年、1965年、1968年和1986年举行过4次多党议会选举,2010年大选是最近24年来举行的首次多党民主选举,全国87个政党中的73个都派出本党候选人参选相应职位。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总统选举一波三折:被确认的12名合法候选人中,先后有6位宣布退出或抵制总统选举,其中包括被认为有一定竞争力的“苏人解”候选人和第三大党“乌玛党”候选人,而反对党联盟“朱巴论坛力量”也呼吁集体抵制大选。
苏丹现任总统巴希尔在1989年“救国革命”后上台执政,迄今已逾20年。最初10年,他逐步战胜了主张将苏丹伊斯兰化的前议长兼党内对手哈桑-图拉比,推动苏丹从一个革命性国家过渡为现状性国家;随后10年,凭借成功的油气开发以及降低电价、全民免费医疗等惠民措施,他成功地将自己在北方地区的民意支持率提高到八成以上。为了赢得本次大选,巴希尔首先将大选延期以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其次是全盘掌控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进程,再就是辞去长期担任的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扫清了自己继续执政的法律障碍。为增加对大选期间局势的掌控,当局不仅出动了5.4万名军人和5万多名警察上街站岗巡逻,驱逐了在达尔富尔地区从事救援活动的26个外国非政府组织,还一再警告要将干涉苏丹选举活动的外国观察人员和组织驱逐出境,“斩断任何企图插入苏丹事务的鼻子、手和脖子”。另一方面,为提高自己竞选的道义威望,巴希尔高调追求选举规则的“自由公正透明”,规定选民注册登记时间长达一个月,具体投票时间从原定的3天延至5天,还特邀350名外国记者和840名国际观察员报道或监督选举。尽管国际刑事法院旧话重提要追究巴希尔的所谓种族屠杀罪,西方世界也确实有很多人因为不喜欢巴希尔而想当然地认为苏丹选举是一场“弊选”,但实际上,顺风顺水的巴希尔及其所属的全国大会党似乎没有必要做什么手脚,相反他倒更担心他的对手们会不择手段破坏这次选举,因而多次表示要竭尽全力杜绝舞弊行为。
作为全国大会党曾经的友党,这次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人解)中途退选乃至部分抵制选举,应该是相信这样的参选方式对自身有利。苏人解是苏丹南部主要政党,2005年签署北南和平协议后加人民族团结政府。该党在选前3个月就宣布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带动其他反对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但其随后的一系列举动却颇有深意。包括明知退选无效却还是在选前10天撤回了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宣布要抵制北方选举却只涉及达尔富尔地区,明言希望能在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河州的州长选举中获胜,等等。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苏人解退出总统竞争,客观上增加了巴希尔获胜的可能性;在这里,退选不像是表达抗议,而更像是换取明年公投顺利举行的一场赌博——比前巴希尔曾警告如果苏人解抵制2010年大选就将取消2011年南方独立公投。既然苏人解对竞选总统和北方地区的选举没有胜算,那么在全面参选和全面抵制之外,选择部分参选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苏人解很可能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曲线满足巴希尔的继续执政。来换取后者对公投的支持。苏人解确定的总统候选人阿尔曼,就只是苏人解中极少数来自苏丹北方的领导人而非最具权威的领导人。
不管其他总统候选人的退出是否受到来自当局的压力,巴希尔的胜选又是多么没有悬念,24年来苏丹的首次多党民主选举,还是展现了这个非洲面积最大国家的初步民主气象。首先,被确认的12名合法总统候选人中,不仅有乌玛党领袖、1989年政变中被现任总统推翻了的前总理萨迪克,还包括巴希尔的“昔日盟友和今日对手”哈桑·图拉比,此外还出现了苏丹首位女性总统候选人法蒂玛。其次,为了鼓励更多人投票,选举委员会派人走上街头向居民分发介绍选举知识和投票步骤的传单,提前在一些地方设立宣传站向民众演示投票过程并邀请民众练习如何投票;在选票上每个候选人和参选政党的名称旁边印上他们各自的照片和选举标志,以方便高达2/3不识字的选民准确投票。虽然设置的投票系统复杂到连南方自治政府主席基尔的第一次投票也投错了票箱,文盲率高达64%的苏丹选民要准确投票8次或12次确实也不容易,但切实的选举参与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民主训练,苏丹的未来发展很可能如亨廷顿所言:“一旦群众被领出洞穴,就不可能再剥夺他们享受阳光的权利。”
