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ch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融合出版在一流學科建设中可能承担任务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以建筑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期望可以构建融合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的交互反馈机制,并同时对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呈现。
  关键词 融合出版;一流学科建设;建筑学;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65-0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从微专业到专业群建设的实现——融合出版助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研究”(2020131033)支持。
  2020年以前,我国高校在线教育通过慕课、金课等国家精品课程计划,以及以高教出版社等专业出版机构牵头的数字技术平台搭建等方式,做到了几乎对国内所有高校的覆盖,其中包括虚拟仿真教育的实践。但是在线教育的广谱开展,可以说始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停学不停课”。建筑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中亦面临重大的挑战,融媒体多元化的应用与传统教育模式、尤其是设计类互动需求课程中师徒“手传”的不便并存,大的在线发展趋势与“老”教师对相关模式的反感与不适应并存。那么在我国配合“双一流”工作、并以在线教育为呈现形式的融合出版工作,如何在匹配建筑学专业的一流学科建设以及推广与扩大设计门类通识方面有所建树,如何在疫情结束后的长期规划中占据一席之地,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1 融合发展下的一流学科建设概述


  1.1 相关概念
  融合出版是依托国家“互联网+”战略,出版部门对传统模式的革新,近来大家热议的在线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融合出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国家牵头的相关平台也大多依托于国有大型教育出版部门。但实际上在线教育与出版行业群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看作一种重要的迁移手段,而融合出版工作是指“互联网+”时代学科建设基础上各要素融合发展后的重要呈现形式,所涵盖的内容含义更为广泛,紧紧依托于学科建设本体。
  2017年,我国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之后教育部相关人员提出实施“四个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计划[ 1 ],将《通知》中“双一流”的战略目标向整个高等教育推进。2018—2019年,教育部提出了提高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以及重塑教育形态等方面的要求①。至此,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重点落于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模式的革新成为相关工作的实践抓手,教学、出版(教材)、成果发布等教育教学链条上一线各方均列位其中,成为“一流学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即时”连接教学各个环节的“融合出版”概念因其符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变轨超车新概念”[ 2 ],可通过借力“互联网+”发展,为各方提供有效的输入输出端口,成为教育部门提出的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平台搭建方视角,探讨融合出版如何通过相关体系的建构与反馈机制的树立,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适宜的基础媒介与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场所。
  1.2 研究对象:建筑学专业对融合发展需求
  建筑学专业本身学科跨度较大,从美育教育到技术通识、从社会人文到数理知识都有所涉及。建筑学教育本身而言也拥有多元化面貌,每一次引导教学革命的技术革新,建筑学科因为需求的多元化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学科“师徒相传”的特点,又使得大量的门类对口传心授的要求颇高,现有在线教育暂时还没有提供更多的交互体验,所以通过建筑学科对设计能力培育的需求与反馈来研究学科的融合需求以及融合出版的发展方向对于探讨多元化的一流学科发展有现实意义,疫情期间大量在线教育积攒的经验也有必要进行总结并有所探讨。

