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但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创新,而成果却不多呢?本文从几个方面了来阐述原因。要有好的创新首先更加需要一个好的环境。
关键词:分科教学;新课程改革
面对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呼唤创新教育,呼唤一套适合培养创新人格的教学策略。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小学生刚上一年级时学习的欲望极强,兴趣极浓,对于老师的提问可谓争先恐后。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探讨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寥寥无几。到了中学,课堂更多的是死气沉沉,哪里还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那么为什么我们缺乏创新呢?有人认为:我国科学教育基本上仍属于分科教学的形式,缺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缺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面对生活实际时表现为缺乏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科学专家赵红州对这样的科学教育有非常中肯的批评,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都很能考试,但在真正的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竞争力。真正的现代教育不是靠背书本,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经过对中国教育的考察后,就指出:“中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有以下特点:l.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2.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而到了1996年,美国学者迈耶在与我国科学教育学者合作的一篇論文里写道:勒温的研究将近10年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大多数方面依然如故。但现在又过了十几年后,我们状况如何了呢?似乎依然不容乐观!
为了创新,这些年中国投入了许多。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搞出创新。但我认为现在我们做的很多都是表面的。
先谈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有一篇采访中是这样写到:这本教材内容设计得很花哨,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然而,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缺少一些重要内容,如概念成立的条件和推理过程等等。由于教材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再加上学校的实验资源配备不足,通常是4、5个学生共用一套实验器材,于是探究课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少数学生在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则是茫然发呆或偷偷聊天。一节课就这样稀里马虎地学完了。北京某中学一名年轻的物理教师认为物理教材设置的探究课太多,不仅效果一般,而且占用了宝贵的课时,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这种探究课的设计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并没什么新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帮助。不仅是物理,就连数学的基础教育也放弃了推理和证明,这样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十分不利。
另外我们缺少一个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
近几年老师的出国进修考查,就以我们学校为例,这些年已经有二十位左右的老师出国,他们回来都给我们讲述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但这些在中国现阶段的环境能适用吗?在中国,很多“出格”的想法、做法,都会被社会所排斥。一位移民到美国才一年多的广州高中生,他的论文是建议修改电磁学的国际单位。他才读高中物理,家里父母文化不高,根本就无法辅导他,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物理老师说,老师马上鼓励他深入研究,并告诉他可以参考什么书,到什么地方找资料,到什么大学旁听。假如在中国?这个学生跟物理老师说,他发现课本上电磁学的国际单位有问题,想想会得到什么回答?“好小子,你以为你是谁呀?跟普郎克,麦斯威尔,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叫板?有空先把高考复习题给我多做几份吧!”所以,假如中国不给一个好的环境,光有形式上的“创新教育”,这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能一边要学生去创新,一边却要他如何听从老师的指挥。
此外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也很大程度制约了创新。在我们有着相似考试制度的日本,它的企业有着大量先进的技术。早在1957年日本就公布了《出口商品检查法》要求商品要有创新,对抄袭其它商品加以重罚。而我国虽然也有一些法律,但执行起来比较难,同时力度也不够。我们所用的软件大都是盗版的,也正因为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太少,我国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软件公司。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在免费享受着这些先进的软件,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企业才缺少了创新的动力。因为他用了很大的精力搞出了这些,但很快就是盗版的了。这种环境下企业不会去搞什么创新,而是去抄袭、走捷径,或去帮别人加工。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去挣点微薄的利润。一篇报道这样写道:“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高市值的公司。而我们为之生产苹果手机的富士康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毛利。”所以我们不能为了一点小利而去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们一定要在法律上给于知识产权强有力的保护,这样中国将来才会有类似苹果公司的企业。
另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领导喜欢听好的,而且只有好的才能得到确定。在这种不良的风气下,很多人为了讨好上面,捏造数据,夸大优点,从而把一些危险、隐患隐藏了起来。今天我们身边的三峡、高铁等在事实面前已经远没有以前说的这么好了。这种不良的风气还在不断损害着我们。我们的领导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才有救啊!
最后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也是一个原因。很多人都会认为专利是创新的最好的标志。近年来我国的专利数量很大,但我查询了一些资料,却发现虽然我国的专利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外型方面或应用方面的专利,真正是发明创造性的不多,而且这些发明型的专利也只有很少被真正生产出来。有了这么多的专利并不能代表我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另外我们看待一些事情时会有不少的偏差。比如:我们赞扬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如何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言论,但却没有谁发现其实这些作业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让学生有什么划时代的发现,而不过是让他们练习言语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标准地,有效率地表达出来。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强调除了文学艺术创作以外的所有创作性产品,都必须以严格规范的格式表达。读书报告是怎样的格式,研究论文是怎样的格式,定义性议论文,对比性议论文,分析性议论文,反驳性议论文,评估性议论文……各有各的格式,格式错了,内容怎么样,都不会得到高分。然而,中国目前绝大部分的老师仍然无法接受学生需要言语形式的训练的观点,认为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忘记了例如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文学创作只占教育的一小部分,忘记了学生毕业后写论文或者写一篇可行性报告的机会,会比他们写首诗歌到报刊上发表的机会多得多。最奇怪的,是中国的老师仍然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感悟”得到的,“悟”出来以后,自然就会表达。“
在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创新对我们国家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再也不能走以前的老路了,只有创新我们的企业才能出路,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再次腾飞。为此我们国家更应该努力为创新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分科教学;新课程改革
面对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呼唤创新教育,呼唤一套适合培养创新人格的教学策略。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小学生刚上一年级时学习的欲望极强,兴趣极浓,对于老师的提问可谓争先恐后。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探讨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寥寥无几。到了中学,课堂更多的是死气沉沉,哪里还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那么为什么我们缺乏创新呢?有人认为:我国科学教育基本上仍属于分科教学的形式,缺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缺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面对生活实际时表现为缺乏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科学专家赵红州对这样的科学教育有非常中肯的批评,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都很能考试,但在真正的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竞争力。真正的现代教育不是靠背书本,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经过对中国教育的考察后,就指出:“中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有以下特点:l.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2.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而到了1996年,美国学者迈耶在与我国科学教育学者合作的一篇論文里写道:勒温的研究将近10年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大多数方面依然如故。但现在又过了十几年后,我们状况如何了呢?似乎依然不容乐观!
