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米开朗基罗画得还美,比提香画得还美,比达·芬奇画得还美,比梵高塞尚毕加索画得还美……因为这是孩子为妈妈画的——独一无二的画呀。
今天要说的,是发生在我和米尼身上,一个关于“形状”的故事。
米尼两岁十个月时上了幼儿园,第一个月,他陷入了入园焦虑情绪中。
当时,我刚刚开始接触叙事疗愈。每天用非常蹩脚的叙事方式在辅助孩子走出自己的情绪。
有一天,我和他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离开”的意思是“走了”吗?
——是呀。
——为什么送我到幼儿园,却说“妈妈没有离开你”呢?妈妈走了,却“没有离开你”,那妈妈到底去了哪里?
这是那天晚上米尼问我的问题。当时我给他做了解答,无外乎也是说,虽然人走了,心却没走。这就是“离开”和“走了”的区别。
早上,他嘟囔着跟说“我不要去幼儿园”时,我和他一起画了一张画。
“画张妈妈和米尼永远不分开的画吧!”我说。
“好!”他说。
“要怎么画妈妈呢?妈妈是什么样?”在摊开的白纸前,我问他。
“妈妈……妈妈是三角形。”他说。
“那米尼是什么样?”我又问
“米尼。哈哈,米尼是半圆形。”他笑眯眯地说。
然后我就画了起来。
第一幅画完后,米尼看了看:“米尼在妈妈肚子里呢。”
第二幅也画完了。“米尼被妈妈生出来了。”他说。
“没错,米尼,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妈妈。”我说:“米尼从妈妈肚子里离开了。可是,我们没有变得更远。我看见了你。你看见了我。”
“好开心呀!”他说。
第三幅画好了。“米尼和妈妈手牵手去玩!”他笑得格格格地。
“对,我们手拉着手。离得很近。”
“嗯!”他用力点点头。
在画第四幅图之前。我问他:“幼儿园老师是什么样子?”
“是个圆形!”他想了想,说。
第四幅画画好后,他看了看。我等着他。
然后,他流出眼泪来,扁着嘴说:“米尼和老师走了。妈妈去了哪里?我不要去幼儿园。”
我抚摸着他,说:“米尼和老师去了幼儿园。但妈妈没有离开你。”
他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流,说:“妈妈走了。妈妈走了。妈妈走了。”
我画了第五幅画。一开始,我画了一个半圆、一个圆形,米尼擦着不断掉下来的眼泪,说:“米尼,和老师,在幼儿园里。”
我又在边上画了几个半圆,边画边说:“不仅仅是米尼和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有小锴,还有别的孩子。他们现在都是米尼的朋友,大家一起玩,有时候会哈哈大笑。对不对?”
“妈妈呢?”米尼问。“妈妈去了哪里?”
我抬起头,很认真地说:“米尼,这就是这幅画最大的秘密了。妈妈在哪里呢?妈妈没有离开你。”
然后,我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三角形。所有人都被装在三角形里面了。
“你看,”我对米尼说:“妈妈的心里,一整天都装着在幼儿园的米尼,想着‘米尼在干什么呢?米尼一定很安全吧!米尼和同学、老师在一起,一定很开心吧!’想着这样的念头。米尼就像以前一样,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在心里,没有和妈妈分开过。”
他看着图,看了好一会。虽然不再哭了,但还是用毛巾抹着脸。
“而且,”我又说:“妈妈也在米尼心里。米尼在幼儿园,努力长大、努力适应生活。努力交朋友。可米尼也会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啊妈妈,妈妈……’是不是这样?”
他用力点着头:“是!”
“所以你看,妈妈没有离开米尼,米尼也没有离开妈妈。我们一直在一起。”
他安静了很久,久到我忍不住偷偷看了看时钟,然后他拿起画笔,说:“我要画妈妈!”
“在幼儿园里,想妈妈的时候也可以画妈妈呀。”他又补充了一句。
“对呀。”我一下一下抚摸着他的背,说。
他问我拿了第二张纸,可是,他还不会画三角形。哎,要是妈妈是个圆形就好了——我心里想。
“三角形怎么画?”他果然开口问我。
我画了一个三角形在这张纸上,虽然之前很避免给他画任何有形实体。但这次,我们画的,是妈妈。
他很努力地画在边上,大家可以看到,他并没有画出一个真正的三角形。但这已经是这个孩子,非常细致地在控制笔触,屏息画了很久的结果了。
“妈妈。”他边画边说,又自己放下笔端详了一下:“不是很像妈妈呢!”
“很像了。”我说。
他不满意地撇着嘴,想了一会,说:“不要紧,再画一些圆圈,把妈妈装起来,妈妈就不会走了。”
“好啊。”我笑着回答他。
这幅画有没有彻底治愈了米尼的分离焦虑呢?好像没有,其实今天,米尼到幼儿园时又哭了呢。
但没关系的,哭吧。哭完就擦干眼泪好好玩。说起来,米尼在幼儿园已经有朋友了,叫小锴,因为小锴喜欢玩皮尺,米尼在家里也拿着皮尺不放手,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吧。我觉得真高兴!