2 建筑学科的融合发展趋向


  应当看到尽管在线教育是典型的互联网产品,但是与“互联网+”以及“双一流建设”推崇的融合发展概念还有相当一段的距离。未来线上教育仅仅将留下有自主学习能力、对优质资源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而非普遍意义上的广泛应用。以建筑学科为例,现有的仿真技术还不足以支撑教学对互动的需求,实践学科对空间模拟展示与感受需求还未在这个阶段有所考量,适合采用流媒体展示的建筑资料与教材亦未融合。本节基于建筑学科特点对相应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探讨。
  2.1 既有形式
  2.1.1 课程建设(金课、慕课)
  金课,是指教育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的一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一万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基本上所有大学都开始使用相关平台研发推广自身的在线教育课程。
  因为早期推广过程中,教育部委托高教出版社等专业出版机构承担了大量在线教育推广工作,近年来也有部分大型国有出版机构开始上线自有在线教育平台,使得大家易对在线教育与融合出版的概念有所混淆,实际上我国现有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在线教育平台都处于“互联网+”较为初级的阶段,交互、高仿真等融合出版的基本点涉及不多,且较为普世,在线教材也仅在引入链接与流媒体阶段,与众创的概念与期待还有差距。当然严谨的科学教育与教材出版要求,也不可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手段做到抖音平台那样普世,但是手段的多元与认知的更新,是一线工作者与参与者所面临的现实。
  2.1.2 虚拟仿真教学
  我国大学开展的虚拟仿真教学,也多源于教育部的长线规划,目的是用于实际成本高的、重复率高的课程,比如医学解剖、金相样品制备、热能动力实验等,考古学门类因为不可逆性,也相对较为合适。在建筑类相关课程中,北京大学开设了如“清官式大木作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等课程,简单来说就是虚拟了清代汉地建筑的建造过程。从现实状况来看,虽然进步意义显著,但是由于资源有限,类似课程被认为难度过高、学生进入门槛过高等问题。   2.1.3 互联网概念下的教材及其他出版物
  2020年初的大规模的高校在线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材出版形式与论文呈现形式都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如结合疫情形势(实际上的确不是结合教学实际需求),之前一直没有被推广开的电子书号(之前一直是广泛用于电子出版物)开始逐步基于互联网开展相关试点,大家也不得已接受通过线上出版平台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但实际意义,现阶段的互联网出版还是处于由实体到线上的形式迁移阶段,与国家与学科发展希望的“融合发展”“融合出版”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建筑学科融合发展需求
  我国东北某知名建筑学院对2020年初本科一至五年级在线学习的学生对设计课程作业情况进行了普调,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与习惯影响巨大,教学缺乏的不是即时在线沟通的方式与流媒体顺畅播放的平台。所有的问题除硬件的硬性要求,都指向师生的交互方式尤其是即时互动模式;口传心授的感受以及同学间共同作图团战(小组讨论)的氛围;教材、教辅与课程的关联与实时使用,如经典案例适合线上的多元呈现形。
  当然,以上每一项要求首先都是对技术发展的要求,这一点在我国现有互联网环境下还是可期的。其余的则是大家对环境变更的适应,尽管传统建筑学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经典模式,但是技术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也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正向导向。同时,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到我国各地网络建设与硬件条件的差异。教学工作会因个人单体条件的差异增加出不小的工作量,但是公平的概念仍然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要难点,教育工作者则是各个环节中最终需要解决问题最终负责人,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与调校压力。

3 交互“融合”下的反馈机制建构路径


  可以看到,疫情下在线教育具有全民性、普惠性、参与性特点。传统教育机构实现了在线直播等功能,但在数据分析、数据统计、任务发布、系统评价等方面存在功能缺陷,疫情之后势必要回归正常教学秩序,那么国家战略下的融合出版应当如何助力影响的学科建设。
  在探讨之初,需要定性的是:一是融合出版及其引发的融合发展问题是源于技术条件的成熟,基于互联网平台。结合传统出版所进行的多元出版模式,是对现有出版的补充或者說即将进阶的准备,传统出版仍然在基础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一流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革新的桥头堡,其所在的重点院校也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先锋式布局,成熟的课程规划辅以成熟的融合出版平台,将为所有的求知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今后可能的全年龄段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有效的检索平台。即,融合出版在得到足够的正向输入前提下,通过多元的形式,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形式多样的反馈,并藉此形成有效机制。
  3.1 结合权威性的统一教材与多元化、特色化的辅助教材
  在某一学科出现权威化高校时,一般院校在一些重要的基础教材的选用上往往会采用由权威高校编写的教材,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学科建设也倡导各地各有特色,特色教材本就急需[3]。以城乡规划学科为例,同济大学版本《城市规划原理》一直是几百所设立“规划”类院校的统一选择,但是像重庆大学这样同属相关学科“老八校”且已入选“双一流”目录的高校,则因地处山城,其城、市、乡都有着不同的面貌,使其有着鲜明且不同于他处的特点。原有体系下,要么单独开课、要么独立编写教材,但在“城乡规划学”这类虽然开设广泛但招生人数一直不多的学科,都会增加教学的各类成本与时间。融合出版中,在选用固定教材的基础上,各校可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特点编著辅助类教材,要么使用网上平台、要么按需印刷,为一流学科的特色化教学积蓄教学与人才基础。打破趋同,是我国未来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趋势,一级学科建设借助融合出版之船出海正逢其时。
  3.2 呈现多链接化的立体知识形态
  纸质出版物较之融媒体最大的劣势是即时的知识延伸获取上不便利性,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如著名的朗香教堂,我们的教材上一般都采用其帆船立面,承担出入及采光的其他立面大多不为人所知。同为柯布西耶17处打包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萨伏伊别墅,一般教材只是展现其现代主义方盒子的一面,对其蜿蜒的室内流线鲜有关注。以上案例,都可以通过在融合出版中加入延伸阅读解决,避免大家对我们正式教材的刻板印象,文字注释也因为多元数字化的呈现形式而更加丰富。
  3.3 搭建修订便利的交互平台
  融合出版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多元参与。以建筑学与遗产保护等学科为例,基于一定规范的且接受专业审核的师生互动,是丰富课堂促进学科良性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呈现与交流形式是其中重要的手段。同时,相应的规范与统一性要求也很重要,可在融合出版物之上留有修订入口与修订格式范例,有识之士可在范式之上编写修订版本并提交编写这审定,一经认可与查重可对既有内容在不影响出版物现有框架基础上进行更新。
  3.4 促进中外交流的对接
  如今,中外交流已成为学科发展中常态,国际著名高校也通常会开设网路公开课输出自身的教学成果。但是简单的单方面输出在有效性上是打折扣的,一来双方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另外还有不同的学科认定,拥有同样的学科名都不一定有同样的教学科研范畴。融合出版可以将一部分资源开放给国际交流方,双方先行预习,共同探讨,结合合作教学或者工作营内容对接出版,完成对草案的相互校验与修订,避免盲目引进或者输出,甚至可以借此开展试点。国外某些公开课也可以通过平台试行引进测试受众、摸底市场。
  3.5 结合教学中的个人魅力与广域特征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教学或者教材出版的重要品牌来源,但是成熟的课程一定是个人与多元意见的结合,融合出版也正是基于多元的准则。教学中,任课教师的职责大多为课程引路人,为学生打开自主学习的大门,这一点在研究生教学和教材出版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另外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也是学生和课程意识形态主要的塑造者,基于此而不唯此也是高校应有的担当。面对屡见不鲜的高校教师因意识偏差引发的负面新闻的问题,融合出版也是控制不良倾向的重要手段。

