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作者每上完一节课,都会收获一些体会、一些想法。这些收获有时是自己通过查找有关材料,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是通过同事之间的探讨,达到了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则是通过学生反馈的建议,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是通过实验,改进、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有时是及时地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达到了对教学的改进,完善了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燃烧和灭火》 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要尊重、赞赏学生,而且要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在《燃烧和灭火》的备课中我积极准备,如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情况,并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标的要求完成备课。在实际上课时却不尽如人意,和我预想的有很大差距。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后,首先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然后在铜片两端放上红磷、白磷,一会儿,白磷燃烧起来了,生成了大量白烟,同学们很惊讶,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还要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心中不免一阵暗喜。正当我准备做下一个实验时,我班的李xx同学却小声嘟哝了一句:“老师前面教我们要保护环境,自己却在放烟幕弹……”边说边用眼睛瞄着我,看到我注视着他,他立刻停住了,好像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红着脸,低着头,手不自然地拿起桌上的书,又放下,不知该做什么好。我看出了他的窘态,赶紧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个实验现象产生的浓浓白烟,污染环境,污染空气,所以和以前讲述的保护环境相违背。”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我给予了肯定。可是,教学还得继续。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备课思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大胆参与设计实验。有的同学认为该实验中的白磷和红磷应在试管中用胶塞塞紧,分别放在热水中进行对比,观察现象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还有的同学认为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在薄铜片的白磷上罩一个小烧杯,不让白烟溢出,这样也不会污染环境。有的的学生质疑:打开烧杯后白烟还会溢出。这时,李××站起来补充:“我们只要在烧杯内壁沾有少量的水,来溶解和吸收五氧化二磷白烟,这样就可以了。”我对他的补充给予了充分肯定。又有学生提出质疑:试管内的胶塞会不会被弹出?然后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提出胶塞换成气球,气球的作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质疑,再提出解决方案。课堂上研讨的气氛空前热烈,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是我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从来没有过的。我借此机会又引导学生不利用红磷和白磷,利用其他物质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条件。不用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到了学习中。
下面是某学生设计的一个实验:(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纸条与裹在铁棒上的纸条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探究实验,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能力。特别是李XX同学发现了教材上的实验污染环境,为本节课的教学拓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续的教学,学生更是积极踊跃地参与。本节课学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超出了自己预设的目标,我认为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知识的形成、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有的实验也不够完善,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可进行创新,使之更完善,從而便于我们的操作,便于学生理解。总结本节课成功的经验,我认为我在课堂上能够重视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参与,解决自己的疑惑,大大提高了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化学而言,重视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创新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科学实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相信化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出版社,2005.
[2]毕华林.《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灵芝.《化学课堂教学设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燃烧和灭火》 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要尊重、赞赏学生,而且要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在《燃烧和灭火》的备课中我积极准备,如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情况,并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标的要求完成备课。在实际上课时却不尽如人意,和我预想的有很大差距。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后,首先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然后在铜片两端放上红磷、白磷,一会儿,白磷燃烧起来了,生成了大量白烟,同学们很惊讶,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还要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心中不免一阵暗喜。正当我准备做下一个实验时,我班的李xx同学却小声嘟哝了一句:“老师前面教我们要保护环境,自己却在放烟幕弹……”边说边用眼睛瞄着我,看到我注视着他,他立刻停住了,好像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红着脸,低着头,手不自然地拿起桌上的书,又放下,不知该做什么好。我看出了他的窘态,赶紧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个实验现象产生的浓浓白烟,污染环境,污染空气,所以和以前讲述的保护环境相违背。”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我给予了肯定。可是,教学还得继续。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备课思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大胆参与设计实验。有的同学认为该实验中的白磷和红磷应在试管中用胶塞塞紧,分别放在热水中进行对比,观察现象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还有的同学认为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在薄铜片的白磷上罩一个小烧杯,不让白烟溢出,这样也不会污染环境。有的的学生质疑:打开烧杯后白烟还会溢出。这时,李××站起来补充:“我们只要在烧杯内壁沾有少量的水,来溶解和吸收五氧化二磷白烟,这样就可以了。”我对他的补充给予了充分肯定。又有学生提出质疑:试管内的胶塞会不会被弹出?然后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提出胶塞换成气球,气球的作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质疑,再提出解决方案。课堂上研讨的气氛空前热烈,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是我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从来没有过的。我借此机会又引导学生不利用红磷和白磷,利用其他物质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条件。不用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到了学习中。
下面是某学生设计的一个实验:(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纸条与裹在铁棒上的纸条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探究实验,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能力。特别是李XX同学发现了教材上的实验污染环境,为本节课的教学拓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续的教学,学生更是积极踊跃地参与。本节课学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超出了自己预设的目标,我认为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知识的形成、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有的实验也不够完善,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可进行创新,使之更完善,從而便于我们的操作,便于学生理解。总结本节课成功的经验,我认为我在课堂上能够重视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参与,解决自己的疑惑,大大提高了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化学而言,重视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创新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科学实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相信化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出版社,2005.
[2]毕华林.《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灵芝.《化学课堂教学设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