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欣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教学形式多样化已成为明显趋势,但是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缺陷,以至于课堂活动看起来内容丰富、设计合理,实际学生对于音乐本体的内容了解不足,欠缺对音乐本身各要素的理解,从而对审美客体的鉴赏理解不深入。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乐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讨论音乐欣赏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心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欣赏作为高中音乐必修课,凸显了其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也能陶冶情操,提升音乐素养,因此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审美主体在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时,形成独特的审美心理。过程中包含了多种心理变化,这使我们必须先要了解这些心理因素,了解音乐审美中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及认识这些过程与音乐欣赏最后的效果产生的关系。才能利用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原理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欣赏不像歌曲和器乐的学习,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融合度较高,它需要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更高要求,需要老师通过为欣赏教学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感受力和创造力。音乐欣赏教学是教师和同学们在互动中去了解音乐,体验情感,这需要老师对审美主体有足够的了解,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才能知道他们基于怎样的审美心理规律去体验音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它指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过程和最终结果;是是否达到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也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的基本标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包含三维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从历届获奖的教学课例来看,普遍发现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中主要集中在以下4点:“聆听音乐本体”、“聆听音乐表达的情感、情绪”、“感受音乐传达的具体形象”、“实现一些德育目的”。前面两点占大部分,体现了教师对音乐本体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以往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作品的分析,对创作背景等相关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在音乐审美机制中,首要环节是对音响的感知和对音乐情绪的体验,它是我们进行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所以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他们作为核心环节列入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来。这符合《新课标》反复强调的“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希望从一定程度上成为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
但是在设计“感受音乐传达的具体形象”中,有部分设计通过诗朗诵或讲故事的方式理解具体形象,反而容易本末倒置,最后一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的却是具体的形象,而非音乐要素。这体现出教师对于音乐表现视觉性的心理审美机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音乐要素同非音乐类要素的转化还把握得不够到位,例如音乐的“音高、强弱、节奏与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视觉类的形状大小、质量轻重、能量强弱、运动状态。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音乐中的小标题的辅助作用,在提示想象下感受事物、景物、动物等视觉形象。但是音乐表现形象是通过流动的音乐,时间进行中的音符的起伏、强弱来表现,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所以其目的也应当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体验对音响的感知,而不是某些具体事物。而对于“实现一些德育目的”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多加重视。确实,在聆听音乐中可以表现出对一定思想道德对象,但是它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再加上要在音乐中提升道德素质,非一朝一夕、单纯的某一节课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要在借助欣赏主体的自我认知和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完成。所以《新课标》要求音乐尽管作为审美活动来体验,但是大量的非审美活动却充斥其中,这并没有达到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的要求。所以真正要实现音乐课的价值定义,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的长期努力。
二、对教学手段的设计
随着学校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断升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手段相对以往有较大改善。有明显多样化的趋势,不再是只限于传统的教授法和播放音响等简单的媒体。各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加上表演,绘画,律动等多种手法应有尽有,打破了传统授课时沉闷的课堂气氛,使之更为活跃。但是这种合理的教学手段,不一定都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从音乐审美心理规律来看,只有对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音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要使学生深入音乐,亲自体验细节的处理,才能捕捉最具审美价值的点。所以,在欣赏音乐时伴随打击乐伴奏或者模唱主题音乐,能够收到良好效果。但是除了这些音乐类的教学手段以外,还有不少非音乐类的教学手段,如绘画和舞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基于联觉的原理,所谓联觉,就是“对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引起另外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反应所获得的感受”。这种刺激使学生由内向外感受,确实可以提升审美主体的听觉敏锐度。但是这些感知系统的相互沟通与转换是有一定顺序的,如在音樂教学中,运动觉可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在绘画教学中,音乐或运动觉可以提升学生对色彩、风格、造型的理解与构图。俄国艺术学家康定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是表现抽象艺术世界的最佳表现手段,用音乐去理解造型艺术,我们会感受到凝固的音乐、流动的旋律。因此在应用联觉感知系统时,应该注意到手段和目的顺序性。如果反转目的与手段,反而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导致混乱。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以音乐为核心,一切以提升听觉服务为目的,而不是本末倒置,用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了音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就以《中国民族乐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音乐欣赏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民族器乐曲的音色和特征。
2.能力发展目标
1)逐步形成艺术思维及表现能力。
2)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3.情感培养目标
1)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2)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民族器乐曲的音色和特征。
2.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
(三)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我国的民族乐器也是非常的丰富,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具有神秘的东方色彩的乐器王国。