棘手的南苏丹问题
苏丹历史上一直是多元文明交汇往来的通道,被称作“努比亚走廊”。当地土著文明一直处于被同化的地位,先后经历过长达2000年的“埃及化”时期和八九百年的“基督教化”时期,并在公元8世纪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融合在了一起。19世纪中期以后,苏丹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英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言。现代版图内的苏丹,共有19个种族和597个部落,南北差异悬殊,东西区别明显。1956年诞生的苏丹共和国,首先是殖民者对北非高原任意肢解与分割的结果,苏丹政治主权的集中化过程及国民文化的一体化进程相当滞后。正因为如此,苏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驻有两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国家,驻军总人数接近10万。
独立后的55年间,苏丹虽历经战乱、灾难和饥荒,国家的整体架构却延续了下来。然而,受伊斯兰革命风潮的影响,军事强人尼迈里仓促发动官方伊斯兰化,直接触发了长达22年的第二次南北内战,造成了200万人死亡和400万人流离失所的惨重后果。1980年代末以来,哈桑·图拉比的“伊斯兰试验”开创了战后中东国家开始的黑人叛乱,巴希尔于2005年初作出巨大妥协,同意南方自治政府每年获得联邦石油收入的大约1/3,且有权在6年过渡期结束后就最终地位问题举行只有南苏丹人参加的全民公决。可是,无论是吸纳苏人解加入联邦政府,还是给南方自治政府更多援助,都无法换来南方黑人同意接受北方阿拉伯人的长期统治。由于南方重建进展缓慢,收入结构单一的联邦政府2009年的外债又高达340亿美元,参加南方自治政府的8个政党至今无一明确支持北南统一,绝大部分的南苏丹民众也态度坚决地要求独立。而2009年底通过的《南部苏丹公投法案》,不仅为2011年公投创造了条件,更明确要发展道路的新尝试,但却有悖于苏丹文化宗教多样性的现实,对内压迫,对外结怨,整个国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1999年的外债高达200亿美元。严酷的现实迫使巴希尔结束军人政权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长达10年的政治联姻。2000年底,连任总统的巴希尔提出将生存权作为基本权利,允许前民选总理萨迪克结束流亡归国。苏丹此后的内外政策渐趋常态化,南北内战初步结束,经济在中国等国的帮助下出现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2008年经济总量跃居撒哈拉以南国家第三位。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苏丹南方的反对派组织开始同意与联邦政府谈判。而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西部达尔富尔地区2003年求联合执政的大会党、苏人解在公投前。即就“南部地区如果在公投中选择分离”后的安排进行协商。更严重的是,苏丹主要政党之间还未就公投后的边界划分等问题达成协议。大会党认为,如果在南北边界划分、石油收益分配和水资源分配等问题上达不成协议,公投就不能如期举行,否则北南战争难以避免;苏人解则坚持即便没有协议,也将不惜一切代价如期公投。
可见,失望情绪和独立诉求主导的2011年南苏丹全民公投,极有可能催生—个与喀土穆分道扬镳的南方政府。巴希尔政府近来已多次警告苏丹正走向完全分裂,指责苏人解必须承担苏丹国家分裂的责任,预言南方即便在公投后成立了獨立国家也必将出现混乱。与此同时,巴希尔政府对达尔富尔的昔日黑人盟友主动示好,把谈判看作是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的最佳方式,已经和当地多个反政府武装签订了框架协议。而苏人解在此次大选中“以退选换公投”的如意算计,在老谋深算的巴希尔看来可能就只是个小把戏。他可以轻松赢得总统选举,同样就有足够的技巧掣肘2011年公投,除非确有把握公投会催生—个自愿统一的苏丹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