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以来,一些地方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争议不断。如何让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顺利平稳实施,成为参加全国两会的教育系统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表示,不能简单地以教学成绩作为奖惩教师的依据,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考核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绩效改革不能简单量化为成绩排名
2009年1月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根据这一制度设计,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其中,绩效工资包含基础性和奖励性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70%,另外30%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自主分配,主要体现工作业绩。
“往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就提过实施绩效工资、提高班主任津贴方面的建议,现在很高兴这一政策逐步变为现实。”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烟台二中教师郝翠娟告诉记者,“中小学校教师都按职称拿工资,这种‘大锅饭’应该打破,在学校里有的教师一周上20多节课,有的教师只有四五节课,但收入差不多,这样肯定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记者调查了解到,教育系统普遍对绩效工资改革持欢迎态度,但因为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因此争议颇多,各地进展状况也不一致。
“绩效工资改革不能拿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来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这等于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说,以前学校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一个老师的优劣,这个操作最简单、看似最公平的办法,却违背了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实施绩效工资,免不了要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办法不科学,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对于这一评价机制许多学校处于摸索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陈德展认为,绩效的“绩”是比较难界定的。谈到成绩就需要用标准衡量,标准就需要量化,而量化的结果很可能又与升学率、考级率等联系在一起,进而导致教师急功近利,这又走到了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老路上。对于教师的工作而言,许多内容是无法量化的。
教师评价应该以何为“绩”?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部分教育界代表委员告诉记者,学校对教师评价考核在相当长时间里重教书轻育人,过分注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而育人被忽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教师评价一直是个难点。“指标有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其中师德怎样评?工作量怎样算?考勤,备课,作业,上课节数这是能看到的,看不到的工作量呢?”郝翠娟说,“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高并不说明老师的水平有多高,多做几套题就能提高百分点。”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张淑琴认为,必须探索素质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多元化评价,增加过程评价,而不仅仅是看教学成绩。“目前对过程评价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很多时候教师付出了许多,但并不一定能反映到好成绩上。比如,转化一个后进生,进行家访帮助一个特困生,这些花费的精力远远要高出上几节课。是转化一个后进生更有价值呢,还是多上几节课更有价值呢?”她说。
陈德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制定一种相对公平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以及学生成才作为重要评价项目,让教师的教学成绩能够最大限度体现民意,终归“民心所向”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应破题
部分教育系统的代表委员提出,对教师的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应试教育泛滥的情况,与对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和办法有关。一些地方对教育的考核两眼只盯着升学率,升学率高学校和教师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就一无是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关注没有了。不尽快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考核办法,不给校长、教师松绑,素质教育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山东自2008年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成为关系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山东教改方案把教师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履行全员育人职责、帮助学习或发展困难学生等情况,学生在学习、行为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情况,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近视眼发病率、体育达标率等情况都纳入对教师的评价范围,对教师的评价从以分数为主转向了以全面育人为主。
“通过对教师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奖惩性评价的现象,从而使广大教师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这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陈德展说。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的重要指标,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来源:“新华网”)
绩效改革不能简单量化为成绩排名
2009年1月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根据这一制度设计,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其中,绩效工资包含基础性和奖励性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70%,另外30%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自主分配,主要体现工作业绩。
“往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就提过实施绩效工资、提高班主任津贴方面的建议,现在很高兴这一政策逐步变为现实。”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烟台二中教师郝翠娟告诉记者,“中小学校教师都按职称拿工资,这种‘大锅饭’应该打破,在学校里有的教师一周上20多节课,有的教师只有四五节课,但收入差不多,这样肯定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记者调查了解到,教育系统普遍对绩效工资改革持欢迎态度,但因为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因此争议颇多,各地进展状况也不一致。
“绩效工资改革不能拿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来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这等于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说,以前学校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一个老师的优劣,这个操作最简单、看似最公平的办法,却违背了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实施绩效工资,免不了要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办法不科学,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对于这一评价机制许多学校处于摸索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陈德展认为,绩效的“绩”是比较难界定的。谈到成绩就需要用标准衡量,标准就需要量化,而量化的结果很可能又与升学率、考级率等联系在一起,进而导致教师急功近利,这又走到了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老路上。对于教师的工作而言,许多内容是无法量化的。
教师评价应该以何为“绩”?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部分教育界代表委员告诉记者,学校对教师评价考核在相当长时间里重教书轻育人,过分注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而育人被忽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教师评价一直是个难点。“指标有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其中师德怎样评?工作量怎样算?考勤,备课,作业,上课节数这是能看到的,看不到的工作量呢?”郝翠娟说,“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高并不说明老师的水平有多高,多做几套题就能提高百分点。”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张淑琴认为,必须探索素质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多元化评价,增加过程评价,而不仅仅是看教学成绩。“目前对过程评价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很多时候教师付出了许多,但并不一定能反映到好成绩上。比如,转化一个后进生,进行家访帮助一个特困生,这些花费的精力远远要高出上几节课。是转化一个后进生更有价值呢,还是多上几节课更有价值呢?”她说。
陈德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制定一种相对公平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以及学生成才作为重要评价项目,让教师的教学成绩能够最大限度体现民意,终归“民心所向”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应破题
部分教育系统的代表委员提出,对教师的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应试教育泛滥的情况,与对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和办法有关。一些地方对教育的考核两眼只盯着升学率,升学率高学校和教师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就一无是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关注没有了。不尽快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考核办法,不给校长、教师松绑,素质教育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
山东自2008年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成为关系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山东教改方案把教师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履行全员育人职责、帮助学习或发展困难学生等情况,学生在学习、行为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情况,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近视眼发病率、体育达标率等情况都纳入对教师的评价范围,对教师的评价从以分数为主转向了以全面育人为主。
“通过对教师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奖惩性评价的现象,从而使广大教师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这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陈德展说。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的重要指标,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