为了创新,这些年中国投入了许多。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搞出创新。但我认为现在我们做的很多都是表面的。
先谈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有一篇采访中是这样写到:这本教材内容设计得很花哨,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然而,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缺少一些重要内容,如概念成立的条件和推理过程等等。由于教材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再加上学校的实验资源配备不足,通常是4、5个学生共用一套实验器材,于是探究课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少数学生在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则是茫然发呆或偷偷聊天。一节课就这样稀里马虎地学完了。北京某中学一名年轻的物理教师认为物理教材设置的探究课太多,不仅效果一般,而且占用了宝贵的课时,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这种探究课的设计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并没什么新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帮助。不仅是物理,就连数学的基础教育也放弃了推理和证明,这样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十分不利。
另外我们缺少一个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
近几年老师的出国进修考查,就以我们学校为例,这些年已经有二十位左右的老师出国,他们回来都给我们讲述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但这些在中国现阶段的环境能适用吗?在中国,很多“出格”的想法、做法,都会被社会所排斥。一位移民到美国才一年多的广州高中生,他的论文是建议修改电磁学的国际单位。他才读高中物理,家里父母文化不高,根本就无法辅导他,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物理老师说,老师马上鼓励他深入研究,并告诉他可以参考什么书,到什么地方找资料,到什么大学旁听。假如在中国?这个学生跟物理老师说,他发现课本上电磁学的国际单位有问题,想想会得到什么回答?“好小子,你以为你是谁呀?跟普郎克,麦斯威尔,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叫板?有空先把高考复习题给我多做几份吧!”所以,假如中国不给一个好的环境,光有形式上的“创新教育”,这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能一边要学生去创新,一边却要他如何听从老师的指挥。
此外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也很大程度制约了创新。在我们有着相似考试制度的日本,它的企业有着大量先进的技术。早在1957年日本就公布了《出口商品检查法》要求商品要有创新,对抄袭其它商品加以重罚。而我国虽然也有一些法律,但执行起来比较难,同时力度也不够。我们所用的软件大都是盗版的,也正因为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太少,我国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软件公司。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在免费享受着这些先进的软件,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企业才缺少了创新的动力。因为他用了很大的精力搞出了这些,但很快就是盗版的了。这种环境下企业不会去搞什么创新,而是去抄袭、走捷径,或去帮别人加工。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去挣点微薄的利润。一篇报道这样写道:“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高市值的公司。而我们为之生产苹果手机的富士康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毛利。”所以我们不能为了一点小利而去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们一定要在法律上给于知识产权强有力的保护,这样中国将来才会有类似苹果公司的企业。
另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领导喜欢听好的,而且只有好的才能得到确定。在这种不良的风气下,很多人为了讨好上面,捏造数据,夸大优点,从而把一些危险、隐患隐藏了起来。今天我们身边的三峡、高铁等在事实面前已经远没有以前说的这么好了。这种不良的风气还在不断损害着我们。我们的领导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才有救啊!
最后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也是一个原因。很多人都会认为专利是创新的最好的标志。近年来我国的专利数量很大,但我查询了一些资料,却发现虽然我国的专利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外型方面或应用方面的专利,真正是发明创造性的不多,而且这些发明型的专利也只有很少被真正生产出来。有了这么多的专利并不能代表我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另外我们看待一些事情时会有不少的偏差。比如:我们赞扬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如何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言论,但却没有谁发现其实这些作业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让学生有什么划时代的发现,而不过是让他们练习言语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标准地,有效率地表达出来。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强调除了文学艺术创作以外的所有创作性产品,都必须以严格规范的格式表达。读书报告是怎样的格式,研究论文是怎样的格式,定义性议论文,对比性议论文,分析性议论文,反驳性议论文,评估性议论文……各有各的格式,格式错了,内容怎么样,都不会得到高分。然而,中国目前绝大部分的老师仍然无法接受学生需要言语形式的训练的观点,认为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忘记了例如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文学创作只占教育的一小部分,忘记了学生毕业后写论文或者写一篇可行性报告的机会,会比他们写首诗歌到报刊上发表的机会多得多。最奇怪的,是中国的老师仍然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感悟”得到的,“悟”出来以后,自然就会表达。“
在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创新对我们国家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再也不能走以前的老路了,只有创新我们的企业才能出路,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再次腾飞。为此我们国家更应该努力为创新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