师:VCD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现场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思考问题: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理论讲解,分享交流(用时8’)
1)什么是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顾名思义是带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音乐。从古至今,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民间音乐多与婚丧喜庆等风俗生活、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
2)民族乐器的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发现击掌、跺脚、运用劳动中的生产工具可以敲打节奏,发出声音,于是人们便用自制的乐器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便是最初的民族器乐。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不同的时代各种材料制作的乐器也先后产生了。到今天,我国所记载的乐器就有一千多种,真可算是“吹、拉、弹、打”样样具备。
3)请学生在课前查找到的民族乐器的知识与全班同学分享。
生:上来介绍自己在课下所查的乐器介绍。
3.视听结合,自主探究(用时11’)
1)教师通过图片和音频展示几个典型乐器的特征和音色:
师:详细介绍每个组别的一到两个乐器,学生分组讨论这几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将它们归纳成四个大类,之后再简要介绍同类别的其他乐器。
2)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这几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将它们归纳成四个大类。
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乐器的发生原理归纳不同的种类。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4.课堂拓展,引申深化(用时10’)
1)播放视频器乐合奏《瑶族舞曲》要求大家注意观察各种乐器在乐队中所处的位置,欣赏完后在书本上完成民族管弦樂的编制图。
生:欣赏音乐,注意观察各种乐器在乐队所处的位置,迅速记忆,欣赏后按要求完成管弦乐队的编制图。
2)分别播放各种乐器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能听辨出是哪种乐器,并在题板上写出这首乐曲表达的基本情绪。接着播放乐器视频片段,为学生揭晓答案。
《荫中鸟》《汉宫秋月》《战台风》
生:欣赏乐曲片段根据音色辨别乐器名称。
A《荫中鸟》笛子 热情欢快 b《汉宫秋月》二胡 哀怨悲愁
c《战台风》古筝 热情洋溢、欢快紧张
5.学生反馈,评价所学 (用时6’)
6.归纳小结、课后延伸 (用时5’)
1)归纳与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精彩的表演给了我很多惊喜,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很积极、很踊跃,都在开心的学习中了解了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人们常说:“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是华夏文化所孕育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许多伟大的音乐人在努力把它展示给世界,我们同样也将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热情!
2)作业设计
同学们回去后根据《春江花月夜》歌曲意境分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比如乐器伴奏、舞蹈等。(用不同的形式表演,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7.教学反思
1)取得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课件和VCD创设情境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对幼儿教育专业的热爱。
(2)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存在的不足
(1)开始部分的新民乐做导入容易让学生忽略传统民乐的艺术魅力,而只专注新民乐带来的刺激与动感。这需要老师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引导,将两者融会贯通,理性认识“新民乐”与传统民乐带给我们的双重视听盛宴。
(2)积极发言的都是每组的活跃分子,没有让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做到学有所思。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欣赏与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王次炤.论音乐欣赏[J].人民音乐,2004(02):34-37.
[4]潘丽琴.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感性”与“理性”[J].中国音乐教育,2014(02):13-16.
[5]李民华.音乐与战争[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06):137.
作者简介:刘玥璇(1988—),女,湖北襄阳市,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心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欣赏作为高中音乐必修课,凸显了其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也能陶冶情操,提升音乐素养,因此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审美主体在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时,形成独特的审美心理。过程中包含了多种心理变化,这使我们必须先要了解这些心理因素,了解音乐审美中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及认识这些过程与音乐欣赏最后的效果产生的关系。才能利用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原理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欣赏不像歌曲和器乐的学习,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融合度较高,它需要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更高要求,需要老师通过为欣赏教学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感受力和创造力。音乐欣赏教学是教师和同学们在互动中去了解音乐,体验情感,这需要老师对审美主体有足够的了解,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才能知道他们基于怎样的审美心理规律去体验音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它指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过程和最终结果;是是否达到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也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的基本标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包含三维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从历届获奖的教学课例来看,普遍发现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中主要集中在以下4点:“聆听音乐本体”、“聆听音乐表达的情感、情绪”、“感受音乐传达的具体形象”、“实现一些德育目的”。前面两点占大部分,体现了教师对音乐本体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以往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作品的分析,对创作背景等相关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在音乐审美机制中,首要环节是对音响的感知和对音乐情绪的体验,它是我们进行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所以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他们作为核心环节列入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来。这符合《新课标》反复强调的“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希望从一定程度上成为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
但是在设计“感受音乐传达的具体形象”中,有部分设计通过诗朗诵或讲故事的方式理解具体形象,反而容易本末倒置,最后一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的却是具体的形象,而非音乐要素。这体现出教师对于音乐表现视觉性的心理审美机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音乐要素同非音乐类要素的转化还把握得不够到位,例如音乐的“音高、强弱、节奏与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视觉类的形状大小、质量轻重、能量强弱、运动状态。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音乐中的小标题的辅助作用,在提示想象下感受事物、景物、动物等视觉形象。但是音乐表现形象是通过流动的音乐,时间进行中的音符的起伏、强弱来表现,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所以其目的也应当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体验对音响的感知,而不是某些具体事物。而对于“实现一些德育目的”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多加重视。确实,在聆听音乐中可以表现出对一定思想道德对象,但是它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再加上要在音乐中提升道德素质,非一朝一夕、单纯的某一节课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要在借助欣赏主体的自我认知和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完成。所以《新课标》要求音乐尽管作为审美活动来体验,但是大量的非审美活动却充斥其中,这并没有达到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的要求。所以真正要实现音乐课的价值定义,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的长期努力。