4 探索中的重点与难点


  4.1 建设者的思维与出版者的眼界是否在互联网维度
  什么样的人在使用融合出版的平台,一流学科建设通过融合出版所延伸出的受众边界在哪,是输出与产出双方所共同承担与探讨的问题。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力量,教师群体是知识的提供者与思维的塑造者,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受教者,他们能否有能力灵活有效地桥接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将虚拟图景与现实实践的适宜切换,并得良去莠,图构立体多维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所讲新时代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将知识体系通过融合出版形式呈现的出版人,是否有眼光搭建出先人一步的优良平台,为学科发展搭建基础,提供一流学科的良好表征,则是相关战略能否成型的胜负手。
  4.2 相关教材与课程的质量审校与合理监督
  我国对出版物的审校标准源于传统出版物,基于融合出版平台的一流学科建设中,更多元的呈现形式以及更多样化的传播途径造成良莠不齐的数据导向广大受众,尤其是“以本为本”中的广大师生,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融合出版,把关与审校仍然是保证学科发展水准、塑造出版平台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融合出版中,作者、出版方、受众都是出版的参与者,不同质量的认知和知识体系相互交织,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质量的审核评校工作是否还能保质保量完成,由谁完成;多元参与的标准格式的指定更新以及掌握范畴在哪里;另外整体的评校将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评分绩点如何加权计算,上级主管部门如何进行质量抽查,都是在动态的融合出版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合理监督方式、甄别发现问题的模式也是在推进过程中需要预设的问题。网络监管通过舆情监控的形式,仍不能做到合理有效,對于影响思考的全新出版模式,我们是否可以容忍他的前沿思维、遏制他的不良用心,甚至是防止敌对势力在科学交流中植入反动木马等等,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
  4.3 资源投入能否保证
  融合出版较之于传统出版,更加注重团体协作,内容提供方、平台搭建方、出版发行方莫不如是。且每个环节都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支持,各方能否步调一致、相互协作促成整体的升级都需要各类资源的引入和投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出版每一次迭代都伴随着数量级增长的数据增量,从研发到存储都需要更充分的媒介呈现与各类空间,势必也带来更大的资金投入,资金如何通过国家战略、政策扶持引流都是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已经遇到或即将遇到的问题,也是任何发展所遇到的核心问题。
  4.4 针对建筑学科特色的体系建设
  不管是国家战略还是现有呈现出的各类手段,终其结果一定会导回学科建设本身,综合上文中的探讨,本文提出以下针对建筑学科本体的要点。
  1)相关平台建设注重对通识的考量[4],如视觉呈现与学科美育度紧密结合,从第一眼开始即建立学科美育度自信。2)拥抱可以提升学科具现化的技术手段,简单如视频资料融合使用,复杂如数字虚拟技术的全学科推广利用[5]。3)课程数据库的建立与利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与手段,分析教师与课程的成长认知曲线,以及历届学生的成长路径,为学科建设跟进时代发展提供支持。4)将学科建设与自信建设紧密结合,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拥有庞大且自成体系的建筑系统与遗产,融合发展与出版体系使得原有学习门槛大幅度降低,学习模式与渠道的优化使得学科有了担起民族复兴的义务[6]。
  注释
  ①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2018-06-21,新华网。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式[N].光明日报,2017-12-19.
  [2]教育部:人才培养为本 本科教育是根[EB/OL].(2018-06-21)[2020-11-23].http://edu.cnr.cn/ list/20180621/t20180621_524277761.shtml.
  [3]严敏,李早.协同理念下地方建筑学专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6):26-34.
  [4]韩冬青.建筑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浅识[J].时代建筑,2020(2):6-9.
  [5]孙澄,曲大刚,黄茜.人工智能与建筑师的协同方案创作模式研究:以建筑形态的智能化设计为例[J].建筑学报,2020(2):74-78.
  [6]孙晓峰,沈旸,吴卉.科技期刊支持青年学者的体系化建设初探——基于《建筑学报》“青年学者支持计划”[J].科技与出版,2019(8):105-110.
其他文献
摘 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扩大目标群体范围,企业开始寻求多元化发展,跨界营销模式成为众多品牌的选择。2019年并不是跨界营销元年,但纵观过往的营销趋势,2019年是各大品牌将“跨界”这一概念做的最成功的一年。以《中国广告》杂志、数英网、全球营销案例分享平台三大媒体盘点的2019年品牌跨界营销成功事件为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跨界营销的新类型和新策略,并进一步预测了未来跨界营销的
