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近年来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的改革,导致课时缩减,学生重视度不够,造成课堂教学压力增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达到高效理想的学习效果,是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19-001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达到高效理想的学习效果,是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可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
发现学习法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在学习新课之前,我经常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去自己发现问题。如在学习乙醇这一节之前,我请学生们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乙醇,它是如何制备出来的。结果学生们热情大增,有的从家里带来了白酒和医用酒精,有的去采访酒厂酿酒的工艺。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上课前就进入了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和校园里,某种程度上也节约了课内教学时间。在演示实验中,我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这样学生边思考边观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比如演示喷泉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并根据现象推测氨气的性质,于是学生大都自己得出氨气的很多性质。
因此根据适宜的知识点,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去发现,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好方法。虽然开始时学生自学不一定都能达到要求,见效较慢,但是从长期发展角度看,一旦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未来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
二、纸上谈兵不如实践出真知
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节约课时,对实验能省则省,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使化学成为“纸上谈兵”。其实通过实验可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会有火光并伴随黑色物质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学生课余自制水果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转变成实际应用。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设计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选择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深化课内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心理上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三、百闻不如一见,2D不如3D
传统课堂是教师一张嘴,黑板粉笔,这些手段有局限性,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动态问题。而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能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生动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教师用语言、图片均不易表达清楚“电子云”概念,而采用多媒体动画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化工生产过程、有毒、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动画、录像等手段展现给学生。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走马观花不如身体力行
由教师走马观花式的课堂讲授虽然速度快,容量大,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往往不理想。这时不如尝试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成为科学家,从而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参与度提升,效果自然更好。例如苯结构的发现教学设计可以如下:首先将书本上的知识还原到发现苯分子结构前的历史背景,其次设定学生就是当时研究苯的科学家,并给足各种相关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到结论——做出评价的顺序进行教学,重现苯结构的发现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学生不仅理解了苯的抽象结构,也深刻领悟到苯分子结构的发现是科学家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忠于实验,勇于探究的必然结果。这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迸发出学习化学的热情,积极培养自身科学素养。
五、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科学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中涉及环保的内容我就尽量安排学生去做调查,如曾有段时期本市水质受到污染,我就号召学生课外做调查,有哪些污染源,如何減少污染,这样学生就带着所学知识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学习也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学习的空间时间大大加宽,真正做到走到哪学到哪。
以上是我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不管形式手段如何,都是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力。这不是立竿见影的方法,但随着时间积累将会使我们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即使在离开学校课堂之后,也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然上述做法中一定存在着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钻研,努力改进。所以,让我们为了孩子们更好的明天努力不懈!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19-001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达到高效理想的学习效果,是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可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
发现学习法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在学习新课之前,我经常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去自己发现问题。如在学习乙醇这一节之前,我请学生们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乙醇,它是如何制备出来的。结果学生们热情大增,有的从家里带来了白酒和医用酒精,有的去采访酒厂酿酒的工艺。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上课前就进入了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和校园里,某种程度上也节约了课内教学时间。在演示实验中,我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这样学生边思考边观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比如演示喷泉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并根据现象推测氨气的性质,于是学生大都自己得出氨气的很多性质。
因此根据适宜的知识点,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去发现,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好方法。虽然开始时学生自学不一定都能达到要求,见效较慢,但是从长期发展角度看,一旦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未来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
二、纸上谈兵不如实践出真知
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节约课时,对实验能省则省,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使化学成为“纸上谈兵”。其实通过实验可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会有火光并伴随黑色物质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学生课余自制水果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转变成实际应用。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设计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选择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深化课内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心理上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三、百闻不如一见,2D不如3D
传统课堂是教师一张嘴,黑板粉笔,这些手段有局限性,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动态问题。而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能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生动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教师用语言、图片均不易表达清楚“电子云”概念,而采用多媒体动画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化工生产过程、有毒、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动画、录像等手段展现给学生。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走马观花不如身体力行
由教师走马观花式的课堂讲授虽然速度快,容量大,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往往不理想。这时不如尝试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成为科学家,从而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参与度提升,效果自然更好。例如苯结构的发现教学设计可以如下:首先将书本上的知识还原到发现苯分子结构前的历史背景,其次设定学生就是当时研究苯的科学家,并给足各种相关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到结论——做出评价的顺序进行教学,重现苯结构的发现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学生不仅理解了苯的抽象结构,也深刻领悟到苯分子结构的发现是科学家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忠于实验,勇于探究的必然结果。这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迸发出学习化学的热情,积极培养自身科学素养。
五、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科学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中涉及环保的内容我就尽量安排学生去做调查,如曾有段时期本市水质受到污染,我就号召学生课外做调查,有哪些污染源,如何減少污染,这样学生就带着所学知识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学习也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学习的空间时间大大加宽,真正做到走到哪学到哪。
以上是我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不管形式手段如何,都是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力。这不是立竿见影的方法,但随着时间积累将会使我们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即使在离开学校课堂之后,也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然上述做法中一定存在着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钻研,努力改进。所以,让我们为了孩子们更好的明天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