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能促使教学兴致盎然、精彩纷呈;在教学结束时延伸实践活动,能充分丰富学生的知识,张扬其个性。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
一、循循善诱,让学生自信
语文实践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或过程。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的角度上,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既然是“实践者”,就必定要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一切的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角都应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否则,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中。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更自信、更自由、更轻松地根据自由的理解、思考,去想象,去发挥,去表现。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二、植入生活,让学生自悟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必须开放课堂,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教学中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综合化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产生兴趣,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
三、适当延伸,让学生拓展
新课标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外的语文实践应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可以是一切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访问、参观、上网等多种形式的亲身“实践”,锻炼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于课外。可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有效途径。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长期以来,学生视家庭作业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不仅是因为份量大、负担重,而且是因为传统家庭作业单调、枯燥、乏味。而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以“治”为载体,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观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海底世界》后,我让学生总结:你对海底世界了解了多少?除了课文中的介绍,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海底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动物的活动特点。”有的学生说:“我想看看最大的海藻和最小的海藻分别是怎么样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植物的样子和颜色。”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海底世界真是奥妙无穷,同学们对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就请大家确定一个专题,课后去搜集资料,加以研究综合,然后开一个《海底世界探秘》交流活动。”
课后,学生有的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为了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和资料,有的制成了海底世界知识小报,有的甚至用PowerPoint做成了简单的幻灯片,还有的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了自己的感受。汇报活动中,学生图文并茂地介绍、交流,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活动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开放课堂,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總而言之,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上述五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信、自主、自悟、拓展,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并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陶冶,课堂就更显得情趣浓浓。这也许就是我们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吧!
一、循循善诱,让学生自信
语文实践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或过程。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的角度上,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既然是“实践者”,就必定要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一切的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角都应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否则,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中。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更自信、更自由、更轻松地根据自由的理解、思考,去想象,去发挥,去表现。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二、植入生活,让学生自悟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必须开放课堂,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教学中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综合化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产生兴趣,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
三、适当延伸,让学生拓展
新课标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外的语文实践应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可以是一切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访问、参观、上网等多种形式的亲身“实践”,锻炼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于课外。可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有效途径。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长期以来,学生视家庭作业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不仅是因为份量大、负担重,而且是因为传统家庭作业单调、枯燥、乏味。而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以“治”为载体,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观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海底世界》后,我让学生总结:你对海底世界了解了多少?除了课文中的介绍,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海底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动物的活动特点。”有的学生说:“我想看看最大的海藻和最小的海藻分别是怎么样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植物的样子和颜色。”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海底世界真是奥妙无穷,同学们对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就请大家确定一个专题,课后去搜集资料,加以研究综合,然后开一个《海底世界探秘》交流活动。”
课后,学生有的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为了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和资料,有的制成了海底世界知识小报,有的甚至用PowerPoint做成了简单的幻灯片,还有的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了自己的感受。汇报活动中,学生图文并茂地介绍、交流,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活动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开放课堂,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總而言之,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上述五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信、自主、自悟、拓展,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并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陶冶,课堂就更显得情趣浓浓。这也许就是我们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吧!