二、对教学手段的设计
随着学校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断升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手段相对以往有较大改善。有明显多样化的趋势,不再是只限于传统的教授法和播放音响等简单的媒体。各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加上表演,绘画,律动等多种手法应有尽有,打破了传统授课时沉闷的课堂气氛,使之更为活跃。但是这种合理的教学手段,不一定都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从音乐审美心理规律来看,只有对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音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要使学生深入音乐,亲自体验细节的处理,才能捕捉最具审美价值的点。所以,在欣赏音乐时伴随打击乐伴奏或者模唱主题音乐,能够收到良好效果。但是除了这些音乐类的教学手段以外,还有不少非音乐类的教学手段,如绘画和舞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基于联觉的原理,所谓联觉,就是“对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引起另外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反应所获得的感受”。这种刺激使学生由内向外感受,确实可以提升审美主体的听觉敏锐度。但是这些感知系统的相互沟通与转换是有一定顺序的,如在音樂教学中,运动觉可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在绘画教学中,音乐或运动觉可以提升学生对色彩、风格、造型的理解与构图。俄国艺术学家康定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是表现抽象艺术世界的最佳表现手段,用音乐去理解造型艺术,我们会感受到凝固的音乐、流动的旋律。因此在应用联觉感知系统时,应该注意到手段和目的顺序性。如果反转目的与手段,反而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导致混乱。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以音乐为核心,一切以提升听觉服务为目的,而不是本末倒置,用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了音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就以《中国民族乐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音乐欣赏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民族器乐曲的音色和特征。
2.能力发展目标
1)逐步形成艺术思维及表现能力。
2)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3.情感培养目标
1)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2)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民族器乐曲的音色和特征。
2.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
(三)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我国的民族乐器也是非常的丰富,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具有神秘的东方色彩的乐器王国。
师:VCD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现场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思考问题: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理论讲解,分享交流(用时8’)
1)什么是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顾名思义是带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音乐。从古至今,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民间音乐多与婚丧喜庆等风俗生活、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
2)民族乐器的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发现击掌、跺脚、运用劳动中的生产工具可以敲打节奏,发出声音,于是人们便用自制的乐器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便是最初的民族器乐。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不同的时代各种材料制作的乐器也先后产生了。到今天,我国所记载的乐器就有一千多种,真可算是“吹、拉、弹、打”样样具备。
3)请学生在课前查找到的民族乐器的知识与全班同学分享。
生:上来介绍自己在课下所查的乐器介绍。
3.视听结合,自主探究(用时11’)
1)教师通过图片和音频展示几个典型乐器的特征和音色:
师:详细介绍每个组别的一到两个乐器,学生分组讨论这几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将它们归纳成四个大类,之后再简要介绍同类别的其他乐器。
2)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这几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将它们归纳成四个大类。
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乐器的发生原理归纳不同的种类。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4.课堂拓展,引申深化(用时10’)
1)播放视频器乐合奏《瑶族舞曲》要求大家注意观察各种乐器在乐队中所处的位置,欣赏完后在书本上完成民族管弦樂的编制图。
生:欣赏音乐,注意观察各种乐器在乐队所处的位置,迅速记忆,欣赏后按要求完成管弦乐队的编制图。
2)分别播放各种乐器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能听辨出是哪种乐器,并在题板上写出这首乐曲表达的基本情绪。接着播放乐器视频片段,为学生揭晓答案。
《荫中鸟》《汉宫秋月》《战台风》
生:欣赏乐曲片段根据音色辨别乐器名称。
A《荫中鸟》笛子 热情欢快 b《汉宫秋月》二胡 哀怨悲愁
c《战台风》古筝 热情洋溢、欢快紧张
5.学生反馈,评价所学 (用时6’)
6.归纳小结、课后延伸 (用时5’)
1)归纳与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精彩的表演给了我很多惊喜,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很积极、很踊跃,都在开心的学习中了解了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人们常说:“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是华夏文化所孕育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许多伟大的音乐人在努力把它展示给世界,我们同样也将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热情!
2)作业设计
同学们回去后根据《春江花月夜》歌曲意境分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比如乐器伴奏、舞蹈等。(用不同的形式表演,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7.教学反思
1)取得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课件和VCD创设情境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对幼儿教育专业的热爱。
(2)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存在的不足
(1)开始部分的新民乐做导入容易让学生忽略传统民乐的艺术魅力,而只专注新民乐带来的刺激与动感。这需要老师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引导,将两者融会贯通,理性认识“新民乐”与传统民乐带给我们的双重视听盛宴。
(2)积极发言的都是每组的活跃分子,没有让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做到学有所思。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欣赏与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王次炤.论音乐欣赏[J].人民音乐,2004(02):34-37.
[4]潘丽琴.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感性”与“理性”[J].中国音乐教育,2014(02):13-16.
[5]李民华.音乐与战争[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06):137.
作者简介:刘玥璇(1988—),女,湖北襄阳市,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