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这是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回归,是实施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因此,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想象、去感受、去体味,以使语文教学回归本源。
一、凭借生活积累,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需在丰富学生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实践积累的前提下,根据阅读与生活间的联系,巧妙地把生活活水引进阅读,以帮助学生构建现实生活与语文阅读的联系,让他们凭借生活基础去感悟语言。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我这样引导:
一是指导朗读,在生活形象的再现中感悟。在学习爸爸说的话时,我注意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互读、指名朗读、大家评读、教师范读等方法,再现爸爸对“我”说话时的情境,尽力引导学生把爸爸说的话读好,把爸爸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中语气的把握、语音的高低、心理的外化尽力表达出来。通过不断揣摩,反复练习,学生一个个都能“意味深长”地“说”这句话了,这就从语言内涵的表达上具体理解了“意味深长”的意思。
二是合理地引导,在生活形象的列举中感悟。在学生凭借生活形象,通过朗读基本感悟词义后,我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根据现象,想象人物“意味深长”的话,从而在生活形象的构建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如:明明这次语文考试,成绩名列全班第一,他有些骄傲了。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
三是独立想象,在生活空间的拓展中感悟。通过上述两步,学生对“意味深长”的意思已经有了充分感悟。我又这样引导:在生活中,你看到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意味深长”地说过什么呢?这样,生活中的形象便不断地浮现在学生眼前。有的说:“我不爱惜粮食,爸爸意味深长地教育我。”有的说:“我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意味深长地教育我。”这样引导感悟,词语给予学生的就不再是抽象的定义,而是具体的形象,一旦生活中有了相关的形象,他们头脑中的词语就会跳跃出来。这样,词语就成了他们语言仓库中的活材料了。
二、凭借模糊发散,促进阅读感悟
汉语言的重要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内涵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往往不同;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又因各自的个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正因为如此,语言的阅读才变得多彩多姿。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感悟水平,对语言的内涵进行自主的阅读、独立的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不画框框,不设条条,不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不以教参的理解限制学生的理解,以寻求语言理解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从而让学生在模糊发散中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如《我的外公》有这样一段话:“外公停住脚步,蹲下身子,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些稻穗多可爱呀!你看,它们低着头,弯着腰,丝毫也不炫耀自己。因为它们懂得,应该用颗粒饱满的稻穗去回报农民伯伯的辛勤培育……’听了外公的话,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很多。”
课上,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自己感悟,然后跟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指名讲给大家听。开始,学生讲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我便出示一组填空题:
稻子用( )回报农民伯伯的辛勤培育。
我要用(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要用( )去回报祖国和人民。
这时,学生似乎恍然大悟,个个争相发言。
这里的引导,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简单的统一;这里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袒露内心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进行心灵碰撞的机会。虽然他们的表述不同,虽然他们的理解不一,但是他们对句子真正的内涵是充分而深刻地感悟到了。
三、凭借角色转换,促进阅读感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虽然课文描述的景色迷人,叙述的事情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思维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如教学《西湖》时可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就是西湖景点的导游。面对西湖美妙的风光、面对一批批游客,你将怎样通过自己的介绍,向中外游客充分地展示西湖山水的美妙呢?
巧妙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由旁观者一下子变成了当事人。角色变了,课堂的气氛变了,学生的情感变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自豪之情漾于笑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领略“一山浓一山淡”的美妙、绸带“漂浮碧水至上”的神奇、天上人间“全都融化在月色里”的朦胧,感知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
四、凭借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是要尽量斥诸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受。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在优美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有一种摆脱了实际需要之后的自由解放感和超越狭窄应试圈之后的广阔无垠感。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精神饱满的精神状态。如教学《三袋麦子》时,我引导学生练习第三自然段的有关句子,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在交际中感悟到了小牛节俭的品格。
师:小牛啊,去年我送给你的那袋麦子,你吃完了吗?
生:土地爷爷,您去年送的麦子我至今还没有吃完呢!
师:哦?这么长时间,这袋麦子怎么还没有吃完啊?
生:我是先把它保存起来的,等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
师:(点点头)哦,是这样的。那时间长了,麦子会坏吗?
生:(摇摇头)不会不会!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我经常把它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您看(搬出半袋麦子),好着呢!
师:(竖起大拇指)小牛,你真节俭啊!真是好样儿的!