期刊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社交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在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向互联网运营的转型过程中,社交媒体已经从传播信息的媒体演变为一应俱全的公众服务和品牌营销工具。文章将电信运营商社交媒体公众服务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这是从满足需求到激发需求的升级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持续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提升电信运营商社交媒体营销和传播效果的路径。  关键词 电
期刊
摘 要 为提升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力并掌握主导权,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近年,传统媒体极力在融合之路上创新和突破,充满艰辛和困境。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优化传播平台是实现自身舆论导向的功能,但在面对市场经济时也需要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传媒+产业”模式对打造市级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力,也为未来新型主流媒体的产业发展和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学理思考。 
期刊
摘 要 地处中缅边境的德宏传媒集团,经过10余年转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整合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资源,整合了5家州级新闻出版单位,打通了7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缅(语)文的传播渠道。突破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多民族、多语言、跨文化、观念旧等特点带来的传播障碍,同时不断强化移动端的布局以及智能媒介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其经验和成果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媒体融合发展以及新型主流媒体的打造,有一定的参考
期刊
摘 要 以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为代表的部分地市级广电媒体,通过品牌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创新等多种方式,调动全台各大采编资源逐步向新媒体平台倾斜,打通内容生产、精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堵点,彰显了市级台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 地市级;广电媒体;媒體融合;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72-03  基金项目:此论文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两微一端”以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在聚焦新闻生产及传播速度极大提升的同时,新闻专业主义的缺位现象也值得业界警醒。在流量和粉丝量成为衡量媒体影响力的大势之下,一些主流媒体也常因“抢时效”而忽略新闻的真实性,造成报道失实,带偏舆论导向。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包括“新京报”“澎湃”等多家主流媒体均做出失实报道。文章在通过分析“重庆公交坠江报道”中主流媒体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papitube博主“bigger研究所”侵权案为例,讨论短视频背景音乐发展现状,梳理赔偿方法,并给出详细的算法,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版权侵权案赔偿提供思路。  关键词 短视频;侵权;现状;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3-0047-04  本文以原创音乐版权商业发行平台VFine起诉短视频MCN机构papitube旗下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主播说联播》上线以来的多期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播说联播》功能以及符號系统的融合化、内容与样态的微型化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评论节目微型化发展的可行思路:主题先行,内容为王;借助经典节目的品牌效应迅速提高知名度;分平台二次创作、密切合作;语言年轻态,增强贴近性。  关键词 节目形态;媒介融合;微型化;《主播说联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在我国飞速发展,对内容生产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起源于国外的多频道网络播放平台在国内开始兴起并壮大。如涵控股作为我国的头部MCN机构,分析其商业模式以及企业发展策略,并从中窥得整个行业潜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性意义。文中采用了SCP分析范式,来分析如涵控股,同时指出MCN行业发展的现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 SCP;MCN;如涵控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2018年2月28日,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从第一站的陕西省重点贫困村渭南市澄城县刘卓村启程,历经五季,累计跨越40万公里行程、15个省自治区、30个贫困县、97个村落,邀请到103位嘉宾参与,打造32个县域品牌,实现超12亿农产品的销售额。节目立足点从未改变,那就是坚持产业扶贫,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关键词 扶贫;综艺;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