更高兴的是,米尼为妈妈画了这么美的画。比米开朗基罗画的还美,比提香画的还美,比达芬奇画得还美,比梵高塞尚毕加索画得还美……因为这是孩子为妈妈画的——独一无二的画呀。
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和妈妈永不分离》。直到现在,都是我所见过,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画。
今天要说的,是发生在我和米尼身上,一个关于“形状”的故事。
米尼两岁十个月时上了幼儿园,第一个月,他陷入了入园焦虑情绪中。
当时,我刚刚开始接触叙事疗愈。每天用非常蹩脚的叙事方式在辅助孩子走出自己的情绪。
有一天,我和他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离开”的意思是“走了”吗?
——是呀。
——为什么送我到幼儿园,却说“妈妈没有离开你”呢?妈妈走了,却“没有离开你”,那妈妈到底去了哪里?
这是那天晚上米尼问我的问题。当时我给他做了解答,无外乎也是说,虽然人走了,心却没走。这就是“离开”和“走了”的区别。
早上,他嘟囔着跟说“我不要去幼儿园”时,我和他一起画了一张画。
“画张妈妈和米尼永远不分开的画吧!”我说。
“好!”他说。
“要怎么画妈妈呢?妈妈是什么样?”在摊开的白纸前,我问他。
“妈妈……妈妈是三角形。”他说。
“那米尼是什么样?”我又问
“米尼。哈哈,米尼是半圆形。”他笑眯眯地说。
然后我就画了起来。
第一幅画完后,米尼看了看:“米尼在妈妈肚子里呢。”
第二幅也画完了。“米尼被妈妈生出来了。”他说。
“没错,米尼,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妈妈。”我说:“米尼从妈妈肚子里离开了。可是,我们没有变得更远。我看见了你。你看见了我。”
“好开心呀!”他说。
第三幅画好了。“米尼和妈妈手牵手去玩!”他笑得格格格地。
“对,我们手拉着手。离得很近。”
“嗯!”他用力点点头。
在画第四幅图之前。我问他:“幼儿园老师是什么样子?”
“是个圆形!”他想了想,说。
第四幅画画好后,他看了看。我等着他。
然后,他流出眼泪来,扁着嘴说:“米尼和老师走了。妈妈去了哪里?我不要去幼儿园。”
我抚摸着他,说:“米尼和老师去了幼儿园。但妈妈没有离开你。”
他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流,说:“妈妈走了。妈妈走了。妈妈走了。”
我画了第五幅画。一开始,我画了一个半圆、一个圆形,米尼擦着不断掉下来的眼泪,说:“米尼,和老师,在幼儿园里。”
我又在边上画了几个半圆,边画边说:“不仅仅是米尼和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有小锴,还有别的孩子。他们现在都是米尼的朋友,大家一起玩,有时候会哈哈大笑。对不对?”
“妈妈呢?”米尼问。“妈妈去了哪里?”
我抬起头,很认真地说:“米尼,这就是这幅画最大的秘密了。妈妈在哪里呢?妈妈没有离开你。”
然后,我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三角形。所有人都被装在三角形里面了。
“你看,”我对米尼说:“妈妈的心里,一整天都装着在幼儿园的米尼,想着‘米尼在干什么呢?米尼一定很安全吧!米尼和同学、老师在一起,一定很开心吧!’想着这样的念头。米尼就像以前一样,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在心里,没有和妈妈分开过。”
他看着图,看了好一会。虽然不再哭了,但还是用毛巾抹着脸。
“而且,”我又说:“妈妈也在米尼心里。米尼在幼儿园,努力长大、努力适应生活。努力交朋友。可米尼也会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啊妈妈,妈妈……’是不是这样?”
他用力点着头:“是!”
“所以你看,妈妈没有离开米尼,米尼也没有离开妈妈。我们一直在一起。”
他安静了很久,久到我忍不住偷偷看了看时钟,然后他拿起画笔,说:“我要画妈妈!”
“在幼儿园里,想妈妈的时候也可以画妈妈呀。”他又补充了一句。
“对呀。”我一下一下抚摸着他的背,说。
他问我拿了第二张纸,可是,他还不会画三角形。哎,要是妈妈是个圆形就好了——我心里想。
“三角形怎么画?”他果然开口问我。
我画了一个三角形在这张纸上,虽然之前很避免给他画任何有形实体。但这次,我们画的,是妈妈。
他很努力地画在边上,大家可以看到,他并没有画出一个真正的三角形。但这已经是这个孩子,非常细致地在控制笔触,屏息画了很久的结果了。
“妈妈。”他边画边说,又自己放下笔端详了一下:“不是很像妈妈呢!”
“很像了。”我说。
他不满意地撇着嘴,想了一会,说:“不要紧,再画一些圆圈,把妈妈装起来,妈妈就不会走了。”
“好啊。”我笑着回答他。
这幅画有没有彻底治愈了米尼的分离焦虑呢?好像没有,其实今天,米尼到幼儿园时又哭了呢。
但没关系的,哭吧。哭完就擦干眼泪好好玩。说起来,米尼在幼儿园已经有朋友了,叫小锴,因为小锴喜欢玩皮尺,米尼在家里也拿着皮尺不放手,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吧。我觉得真高兴!
更高兴的是,米尼为妈妈画了这么美的画。比米开朗基罗画的还美,比提香画的还美,比达芬奇画得还美,比梵高塞尚毕加索画得还美……因为这是孩子为妈妈画的——独一无二的画呀。
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和妈妈永不分离》。直到现在,都是我所见过,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