五、凭借感情朗读,促进阅读感悟
研究表明,琅琅的书声,可促使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促使学生全部心智投入其中,可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情感因素,引导通过语言情境的想象和感受、语言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语言情理的感悟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在语言知识积累、语言能力形成的同时,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为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投入,尽量地将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揣摩。
一、凭借生活积累,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需在丰富学生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实践积累的前提下,根据阅读与生活间的联系,巧妙地把生活活水引进阅读,以帮助学生构建现实生活与语文阅读的联系,让他们凭借生活基础去感悟语言。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我这样引导:
一是指导朗读,在生活形象的再现中感悟。在学习爸爸说的话时,我注意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互读、指名朗读、大家评读、教师范读等方法,再现爸爸对“我”说话时的情境,尽力引导学生把爸爸说的话读好,把爸爸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中语气的把握、语音的高低、心理的外化尽力表达出来。通过不断揣摩,反复练习,学生一个个都能“意味深长”地“说”这句话了,这就从语言内涵的表达上具体理解了“意味深长”的意思。
二是合理地引导,在生活形象的列举中感悟。在学生凭借生活形象,通过朗读基本感悟词义后,我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根据现象,想象人物“意味深长”的话,从而在生活形象的构建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如:明明这次语文考试,成绩名列全班第一,他有些骄傲了。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
三是独立想象,在生活空间的拓展中感悟。通过上述两步,学生对“意味深长”的意思已经有了充分感悟。我又这样引导:在生活中,你看到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意味深长”地说过什么呢?这样,生活中的形象便不断地浮现在学生眼前。有的说:“我不爱惜粮食,爸爸意味深长地教育我。”有的说:“我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意味深长地教育我。”这样引导感悟,词语给予学生的就不再是抽象的定义,而是具体的形象,一旦生活中有了相关的形象,他们头脑中的词语就会跳跃出来。这样,词语就成了他们语言仓库中的活材料了。
二、凭借模糊发散,促进阅读感悟
汉语言的重要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内涵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往往不同;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又因各自的个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正因为如此,语言的阅读才变得多彩多姿。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感悟水平,对语言的内涵进行自主的阅读、独立的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不画框框,不设条条,不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不以教参的理解限制学生的理解,以寻求语言理解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从而让学生在模糊发散中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如《我的外公》有这样一段话:“外公停住脚步,蹲下身子,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些稻穗多可爱呀!你看,它们低着头,弯着腰,丝毫也不炫耀自己。因为它们懂得,应该用颗粒饱满的稻穗去回报农民伯伯的辛勤培育……’听了外公的话,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很多。”
课上,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自己感悟,然后跟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指名讲给大家听。开始,学生讲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我便出示一组填空题:
稻子用( )回报农民伯伯的辛勤培育。
我要用(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要用( )去回报祖国和人民。
这时,学生似乎恍然大悟,个个争相发言。
这里的引导,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简单的统一;这里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袒露内心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进行心灵碰撞的机会。虽然他们的表述不同,虽然他们的理解不一,但是他们对句子真正的内涵是充分而深刻地感悟到了。
三、凭借角色转换,促进阅读感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虽然课文描述的景色迷人,叙述的事情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思维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如教学《西湖》时可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就是西湖景点的导游。面对西湖美妙的风光、面对一批批游客,你将怎样通过自己的介绍,向中外游客充分地展示西湖山水的美妙呢?
巧妙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由旁观者一下子变成了当事人。角色变了,课堂的气氛变了,学生的情感变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自豪之情漾于笑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领略“一山浓一山淡”的美妙、绸带“漂浮碧水至上”的神奇、天上人间“全都融化在月色里”的朦胧,感知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
四、凭借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是要尽量斥诸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受。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在优美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有一种摆脱了实际需要之后的自由解放感和超越狭窄应试圈之后的广阔无垠感。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精神饱满的精神状态。如教学《三袋麦子》时,我引导学生练习第三自然段的有关句子,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在交际中感悟到了小牛节俭的品格。
师:小牛啊,去年我送给你的那袋麦子,你吃完了吗?
生:土地爷爷,您去年送的麦子我至今还没有吃完呢!
师:哦?这么长时间,这袋麦子怎么还没有吃完啊?
生:我是先把它保存起来的,等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
师:(点点头)哦,是这样的。那时间长了,麦子会坏吗?
生:(摇摇头)不会不会!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我经常把它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您看(搬出半袋麦子),好着呢!
师:(竖起大拇指)小牛,你真节俭啊!真是好样儿的!
五、凭借感情朗读,促进阅读感悟
研究表明,琅琅的书声,可促使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促使学生全部心智投入其中,可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情感因素,引导通过语言情境的想象和感受、语言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语言情理的感悟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在语言知识积累、语言能力形成的同时,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为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投入,尽量地将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