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本文旨在阐述在中学教育中实行“五讲”教育,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给予中学生正确的教化,使其提高人文修养,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中国人历来重道德兴教化。可是在今天的校园里、社会上却常常能见到一些与传统道德、传统文明背离的现象,并因此而发生一些令人心碎的悲剧。为了预防悲剧的发生,需要社会、政府、家庭、学校等合力努力,共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寻找有效的策略。在校园里,青少年学生有悖优秀传统道德的事时有发生,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其中一个就是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熏陶和感染青少年。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应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宣讲。
一、讲“孝悌”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而“仁”在儒家看来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人的最真实的情感是对于父母的情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对于父母,自然有最真实的爱恋,这是仁的根本。《论语》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孝”即对父母之爱,“悌”则是对兄长之爱。民间也有“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的说法,可见孝亲敬长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也最普遍的道德要求。
在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接受是理所当然的,压根没想过“孝悌”。学校教育中就要大力地宣讲“孝悌”,要采取多种形式讲“孝悌”,特別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比如让学生去体会父母照顾我们的艰辛,去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去了解孝敬父母具体的言行规范,并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从人最基本的亲情人伦学会关心、学会感谢、学会回报,由此把“孝悌”、“仁爱”等扩展到爱师长、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实现“泛爱众”。
二、讲“自爱”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磨炼,有一些学生抗挫能力较弱,稍遇挫折,便以自殘或自杀的形式来渲泻不满,寻求解脱,一些花季少年过早地结束了生命。怎样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民间也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
学校教育中应教育学生珍惜自已的身体和生命,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生命价值”的专题研讨,讨论什么是“重于泰山”?什么是“轻于鸿毛”?以历史名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事迹为榜样追求生命的永恒与不朽。要让学生明白既要珍惜自已,自尊自爱又要珍惜他人,尊重他人。
三、讲“和谐”
儒家主张“和为贵”。这里所说的“和”,是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多样性协调统一,可以理解为“和而不同”。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同样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差别,总是简单地以自我的观点为中心来判断事物的好坏。很多同学不能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归根结底在于他(她)不能做到与其他同学“和而不同”。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呢?儒家认为,人们应“厚自躬而薄责于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应利用公共时间、班团活动等大力宣讲儒家的这些优秀处事原则和方法。
四、讲“诚信”
古人关于诚信的故事、格言很多,如“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等。诚信是古人推崇的高尚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实无欺,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大到民族国家,小到个人修养,诚信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不可否认,当前校园里有一些不诚实、不讲信用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多想办法来纠正这些现象。除此之外,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改变校园面貌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讲“奋斗”
《易经·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孔子那里就被确立下来了。这一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在当代仍然可以鼓舞和鞭策人们,特别是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前途未可知,要想实现美好的未来,就必须靠今天的奋斗。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才能实现成功!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处在观念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他们在面临多元选择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有些甚至作出错误的选择。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风尘中传承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智慧,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成为现代社会的风向标和润滑剂。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加强“五讲”,定会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定会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中国人历来重道德兴教化。可是在今天的校园里、社会上却常常能见到一些与传统道德、传统文明背离的现象,并因此而发生一些令人心碎的悲剧。为了预防悲剧的发生,需要社会、政府、家庭、学校等合力努力,共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寻找有效的策略。在校园里,青少年学生有悖优秀传统道德的事时有发生,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其中一个就是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熏陶和感染青少年。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应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宣讲。
一、讲“孝悌”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而“仁”在儒家看来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人的最真实的情感是对于父母的情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对于父母,自然有最真实的爱恋,这是仁的根本。《论语》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孝”即对父母之爱,“悌”则是对兄长之爱。民间也有“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的说法,可见孝亲敬长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也最普遍的道德要求。
在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接受是理所当然的,压根没想过“孝悌”。学校教育中就要大力地宣讲“孝悌”,要采取多种形式讲“孝悌”,特別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比如让学生去体会父母照顾我们的艰辛,去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去了解孝敬父母具体的言行规范,并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从人最基本的亲情人伦学会关心、学会感谢、学会回报,由此把“孝悌”、“仁爱”等扩展到爱师长、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实现“泛爱众”。
二、讲“自爱”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磨炼,有一些学生抗挫能力较弱,稍遇挫折,便以自殘或自杀的形式来渲泻不满,寻求解脱,一些花季少年过早地结束了生命。怎样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民间也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
学校教育中应教育学生珍惜自已的身体和生命,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生命价值”的专题研讨,讨论什么是“重于泰山”?什么是“轻于鸿毛”?以历史名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事迹为榜样追求生命的永恒与不朽。要让学生明白既要珍惜自已,自尊自爱又要珍惜他人,尊重他人。
三、讲“和谐”
儒家主张“和为贵”。这里所说的“和”,是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多样性协调统一,可以理解为“和而不同”。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同样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差别,总是简单地以自我的观点为中心来判断事物的好坏。很多同学不能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归根结底在于他(她)不能做到与其他同学“和而不同”。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呢?儒家认为,人们应“厚自躬而薄责于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应利用公共时间、班团活动等大力宣讲儒家的这些优秀处事原则和方法。
四、讲“诚信”
古人关于诚信的故事、格言很多,如“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等。诚信是古人推崇的高尚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实无欺,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大到民族国家,小到个人修养,诚信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不可否认,当前校园里有一些不诚实、不讲信用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多想办法来纠正这些现象。除此之外,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改变校园面貌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讲“奋斗”
《易经·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孔子那里就被确立下来了。这一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在当代仍然可以鼓舞和鞭策人们,特别是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前途未可知,要想实现美好的未来,就必须靠今天的奋斗。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才能实现成功!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处在观念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他们在面临多元选择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有些甚至作出错误的选择。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风尘中传承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智慧,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成为现代社会的风向标和润滑剂。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加强“五讲”,定会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定会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