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遗产在当代俄罗斯的地位与作用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的社会理论常带有偶像化特征,这与信息匮乏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密切相关。俄罗斯从来就没有不加区别地对待马克思,结果马克思及其理论在苏联造就了一系列神话,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理想化的马克思形象占据了统治地位,至上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原来的官方认可的理论地位和国家赋予的权威。近年来,在俄罗斯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分为好斗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本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正统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好斗的码克思主义者派别。后苏联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试图以此作为解决当今俄罗斯社会问题的钥匙。现今俄罗斯对未来社会的前提和社会主义前景的研究发展了马克思及继承者的思想。
其他文献
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人类中枢神经的重要延伸。与我们日渐亲密的计算机,并非人类的潜在对手,相反,它们正在变成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都看到了信息技术和思维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技术在定义现实的过程中,在作为世界内容或实体出现的无形背景的操控下,计算机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使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观点达成了一致,他们都认为技术最了不起的力量在于它与语言所建立的亲密感。在承认计算机作为知识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要警惕人机相伴所带来的后果。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进程,在
正义思想存在着先验制度主义和现实比较主义两种不同的演进理路,马克思和阿马蒂亚·森同属于后者。他们的正义之思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既有着相似的逻辑起点,又有着相通的动力之源,都把人的发展作为共同的价值旨归。在正义的研究视域、思维路径以及自由与发展的关系上,阿马蒂亚·森给予了马克思正义观一定程度的丰富与拓展。然而,若从唯物史观的视域来审视,阿马蒂亚·森虽洞察到了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却没有看到异化这一问题之本源。森在表层成因分析之上对正义的改良诉求,显然有别于废除私有制之上的正义实践运动,其所阐释的正义图景也只是在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锺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为推进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期刊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产生于异化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宗教既表达了对一个更好世界的向往,但它又是一个不正确世界的产物。也就是说,宗教是非常矛盾的。它可能是非常保守的,反对科学和哲学中的新发现,反对新的政治方向并主张维持现状,同时,它也可以用革命的方式挑战同样的权力。而马克思正是使用从宗教研究中产生的概念——拜物教来表述资本内部非常神秘的运作过程的。马克思理论始终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辩证法,客观和主观的部分也可以被理解为马克思理论的“寒流”和“暖流”。“寒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维度,而“暖流”则指的是马克思理论
“黄袍郎”是宋元时期已出现的西游故事,即百回本《西游记》第28至31回情节。清代有阙名《黄袍郎》传奇单演此故事,张照《界平宝筏》丁集相关段落亦演此事。两剧有明显同源关系。但张照结合故事形态和功能、个人艺术主张、清初通俗文艺风尚和宫廷演剧实际,对其进行大力调整和改造,尤其编入闻仁与花香洁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副线,重构了该故事。在《畀平宝筏》改编西游故事的艺术实践中具有典型性。
由《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国难叙事学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九一八国难文学文献集成与研究”论证会,2015年8月4日在沈阳召开。来自北京、吉林、山东、江西、河北、天津等地有关专家共30余人参加会议,并就会议主题展开论证和研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早期现代哲学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批判。在法国一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语境中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人类学形象”,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类学与18世纪启蒙理论的关系。解读布封、林奈等人类学家和18世纪政治哲学家的著作,探究人对其他动物的驯化以及人对人的剥削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分析资本主义剥削提供一种人类学视角。社会主义源于道德力量,在社会主义道德力量的背后是广泛的自然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动物的被剥削和苦难以及对人类的不抵抗与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揭露了工人艰难处境的历史渊源,而工人对
宋绍兴八年董簿的《世说新语》刻本,在刊刻时守持了求真的态度,所保留的用语更近于原著面貌。因这一刻本的近真而完整,在后世《世说新语》诸种传本中,显示了它自己独特的文献价值。
通过构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1999—2007年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三大区域尺度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如果按传统的三大经济发展地带来分析,东部地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中、西部差距不大;第二,如果按八大经济区来分析,可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第二等级为北部沿海地区,第三等级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第四等级为大西北地区;第三,进一步深入创新能力突出的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三大经济圈为尺度来探讨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